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摘 要: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護理專業多采用“2+1”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由于教學時間緊張、教學任務繁重等問題,因此很多院校出現忽視醫學基礎課程的現象。病理生理學作為醫學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而非專業課程,在各個院校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程度忽視。病理生理學為醫學的橋梁課程,無論是從課程的銜接、人才培養的需求、護理工作產生的原因、就業后醫護人員的團隊合作,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正視它的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 護理 教學 課程體系 團隊合作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包括《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病理生理學是一門以生理學為基礎,發揮著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橋梁的作用的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研究整個疾病過程中患病機體的機能、代謝的動態變化及其發生機理,從而揭示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闡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防治提供理論基礎,是醫學專業共有的基礎課程。
醫學護理專業高職高專學生的教育模式為“2+1”模式,即兩年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一年時間在醫院進行實踐鍛煉。由于護理專業就業后無論是本科生還是專科生,最后工作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為“3+1”模式,三年學習理論知識,專科與之相比,課時減少三分之一。此外,專業技術課程與技能訓練銜接,就業需要硬技能作為保證,保障其課時的安排,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大力度縮減公共基礎課程課時。目前,在精簡公共基礎課程的形勢下,《病理生理學》在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和《病理學》課程綜合為《異常人體結構與機能》一門課程,課時安排約為56學時,《病理生理學》所安排課時約為12學時。此外,很多院校護理專業在《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進度上采用臨床專業的模式,忽視了兩個專業學生就業后工作內容和性質的區別,以及兩門課程對其后續工作的相關程度。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病理生理學在護理專業的學習中的重要性。
第一,課程的銜接。護理專業的《解剖學》和《生理學》闡述正常的人體結構和機能,是醫學的基礎;在疾病發生時,人體結構和組織的宏觀與微觀的變化等內容形成《病理學》;機體機能發生的改變及其改變機制則構成《病理生理學》的主要內容。醫學的本質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將一個處于“病理生理學”狀態的機體恢復到或者接近“生理學”狀態。努力則是后續的課程如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及臨床專業的內科學、外科學等課程。
第二,人才培養的需求。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臨床專業課程設置通常是《病理學》64學時,《病理生理學》為46課時,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也多采用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學課時與病理生理學課時比率大于3:1。但是護理專業應重視病理生理學程度大于病理學,其理由如下:首先,護士從業后不同于臨床專業的醫生,就業后每天需要解讀大量檢查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病理學檢驗結果。某些疾病的診斷金標準就是病理學檢驗結果,臨床醫生必須高度重視。其次,護理專業不同于臨床病理學醫生,需要進行病理取材,其必須熟悉病理學,準確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護理專業后續課程《外科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等與臨床專業的后續課程《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等相比,后續教學過程中重復病理生理學知識概率較低??傊?,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不需要解讀病理學檢驗結果;也無需準確選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進行病理學取材。因此,臨床專業課程設置《病理學》的學時需高于《病理生理學》。
第三,護理工作的因果。護理工作的開展依據疾病的病因及臨床表現。以失血性休克為例,開放性失血,循環血液量減少,體溫下降,各種凝血酶在低溫狀態活性較低,凝血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影響。護理依據:開放性失血是導致休克的病因,除去病因即需要護理人員間斷按壓相應的動脈,減少出血;大量出血導致的臨床表現:體溫下降、血壓下降。護理工作依據臨床表現進行的護理內容:體溫下降需要注意給病人保暖,盡量恢復正常體溫,使得機體凝血酶發揮最大效應;血壓下降需要快速輸血、補液,恢復循環血容量,升高血壓,恢復循環血容量后,血流重新分配,皮膚血管舒張,會改變皮膚濕冷狀態。因此,護理工作的開展是依據病因、臨床表現等,盡可能將病理生理狀態的機體狀態轉變為生理狀態。
第四,促進醫護人員的合作。醫生和護士知識結構相似,可以促進其交流、合作。在醫學上,“時間就是生命”,這是毫無疑問的,相似的知識結構可以減少醫生和護士之間溝通的偏差。調查問卷顯示:醫生、護士知識結構偏差較大,臨床上會導致護理工作無法完全到位,病人預后相差甚遠。最典型的案例即心肺移植,相同手術團隊進行手術,手術順利進行,但配備不通護理團隊,病人死亡率有明顯差異。有時會出現護士抱著懷疑的態度執行醫囑,無論對錯都不會和醫生交流,在護士的心里,理論似乎醫生更強,總擔心是自己錯了尷尬。
總之,從知識的銜接、醫護人員合作等方面,充分說明病理生理學在高職高專的醫學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