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倪燕++陳琪



摘 要: 學生的就業決定了教學的內容與方式,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急需改進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二次開發。文章以3D制造技術課程為載體,通過教學目標的重置、教學內容的創新,展示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的改革成果。
關鍵詞: 3D制造技術 課程創新 內容重組
1.引言
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這就決定了其教學方式與課程設置不同于傳統教學。采用將某門課的基礎知識與實踐操作知識交替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做、思的過程中接受新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是高職教育的一個特色,即理實一體化教學。
2.創新與實踐
自動化設備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相應的在其他各行各業,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也在加快,因此產生了許多新的科學技術,比如近幾年聽得比較多的3D打印機、快速成形技術等。新技術的形成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三維掃描與逆向建模技術在企業得以普遍應用之后,這方面的人才需求越發突出,急需具備三維掃描技術、逆向建模能力和結構設計的一體化的高技能人才。3D制造技術課程的教學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逆向建模思路分析能力、結構設計能力及具備企業所需職業能力與素養。
2.1教學目標的設計
學生通過3D制造技術課程的學習,掌握當前先進制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獨立分析和解決工藝方面問題的能力,掌握常見的逆向工程設備的數據采集原理及造型軟件,具備中等復雜程度零件逆向設計的能力,培養學生進行產品創新機構設計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逆向建模設計工程師的職業素養。
通過3D制造技術的學習(如圖1),學生應具備逆向設計相關設備和軟件操作基礎,養成質量控制和完成任務的時間節點控制的工作習慣,沒有完全形成產品逆向設計員的基本工作能力。
2.2教學內容設計
課程項目根據3D制造技術領域的典型工作項目進行設置,總體設計思路打破了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的理論知識體系,發展職業能力。根據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崗位的任職需求及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學生熟悉且較感興趣的產品逆向設計等真實的項目為載體。根據典型機械產品逆向建模設計過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形成了推進化的課程結構,如下表所示。
2.3教學方法設計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創新教學方法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通過課內教師講解演示、校內教學資源平臺、工業創新平臺和其他專業網站和論壇的學習,鼓勵學生多想多學多練,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內容,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2.4教學過程設計
體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扮演產品逆向設計員的角色,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和探究欲望,加深學生對崗位角色的認同和體驗。在教學組織中,按照六步法(獲取信息、制訂計劃、作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價反饋)實施教學,讓學生親身參與做、練、看,真正融所需理論與實踐于一體。
3.結語
在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技能水手提高了,知識掌握較以往更牢固,學習興趣也濃厚了。高職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應該源于工作崗位的任務和職業能力的要求,從工作過程的完整性著手。
參考文獻:
[1]課程改革論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01.
[2]金春.論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體系構建[J].職教論壇,2013(30).
[3]趙家驥.職教課程改革研究[J].科學出版社,1997.
[4]郭俊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問題[J].陜西教育,2005,10.
[5]吳海超.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04.10.
[6]張新建,任娟.關于加強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以武昌職業學院為例[J].才智,2014(22).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5ZB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