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蘭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提出,要使學生:“能具體明白、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睘閷崿F這個目標,語文老師們各出奇招,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作熱情,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一情況,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驗,不斷探索研究,現就此談談收獲和體會。
一、引發學生樂于積累,墊好作文之前提
阿基米德曾說:“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撬起來?!蔽艺J為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一個支點,那就是語言的積累。只有言語積累豐富,作文才會精彩。只有廣采博取,如蜜蜂一樣采集百花之后方能釀出甜美的蜜。因此,在學生愛上閱讀后,我們要引導他們把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中具有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詞匯、語句、段篇熟記在心,方能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或涌流于筆下。
在閱讀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引導學生隨堂積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同時培養學生對好詞佳句的敏感,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課文,對于這些課文,我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人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為了讓這些有魅力的語言陶冶自己的文學情操,我提醒他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于是他們就有了摘抄的行動。誠然,語言的學習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讓他們不厭其煩地做摘錄,我們就得想法子:每周定時讓學生曬曬自己的“采蜜本”,評“摘抄先鋒”;習作分享課上,找找誰最能把摘錄的派上用場,就這樣,一周,兩周,一個月,大部分學生都養成了摘錄筆記的好習慣,積累了素材,夯實了寫作基礎。
二、點撥選材,開敞思維之門
積累素材,促使學生觀察生活,改變“無米下炊”的現象,卻變得“有米不懂下炊”。為何學生的作文會如此單調?其原因是:缺乏選材的情感,經歷過的事或接觸過的人往往回憶不起來。選材要堅持從生活實際出發,選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能反映事物本質意義的材料。教師在學生選取材料時,要打開學生的習作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地取材和構思;在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生活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調動情感因素,學會為生活感動,善于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意義。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和素材,大膽立意、放飛想象,用獨特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聲。
如習作教學《我的父母》,我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父母。孩子往往認為自己父母平時不就是工作就是做家務,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教師此時要引導學生從父母平凡的事例中看見父母的偉大,從父母的身上發現“閃光點”。如,可以問一問學生:你們每天一起床就有飯吃,是誰煮的飯?你們身上的衣服是誰買的?放假的時候是誰帶你們去游玩的?是誰冒著風雨還要去工作?是誰在你生病的時候無微不至地照顧你……教師一系列的點撥,把學生的思路打開,懂得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原來平凡的父母也是偉大的,他們在默默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學生的思維一旦活躍起來,寫出的文章就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此輻射到其他寫人的文章上,學生就能觸類旁通。
三、“微”改題,調動習作欲望
學生害怕寫作文,這已成為教育常態。這個問題的出現,我覺得首先是習作題目單一、無趣。中高年級最常見的有:《我最 ?搖?搖的一天》、《我的老師》、《我的自畫像》、《二十年后的 ?搖 ?搖》……這樣的題目學生從三年級一直寫到六年級,自然無法提起興趣,更難寫出新意。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痹趯W生缺失興趣及心理暗示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習作教學的實效性?
筆者經過一番觀察了解,發現首先要從題目的命題入手,大膽創新,盡量使題目貼合學生生活。如從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入手:《假如我變成了喜羊羊》、《如果我可以到熊大的森林》、《寄給灰太狼的一封信》……這樣的題目讓每個學生都“異想天開”,不一樣的喜羊羊,不一樣的光頭強,每一個形象都那么俏皮可愛。每一個題目學生都感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把想象的樂意寫出來,讓他們由被動習作變為主動習作。
四、勤寫勤改,養成練筆習慣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在作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修改文章。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采用自我修改—小組批改—教師評改—自我修改的循環修改模式,促使學生反思、歸納、總結。在反復評改過程中,學生更能感受到文章標點、用詞、結構、修辭等實際運用,從而更好更快地提高習作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評改要以正面激勵為主,大部分學生作文時原本就有畏難情緒,教師要多肯定,不斷激發學生作文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反復評改的樂趣。
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習作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寫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讓學生樂于積累,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勤寫勤改,不斷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