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嵐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國內新增各類創業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的29年,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熱情之下,泡沫論甚囂塵上。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眾創空間等孵化器冬天來了等聲音就不斷出現。創業孵化器的冬天真的來了嗎?
“地庫”倒閉背后的行業現實
春節前后,兩條朋友圈消息令人關注。
其一是深圳南山區的創業孵化器“地庫”傳出轉讓的消息。創始人楊炳龍在朋友圈里寫道,“現在只能等待外人來結束‘地庫的生命……那種滋味是我這輩子的動力。”
這個1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共裝備了5個辦公室和70個開放式工位,在楊炳龍的計劃里,政策暖風將催生創業團隊的斗志,只要能保持在20個工位的利用率,地庫就可以盈利。然而現實是,地庫入住率很低,最高峰時只有10個團隊,人數不過三五十人,遠不足以支撐地庫的日常成本。
在運營的4個月時間中,“地庫”燒光了楊炳龍的百萬資金。
另一條消息《全國首現創業孵化器騙錢案被騙者多為大學生》,在成都乃至全國的創業圈掀起了強烈震動。某創業孵化器總經理林詩軒以提供免費辦公室為幌子,以“代注冊公司、裝修款、辦公室押金”等名義騙取創業者錢財,涉案金額巨大,被騙人數眾多。據反映,其中受害者還包括西南交通大學、西華大學、錦城學院等高校的學生。
實際上,1987年,中國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成立,1999年,首家民營孵化器南京民營創業中心開業。
孵化器最初是一個能夠在企業創辦初期提供辦公場所等便利的機構,目的是推動創業企業做大。20多年來,孵化器從純粹提供物理創業空間的“二房東”時代,進入到以提供法律、財務等增值服務的“服務員”時代。運營主體也由政府驅動,逐漸形成市場化的創新性孵化器。
2014年,根據當時國家對于孵化器建設的規劃,到2015年我國各類孵化器數量將達1500家,孵化場地達5000萬平方米以上,孵化資金總額50億元以上,在孵企業10萬家以上,其中國家級孵化器達到500家。
及至2015年,眾創空間成為孵化器的新概念。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9月,科技部發布《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鼓勵各地探索發展眾創空間。
據投中研究院《2015年眾創空間十大關鍵詞》顯示, 2015年上半年,我國較有規模的眾創空間不足20家,而隨著國家及地方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以及“雙創”熱潮的席卷,如今已有超過1.6萬家眾創空間在全國各地“開花”。這些眾創空間不僅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出現,在成都、武漢、濟南、青島等一些二三線城市也開始興起。
不過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眾創空間等孵化器冬天來了等聲音就不斷出現。除以上兩則消息,拓荒族創業咖啡館也被爆料因經營困難而欠薪等問題可能面臨倒閉。上海八六三軟件孵化器兩股東退出,并掛牌轉讓股份……萬象更新的初春,創業咖啡館和孵化器卻面臨著冬日寒意。
孵化器的膨脹泡沫中,創業者也面臨新窘境:一杯咖啡造就出高融資、一個工位誕生數億融資等奇跡般的創業故事,再也不會上演。經濟環境下行、投資者資金趨緊、眾多互聯網創業項目紛紛倒閉等大環境下,創業者的互聯網創業項目能夠生存就已經是幸事,遑論再去爭取高融資。
濟南孵化器“不理想,還能撐”
3月2日,靠上吧創始人胡錫虎在群里發布了三月活動一覽,有茶會、金石篆刻、油畫興趣班,也有紅酒、古琴、中國傳統風水等主題活動。靠上吧的精髓在活動之外,胡錫虎致力于掘金社群經濟。目前,靠上吧在省內其他地市也有落地,依靠已初步建成的靠上社群,輸出價值觀,構建和完善社群基礎上的創業生態系統。
目前濟南尚缺少類似中關村的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多數情況下,創業者最缺乏尋找合作伙伴、投資人的經驗,也不知道怎么取得需要的信息。在記者之前的采訪中,胡錫虎曾經提到,創客與合作伙伴、投資人之間缺少一個有效的溝通和信息共享平臺,影響了從創客到創業的質變。而他所經營的靠上社群則在某種程度上構建了這樣一個平臺。
“現在濟南孵化器有些分化,靠上吧等經營的有聲有色,另一些則不景氣。總體情況不理想,還能撐。”在濟南互聯網達人陳磊看來,濟南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存在一個時間差,“現在有點早,再過兩個月,你可能會看到濟南本地孵化器的關張”。
據了解,目前濟南全市共建成省、市、區三級創業孵化基地108家,建筑面積達700余萬平米,吸納創業人員2.67萬人,帶動就業11.49萬人。其中,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7家,每家給予5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補貼;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48家,分別按照5-10萬元的獎勵額度進行了一次性獎勵補貼。
除政府主導成立的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外,如今眾多由科技企業、文化創意企業、房地產集團自發形成的大型孵化器以及逐漸成為孵化器潮流的創業咖啡館也在增加,如靠上吧、圣創空間、藍魔方眾創平臺、云豹眾創平臺等。
但在陳磊看來,目前濟南許多孵化器與自己在2010年開設的新咖啡“沒有不同”。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孵化器的工位還處于空窗期。新開門的孵化器得通過“熱場子”來吸引人流,之前“熱場子”的方式是舉辦各種類型的創業活動,去年下半年,創業沙龍、創業論壇、各種峰會層出不窮,記者幾乎每個周都會收到不同孵化器的活動邀請。隨著熱潮冷卻,孵化器運營者也不乏新招,如今下棋、冷餐等新形式都可以吸引到人流。
實際上,大部分本地孵化器贏利方式簡單,主要是收取場地費或者服務代理費。創業公司往往沒有太多錢,從他們身上盈利不現實,如果投資占創業公司股權,變現要很長時間。現在,市場上能夠經營維持的孵化器基本上背后都有政府和企業的支持。
更危險的是有些孵化器并不具備孵化功能。這些創業孵化器幾乎拿不到融資,只能提供一些基本場地和財務、法律服務。在其中的創業者要去“北上廣”路演才能籌到資金。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創業者離開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國內孵化器仍處在行業早期
按照流行說法,孵化器大約有幾類:一類是聯合辦公空間,以工位核算進行收費,各個企業在一個區域里創業,在這個空間里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服務,類似于“二房東”模式;第二類是一些投資機構主辦的孵化器,利用原來的辦公空間,里面孵化的項目是已經選定的項目,相對封閉,外來的創業者是沒有機會的;第三類是免租金,依靠獲取融資項目的股權實現盈利,這類孵化器是對所有人開放的。
戈壁創投合伙人徐晨認為,國內做眾創空間的,多數人都比較盲目,“早期做咖啡館,后來全部做孵化器,后來一窩蜂進入聯合辦公,多數人都是先進入市場,再反過來想商業模式。”
目前來看,孵化器常見的盈利模式包括四種:辦公空間的長短期租賃;使用會議室、IT維修服務等的增值服務收費;媒體、IT等方面的高級服務收費;會員入會及相關費用。但受多種條件制約這些盈利模式缺乏穩定性。
不久前,北京市科委針對北京眾創空間的一項調查顯示,眾創空間在提供培訓、投融資、法務、財務等方面的服務能力較強,但僅有44.4%提供市場營銷服務、39.7%提供供應鏈服務、20.6%提供科研條件。
對創業者來說,20.4%的創業企業和團隊缺乏有效的創新創業輔導,15.6%的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14.4%的產品定位難,12.6%的團隊組建不合理。從側面反映出眾創空間在產品和商業模式構建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有人預測,未來的孵化器、創客空間將會迎來一些重大創新,包括:小型孵化器將逐漸消失、垂直孵化器逐步涌現、中等孵化器將會結盟等。特別是孵化器結盟,會利用每個機構擅長的資源,用開放的心態做空間,比如成立新的服務公司,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專項服務,為了生存補足短板,合作是新的趨勢。
事實上,這種苗頭已經出現。今年2月16日,科技寺和無界空間宣布戰略合作,聯合推出“hotdesk”服務,創業者可以在十家店面都擁有自己的時租工位,并可以使用會議室、咖啡廳、休息區等公共設施。雙方也將開放所有的增值服務資源,供雙方會員使用。
不過,業內認為,孵化器行業目前仍處在行業早期,用戶仍然是一個比較小的群體,市場還處在教育階段。隨著創業者的慢慢適應以及孵化器服務體系的完善,市場對眾創空間的需求,也將是個遞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