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
2月下旬,經過近兩年的“跌”與“賣不出”之后,中國樓市再次“牛起來”。這是樓市的谷底反彈,還是國家救“市”的成效?圍繞著本輪樓市的特點、暴漲背后的原因等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山東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博士生導師張志元。
《齊魯周刊》:這一輪暴漲是樓市的谷底反彈,還是國家救“市”的成效初現?
張志元:此次樓市波動,隨著房貸首付比例下調、公積金利率上調、房地產交易的契稅及營業稅減免等一系列政策實施,向市場傳達了政府“去庫存”的決心,有效的引導了市場預期,刺激了農歷新年過后樓市的回暖,更多消費者開始惜售觀望,“存著好房子等待漲高了再賣”的心理導致市場房源逐漸減少,剛需者與改善型消費者開始“急買房”。
《齊魯周刊》:這一波暴漲中的買房主力大軍群體,有何明顯變化?
張志元:有改善型住房需求,尤其是“二胎儲備者”們正是這一波漲勢的主力軍。他們正影響中國樓市這一輪“暴動”中的格局分化。就濟南市來說,那些占據優秀教育資源且地理位置優越又高端的房子,一躍成為“龍脈”,坐地起價不說,在今年漲得最快。整個東邊房產在春節后已漲了近10%,有的房子甚至漲了20%。拿濟南龍奧大廈附近的樓市來說,價格已經直逼2萬,且都是一些大戶型。
這對目前庫存量較大的中小型房產商來說,并不是利好消息。畢竟,之前房地產商為迎合市場,建造了大量的60-100平的適用性住房。在剛需者市場飽和后,這成為樓市庫存的壓箱貨。由此激發供需矛盾更明顯,這種矛盾是改善型住房與庫存中小型房產配比不合的矛盾。
《齊魯周刊》:這輪波動,是否已讓中國整體樓市開始活躍?
張志元:這一波樓市“暴動”中城市的“兩極分化”非常明顯。一線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地最熱,在價格繼續走高的預期下,剛需旺盛,改善型需求大量釋放,且供給相對有限,成交價格被拉高,造成了房價大幅上漲的“假象”。而對于二三線城市來說,庫存長期積壓,大量空置房源等待出售,造成其開發商拿地積極性仍未回升,整體漲幅不大。
《齊魯周刊》:您認為在這輪樓市上漲背后,暴露出中國經濟的哪些問題?
張志元:房產既是消費品,也是投資品,既有實體經濟的特點,也有虛擬經濟的特征。房地產商從拿地開發建設到房屋銷售,無一例外,均需從金融市場籌措資金,對于這種以房產為抵押品或投資標的物的融資活動,如果出現價格坍塌,容易形成債務違約,形成資本拋錨。由此,在今年春天的這一波樓市熱中,人們需要警惕中國“虛擬經濟”的上揚。實際上,突然大量的資金滑向房地產,會給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帶來壓力。同樣的,房價的過速釋放,會大量的吞吐資本,有一定的資本風險。這在短期內看不出來風險,或許下半年會出現新的資本問題。
按中央經濟工作報告中的原話說,房地產要在穩定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這意味著,在一定的時間里房地產仍是穩定經濟的重要角色。但房地產行業說白了是“資本的游戲”,如果國家的財富創造靠的不是實體經濟和技術創新,而是靠壟斷、金融、房地產等虛擬經濟,中國的國家經濟極有可能走向空心化和虛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