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吳明瓏,桂錦萍
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和器械的不斷完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已在世界各地廣泛推廣與應用[1-2],每年大約有20萬患者選擇THA[3]。手術固然重要,但后期康復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期長,加上我國康復機構短缺, 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大部分康復工作不得不在家中進行,開展家庭康復指導日趨重要。本研究對50例THA術后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實施家庭護理干預, 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于我科的首發單側股骨頸骨折THA后老年患者100例,無其他關節肌肉等運動系統疾病,無精神疾病、意識障礙和認知障礙,無其他嚴重影響功能的重大疾病和生理缺陷。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50例,①干預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61.9±7.5)歲;股骨頸骨折38例,股骨頭壞死8例,骨關節炎3例,腫瘤1例。②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2.6±8.2)歲;股骨頸骨折37例,股骨頭壞死10例,骨關節炎2例,腫瘤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由骨科專科N2級以上責任護士統一進行培訓、考核挑選出10名合格人員對患者實施系統、科學的家庭護理干預。建立護患溝通平臺,建立患者基本信息卡。對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完成術后干預前居家安全行為和緊急情況應對知識問卷調查。由指定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時為患者講解飲食、功能鍛煉、活動強度、并發癥、復查時間以及注意事項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家庭康復干預。①出院后1~3d進行家庭隨訪,針對其餐桌、沙發、座椅、地面、坐便器、洗臉臺、樓道七項環境進行風險評估,減少風險因素,演示使用以上家具方式以及建議指導地面防滑措施應用;同時進行心理輔導[4],緩解患者焦慮、緊張及抑郁等情緒,建立健康積極的康復心態。針對個人由責任護士制定詳細功能鍛煉計劃,指導家屬督促患者完成每日計劃,落實術后各項功能鍛煉。具體鍛煉項目包含訓練患者側臥位外展、臥位到坐位、坐位到站位點地訓練、站位到行走訓練。②術后1~3個月指導患者完成進一步的功能鍛煉,包括直腿抬高和單腿平衡練習,逐漸使用助行器,在扶助器下練習下蹲,上下樓練習。③術后3個月后如無疼痛、跛行, 可棄拐, 但外出或長距離行走時除外, 可做簡單活動,參與日常家務勞動。完全康復后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體育活動:散步、園藝、騎車、游泳、跳舞等,并保存適當體重,避免做對新髖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的活動,如跳躍、快跑、滑冰、網球等。
1.3 評定標準 ①出院時,術后1、3、6個月時,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定表評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5],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②觀察2組術后脫位情況。③術前、術后對干預組患者采用自行設計問卷“老年全髖置換術后患者居家安全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包含居家安全知識(共20項條目),由患者及其家屬(陪護人員)一同完成填寫。

出院時及術后1、3、6個月,2組髖關節Harris評分逐漸增高(P<0.01),且干預組提高程度更高于對照組(P<0.01)。對照組脫位例數明顯高于干預組(P<0.01)。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及家屬對居家安全知識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干預前(P< 0.01)。見表1,2。

表1 2組患者Harris 髖關節評分及關節脫位情況比較
與同組前一時間點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表2 干預組患者干預前后安全知識掌握率比較 例(%)
與干預前比較,aP<0.05
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全髓關節置換術患者越來越多[6]。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如術后無特殊情況,一般術后1~2周就可以出院回家休養。而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卻需要較長時間,一般為6個月[7]。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恢復過程大部分時間將在家中度過,患者在家中的功能鍛煉恢復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由于老年患者肌力較弱,術后在3~6個月的恢復期比較容易發生關節脫位的情況,所以通過家庭干預,提高患者自身居家安全意識,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術后脫位的風險,及時糾正患者不良姿勢和生活習慣, 避免由此而帶來的關節脫位[8]、松動乃至再次骨折的發生, 為患者獲得良好的髖關節功能提供保障。通過對患者居家環境風險評估了解患者居家不安全因素,提前做好防范,設定計劃,按階段性為患者安排功能鍛煉,強調循序漸進,應遵循小強度起始、循序漸進、并始終保持中小強度的原則;遵循規范化、循序性、系統化的康復護理,并及時給予反饋,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實施家庭干預,為患者增加信心,減少不安全因素,保證功能鍛煉的落實,大大的提高了患者康復的效率,保證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予患者更多的心理護理, 消除思想顧慮, 取得信任、配合及家屬的理解和支持[10]。
本研究創新之處在于,①開拓了服務范圍:從醫院康復擴展到家庭康復。②提高了患者滿意度,解決了患者離開醫院自我照顧的顧慮,使康復療效顯著提高,同時減少了脫位的發生。③提供了居家護理研究依據。本研究同樣存在不足,干預時間較短,無法監測全髖置換術后患者長遠療效,開展隨機對照試驗時,未采用盲選,可能存在一定誤差。
[1] 徐華偉.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54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體會[J].福建醫藥雜志,2007,29(1):102-103.
[2] 謝秀霞,李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實施家庭康復指導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藥報,2007,143(1):1191-1191.
[3] No authors listed.Total hip replacement: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recover.[J].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11,41(4):240-240.
[4] 方漢萍,汪暉,杜杏利,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J].中國康復,2004,19(4):251-252.
[5] HARRIS W 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 te 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 actures:treatment by mo ld arthroplasty 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 f resultev aluation[J].Clin Or tho p,1993,288:737-737.
[6] 沈培.老年髖部骨折119例的護理風險與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375-376.
[7] 張淑艷,劉雨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3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5):1143-1143.
[8] 杜國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脫位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5,19(2):18-19.
[9] 許紅璐,尤黎明,顏君,等.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家庭康復情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1(5):46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