張超杰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張超杰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活動宣傳、服務學生生活、樹立學校和學生組織良好形象的重要載體和溝通渠道。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如何立足傳統,創新學生工作模式,提升學生工作能力,成為當前許多學生工作者的重要命題。本研究以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為例,從新媒體的概念及特征出發,對高校學生工作的方式進行一番全新探索。
新媒體;學生工作;特征;創新
近年來,移動網絡通訊技術迅猛發展,以微博、空間、微信、移動校園APP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活躍于高校中,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平臺。在此大趨勢下,作為高校中心工作之一的學生工作,不可避免地卷入新媒體的潮流中。如何準確利用新媒體,創新學生工作模式,是高校學生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命題。在新形勢下,需要學生工作者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出學生工作的新方式。
所謂新媒體,又稱數字化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寬泛的概念。“美國《online》(連線)雜志對新媒體下過一個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1]在當前的語境中,主要指有別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型傳播媒介,包括網絡媒體、數字媒體、數字電視等,主要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資訊和娛樂服務。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媒體以多種形態展現,例如微博、微信、QQ、飛信、MSN等,其特征為即時性、多元性、互動性和平等虛擬性。
新媒體的存在,縮短了信息傳播的周期,對傳統媒體進行了延伸與拓展,便于點對點即時通訊。其豐富的訊息資源,形成了龐大的社交網絡平臺。
在筆者所工作的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方興未艾,逐步融入師生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有力地推動了學生工作的發展。新媒體以其前所未有的特點,為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新媒體為高校宣傳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學生工作者,能在這些新媒體的平臺上發布以下內容:官方通知、活動宣傳、時事新聞、便民服務、經驗交流等。華軟學院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網站等新媒體平臺,每天定時更新,提供豐富的校園資訊,從家國天下到身邊小事,從校園生活到心靈雞湯,從學院新聞到系部動態,以獨特的新聞視角和專業的、真誠的態度宣傳、服務于學生工作。其所推出的相關專欄,如“情系華軟,誼連同窗”的畢業季專題,深受師生好評,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2)新媒體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工作的自主性和便捷性。對于新聞媒體而言,真實的內容永遠是根本,新媒體平臺能夠及時、高效地產出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的新聞宣傳稿件,有賴于核心宣傳團隊有著敏銳的新聞嗅覺,敢于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進行拍照、記錄,迅速“搶頭條”。在獨家新聞越來越稀缺的環境下,華軟學院在做好主流輿論宣傳的基礎上,精準地把握老師和同學們的需求,通過微信平臺快速發送用戶需求的資訊,增強了新媒體的吸引力,使繁重的學生工作簡化,起到了上傳下達,溝通無阻的良好效果[2]。
(2)新媒體對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挑戰。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宣傳意識方面,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都著力跳出固有經驗和思路,針對新媒體平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不斷完善新聞采編的流程和用戶關系的重構。特別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方面,更是注重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如“為雷鋒精神點贊”、“華軟第十三屆科技學術節”、“華軟三走”、“畢業季?起航”等,積極全面報道學院與系部重大事件、重大活動的最新進展,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在新媒體上呼吁清朗的網絡世界。然而,由于新媒體大多數屬于自媒體,多元化的思潮和價值觀沖擊著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虛擬化的空間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部分大學生沉湎于游戲、聊天、購物,使得自身人際關系惡化,無心向學。
(1)在新媒體應用上,緊跟時代潮流,緊抓思想導向。及時傳達國家、政府、學校的相關政策,文件精神,在做好主流輿論宣傳的基礎上,以個性化的內容,及時回應了學生要了解事實真相的需求。以開放式的平臺,打破以往一味灌輸的教育方式。
(2)通過新媒體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宣傳質量。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為拓寬新聞來源、提升報道質量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在“快”字上下功夫,發揮新媒體的即時發布、互動傳播優勢,第一時間發現線索,及時發布準確、權威信息;同時在“精”字上下功夫,日益精致的排版,獨特風格的設計,是努力的方向,同時根據每個時期形勢任務的不同,推出一批思想性強、可讀性高的深度報道、系列報道,例如【華軟青年】系列,主推各系獲得獎助學金,勵志成才的同學;更在“接地氣”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公眾平臺與師生們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學生所需、所盼、所想,從而增強報道的針對性,反映學生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3]。
(3)通過打造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提高學生干部隊伍素質能力。積極引導宣傳學生干部牢固樹立新媒體意識,更新觀念,自覺重視新媒體,接納新媒體,普及新媒體知識,掌握新媒體規律,跟進新媒體的發展速度;要在建設、使用新媒體的具體實踐中,加強對宣傳干部隊伍經常化、制度化的培訓,盡快培養出一大批具有互聯網思維,能夠在媒體間自如轉換的學生干部,帶動和促進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吸納更多有創意、有活力、有效率的宣傳人才。
(4)拓展新媒體的功能,打造良好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近年來,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把新媒體作為推動校園文化、集聚網上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和陣地,一方面,大力宣傳各項主題教育活動,樹立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在更大范圍宣傳和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引導廣大學生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共同營造和構建和諧校園。
作為獨立學院,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有著相對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新媒體的存在,使學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探索中有了新的助力點,并不斷優化、創新工作模式,成為新媒體與高校學生工作之間良性互動的典范。
[1]胡泳.新媒體環境下的“參與式新聞”.[J],新聞前線,2007(12):57-59.
[2]張蕾.論新媒體的特點及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2015(4):264-265.
[3]劉強,韓明臣,李克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38-39.
The role of new medi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ZHANG Chao-jie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GU,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New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promote its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Universities,student life services,schools and student organizations to establish a good image.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how based on tradition,innovation and student work model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work,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many current student workers.In this study,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Guangzhou University,for example,new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a point of view,the way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for some new exploration.
New media; Student work; Features ; Innovations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責任編輯:吳 芳)
張超杰(1988-),男,廣東江門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