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坤凌
(廣西交通運輸學校 廣西南寧市 530000)
安全意識教育在航海類教學中的應用
——由《船舶原理》教學改革所想
蘇坤凌
(廣西交通運輸學校 廣西南寧市 530000)
《STCW78/95公約》船員培訓質量管理體系對航海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以往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安全文化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融合體現著當今和未來航海教育的發展方向,如何在專業課的講授中體現這一先進的教育理念,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對轉變該課程教學思維、改變教學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船舶原理;立體式教學;安全意識;素質教育
為適應航運業的特殊環境,對航海類專業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就高于其他專業,航海類專業畢業生一般是實踐能力強、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滿足這一需求,航海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具有系統性強、涉及面廣、知識雜多等特點,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理論實踐相結合,存在理論實踐并重等特點。我國的航運業隨著現代航海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技術的使用可以使航海的安全系數得到提升,但并不能完全克服航海中的風險,當前,航海的事故率依然很高,在調查中發現,事故中的人為因素是主要因素,由于人員的失誤引發的事故占很高的比重,因此加強航海類教學中的安全教育是一項亟待有效落實的問題,也是航海教學面臨的一個難題。
經1995年締約國大會通過修正的《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簡稱STCW 78/95公約)的出臺是基于不斷出現的海難產生的。眾所周知的“冰海沉船”事故,即1912年4月24日泰坦尼克號(TITANIC)客輪發生海難,造成1513人死亡。而SOLAS公約(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主要對船舶設計、設備、管理等方面做出規定,SOLAS公約的實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海難事故的發生,80%以上的海難屬于人為因素——海員。
因而,針對國際海員的現狀做出相對的各項培訓。有的為強制性標準,有的為建議性指導。該公約加強了對締約國主管機關的要求,增加了公司的責任,并要求建立培訓、發證質量保證體系,以提高海員的職業技能,減少海難的發生,確保海洋環境安全。該公約于1995年進行修正。中國作為STCW78/95公約第十一個簽字國,于1997年10月第一個向IMO遞交了履約報告,又于1998年3月第一個通過了IMO審核組的審核。于2000年11月中國登上了IMO第73屆海安會過過的第一批白名單(White List),又于2003年12月向IMO提交了履約獨立評價報告。當今航運界關注的焦點是安全意識問題,這同樣也是航海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航海類專業的各門課程中都有滲透,是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與補充。未來航海教育的發展方向是素質教育和安全文化的融合,素質教育理念的熏陶和安全文化意識的建立事人才培養的必備條件。從目前看,我國現有的航海類專業人才綜合素質達標的較少,無法適應國際航運人才市場發展的需求,影響到我國航海運輸的發展,很大比例的原因是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不夠完善,重視度不夠。因此,必須要加強高校對學生的培養,在專業教學中增加安全和素質教育,為我國航海事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這也是我們每位教師授課的任務和目標。
①在一開始的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好奇心,有效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運用生動的案例、形象的語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提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學生對于課程一開始的熱愛會影響到一學期的學習態度,《船舶原理》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有關船舶知識的課程,學生抱有很大的期望,如果該課程的老師沒有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此課程以及以后課程的學習興趣,堅決杜絕出現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②在該課程“主尺度”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進行聯想,從設計與建造層次上進行講解,立足于課本的聯想可以加深學生的興趣,單純的文字講述無法實現預期的效果。還可以采用提問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例如為什么用噸位而不是用載重量作為收費的依據?噸位證書是怎么回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到知識,例如在講到最大尺度的用途時,涉及到以下問題:船舶靠港前24h船長告知港方的是哪種船舶尺度?為什么需要引水員?并通過將型尺度、登記尺度、最大尺度三種尺度對比,使學生更易區分各種尺度的用途及區別,通過三種尺度實船丈量達到熟練掌握。在講解船舶種類時通過多媒體教學或錄像更直觀了解。③在講到船舶穩性這一內容時,應通過繪圖講解與穩性有關的初穩性、大傾角穩性;橫穩心、縱穩心;初橫穩性高、初縱穩性高;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上述的概念聽起來繁瑣,但通過繪縱、橫傾的吃水變化及重力、浮力作用線圖來對比可達到較好的效果。此外,在講述船舶穩性這一內容時,為避免理論公式多、推倒枯燥無味的特點,可利用看鄉鎮客船安全整頓的錄像,通過看到客船沉沒、乘客死亡事后處理及現場打撈等圖像,震撼學生心靈,使學生腦海里永久烙下悲慘的海事現場圖片,安全意識更刻骨銘心。作為典型案例對“泰坦尼克”號應進行細講,船舶因為碰撞、擱淺等發生事故的案例非常多,出現問題的原因、補救方式等,教師應進行全面的講解,尤其是對于責任的分析,明確船長的責任,要求船長必須具備憂患意識,對于應急問題可以及時采取有效的解決方式,對于存在僥幸心理,出現事故不能及時解決或者出現事故就逃避的船長,應追求其法律責任。
在課程將結束時,設計一次專題教育,提高學生的認識度,可以采用舉例說明或者視頻觀看的方式進行。例如1999年12月,“愛利卡”號油輪斷裂、沉沒,給法國沿岸帶來巨大災難,300萬加侖石油泄漏、40億法郎的損失,導致法國至今還未從那場災難中緩過氣來。對于油輪的泄露污染問題,國際海事組織曾出臺一項環保決議,規定停止建造單殼油輪,單殼油輪的淘汰時間提前了15年,在事發前“愛利卡”號船齡已近20年,位于被淘汰的邊緣,由于長期保養、維修不利,大大增加了出事的概率,最后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也就很清楚了。又如2002年11月在西班牙西北海域發生的舉世震驚的“威望”號輪燃油泄漏事件,西班牙長達400km的海岸被1.1萬t燃油污染,據分析僅清理油污就需要半年的時間,更加嚴重的是,當地的生態環境需要10年才能恢復正常,這是一種長久的、巨大的生態災難。經調查,“威望”號輪懸掛的是巴哈馬方便旗,由希臘有關機構管理,實際上歸利比里亞一家公司所有,又被設在瑞士的一家俄羅斯石油公司所租賃,而船長是希臘人,復雜的關系增加了責任追究的難度。這些案例涵蓋了抗沉性、穩性、操縱性、耐波性、強度知識,涉及船舶的設計部門、船檢局、船公司、海事機構等各個環節,介紹這樣的案例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大有裨益。總之,在《船舶原理》課程教學中的任何環節都要設計到安全教育,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將專業知識與安全教育串通在一起。
安全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因此環境的形成十分重要。在學校里努力營造安全教育的氛圍,將安全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得教學和專業訓練之中,海上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讀多門專業課,還要經歷海上認識實習、水上訓練、實驗室綜合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利用各種時機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自己的安全觀念。
總之,航海教育中加強航海專業學生安全意識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海運事業的不斷發展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僅僅樹立安全教育的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針對當前安全教育的現狀,采取素質教育,不斷提升安全教育的實施力度。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方面多,我們所要說的素質教育主要是指專業知識素質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基礎扎實、知識面寬;②實踐能力強,具備創新精神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限于我國的航海教育實際,如何在理論課上把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以彌補我們實踐條件不足所帶來的動手能力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差這一缺陷,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并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雖然教學有其既定的目標和固定的內容,這是教師不能改變的,但教師不要因循守舊、拘泥于對教學的狹隘認識,應不斷完善自己,進行靈活性的教學。
[1《]船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STCW1978/95).
[2]鄭中義.水上安全監督管理.大連海事學院出版社.
[3]張本,何志偉,胡國梁.航海安全教育課程改革的探討[J].航海技術,2007(S1).
[4]潘仁善.航海文化教育在航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J].中國水運,2009(07).
U675-4
A
1004-7344(2016)15-0047-02
2016-4-11
蘇坤凌(1974-),男,漢族,廣西合浦人,助理講師,大學本科,在廣西交通運輸學校任教,主要從事船舶工程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