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王娟

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的網絡依賴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本研究試圖通過團體輔導對“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進行干預,并探討團體輔導對“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的網絡成癮戒斷反應、網絡成癮耐受性、人際關系與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四個方面的干預效果。結果發現,通過該模式團體輔導訓練,“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在網絡成癮戒斷反應、人際關系與健康問題方面得到顯著改善。這表明該模式的團體輔導對“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的網絡依賴行為是有效的、可行的。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依賴 團體輔導
1.問題提出
人類進入網絡時代,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我國高校教育的主體——“90”后大學生是伴隨改革開放和網絡普及而成長起來的,他們已成為互聯網使用的主要群體。雖然,網絡成為“90”后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他們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但對網絡的過度使用行為已經直接危害學生的學業和心理的發展,甚至導致學生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社會適應性差、日常時間管理混亂等問題,這些問題越來越多地得到心理和教育界的關注和研究。
早前的國內外研究的重點都在網絡成癮者,而國內學者白羽和樊富珉[1]發現,研究網絡成癮的人群自然有其重大意義,然而關注可能成為網絡成癮的邊緣群體,即沉迷于網絡使用但未達到成癮程度的群體更具有現實意義,他們將這個群體界定為網絡依賴者。網絡依賴介于正常使用網絡和網絡成癮之間,存在與網絡成癮相似的癥狀,如人際關系淡漠、交際范圍變小、社會適應性較差、時間管理混亂、在學業和個人發展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障礙[2]。雖然網絡依賴者的癥狀不及網絡成癮者嚴重,但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也受到網絡干擾,并且有轉變為網絡成癮者的可能。網絡依賴在“90后”大學生中所占人口比例較大,且更容易進行心理干預。團體輔導作為心理干預的一種形式,它可以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運用團體動力和適當的心理咨詢技巧,協助個體認識自我、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團體輔導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這種干預方式更適合網絡依賴者。故本研究選擇團體輔導的方式對“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進行干預,并探討了干預效果。
2.對象與方法
2.1對象
在湖北某高校發放正式通知招募及輔導員轉介,通過結構面談與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修訂版(CIAS-R)[3]甄選,最后確定10名網絡依賴者作為研究對象。甄選標準:CIAS-R量表得分介于46-53之間(在修訂CIAS量表時此分數段位于總數據點的80%-95%位置)[4]并參考面談結果。
2.2方法
2.2.1工具
陳淑慧[3]等人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修訂版(CIAS-R)[4]。共19個題項,包含網絡成癮核心癥狀(IA-Sym)及網絡成癮相關問題(IA-RP)兩個分量表,含強迫性上網及網絡成癮戒斷反應(Sym-G&Sym-W),網絡成癮耐受性(Sym-T)、人際關系與健康問題(RP-IH)及時間管理問題(RP-IM)四個維度,陳淑慧教授報告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團體輔導的設置
團體名稱:網絡伴我健康成長—心理成長小組;團體性質:成長與治療相結合的結構式團體;團體的整體目標:對網絡依賴的群體進行干預,使之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健康地使用網絡,避免其陷入更深的網絡依賴或網絡成癮中。
2.2.3團體輔導方案
共進行八次團體輔導活動。八次團體輔導活動名稱分別為:緣聚你我、我真的很不錯、風雨同舟、攜手同行、信任之旅、網絡面面觀、時間餡餅、珍重再見。每一次團體輔導活動都有明確的分目標。
2.2.4干預程序
團體輔導活動共進行八次,每周兩次,持續四周。團體人數為12人,含團體帶領者1人,協助帶領者1人。每次團體輔導活動的時間為1.5小時。第一次團體活動前及八次團體活動后進行前后測,前后測問卷均采用CIAS-R量表。
2.2.5干預者及其訓練背景
干預者與助手均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職心理老師,不僅具備心理學碩士學位,具備3年以上的咨詢經驗,而且參加過團體心理咨詢的專業培訓。
2.3統計方法
運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配對樣本t檢驗。
3.結果
表1 團體輔導前后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及各因子得分比較(±s)
表1顯示團體輔導前后CIAS-R的總得分及CIAS-R的戒斷反應、人際與健康因子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而CIAS的耐受性、時間管理因子得分沒有顯著性差異。這也說明,團體輔導干預后,網絡依賴大學生的網絡依賴,特別是在戒斷反應和人際與健康方面發生了明顯改變,而在耐受性和時間方面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4.討論
本研究設計的團體輔導對“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有顯著的干預效果,特別是在戒斷反應和人際與健康方面有了很好的改善。這可能與本研究的團體輔導的方案設計有關。白羽和樊富珉[1]在研究中提出,大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的三個主要原因為:①網絡的可獲得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由支配;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發展性問題,即人際關系問題;③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本研究團體方案就是圍繞網絡依賴的這三個原因而設計團體活動的,使團體成員從根源上獲得改變,這是團體輔導活動成功的關鍵。
研究還發現,團體輔導干預后,“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在耐受性和時間管理方面改變不明顯。這也與一些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劉偉等[5]用集中封閉式團體咨詢對網絡依賴大學生進行干預,結果也發現,網絡依賴大學生在時間管理方面并沒有明顯改變。白羽和樊富珉[6]則認為,網絡依賴的根源并不在于網絡使用,而在于大學生的發展性和適應性問題,以及大學生有關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的需求等一系列問題。
本研究對團體輔導在“90”后大學生的網絡依賴問題的應用上進行了初步探索,也得到了有效干預。在后續研究中還有更多內容可以進一步研究,比如設計出更適合“90”后網絡依賴大學生的結構形式與主題的團體輔導等。
參考文獻:
[1]白羽,樊富珉.大學生網絡依賴及其團體干預方法[J].青年研究,2005,5:42-29.
[2]王世偉,翟春花,吳洪來.大學生網絡依賴團體輔導初探[J].校園心理,2011,9(6):388-390.
[3]陳淑惠,等.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J].中華心理學刊,2003,45(3):279-294.
[4]白羽,樊富珉.大學生網絡依賴測量工具的修訂與應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4:99-104.
[5]劉偉,等.網絡依賴大學生集中封閉式團體咨詢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4):390-391.
[6]白羽,樊富珉.團體輔導對網絡依賴大學生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4):247-250.
通訊作者: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