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毅,王圣虓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致殘性疾病之一[1- 2]。有研究證實Kinect體感互動游戲配合康復治療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和平衡功能[3-7]。本研究首次通過Kinect體感游戲對腦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進行訓練,旨在為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康復提供新的手段的同時也可為將來的研究提供更為客觀的量化指標和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6月在我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2組各30例,①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62.1±4.9)歲;病程(14.7±4.7)d。②對照組:男23例,女7例;年齡(62.9±2.8)歲;病程(14.1±2.6)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包括良姿位擺放、持續性被動關節活動、Bobath 訓練、翻身、轉移、站坐位平衡練習、步行功能訓練、物理因子治療及作業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體感互動游戲進行干預。此次研究主要使用《Kinect Sports》中的乒乓球及高爾夫球兩款體感游戲。①乒乓球:患者需要面對Kinect攝像機并通過該攝像機對患者的人形信息進行捕捉并數字化隨后進行操控。游戲過程中患者需要揮動患側上肢將游戲內的虛擬乒乓球擊回,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相應的提升游戲等級。②高爾夫球:患者通過游戲內置即時運算軟件進行虛擬人物的構建并與患者的肢體運動進行相應的匹配,完成后患者可根據游戲內的提示信息進行初始位置的微調,隨后患者利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進行擊球練習。在游戲練習過程中由軟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與相應的音樂及語音提示以提高患者在訓練過程中的專注度。2組游戲訓練時間共30min,每日1次,每周6次。
1.3 評定標準 治療前后2組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及偏癱上肢功能測試(香港版)(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HK) 進行運動功能評定,分數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治療10周后,2組FMA、MBI及FTHUE-HK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FMA、MBI及FTHUE-HK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病患者存活率的不斷提高,如何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異常運動模式,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從而幫助其盡快重返社會已成為康復醫師及治療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傳統的康復訓練主要通過治療師的訓練手法及器械輔助患者進行訓練,但由于其形式過于單一枯燥,治療過程中互動性較差,導致患者長期的訓練容易產生厭惡情緒,且治療師在工作中強度相對較大,效率亦相對較低[8]。已有多篇研究報道通過體感互動游戲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執行功能、下肢運動以及平衡功能[3-7],在體感互動游戲訓練模式下患者需要依據顯示器上相應信息對自身位置做出相應調整與此同時還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動作,因此患者使用該游戲訓練能夠改善軀體的平衡功能并增加患側上肢的活動度。在游戲中為了要獲取更好的成績患者需要依據游戲提示信息不斷的轉換運動方向以便完成小幅度的快速運動。有研究證實小幅度快速運動有助于幫助腦卒中患者提高日常生活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9]。也有文獻表明體感互動游戲能夠較好的對大腦皮質運動中樞進行刺激,進而使喪失的部分運動功能得到相應的補償[4],因此體感互動游戲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機制可能與上述兩點有關。此外,拮抗肌與主動肌的肌力不平衡是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原因之一[8],游戲訓練時患者需要在練習過程中逐步學習控制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力量,這也有助于患者的平衡功能與上肢功能的康復。互動的訓練模式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肢體運動的靈巧性及運動控制能力,通過相應的軟件促使患側肢體的收縮,維持其特定肌群的活動從而抑制廢用綜合征及加速運動功能的恢復[10-12]。從運動學的角度來看,重復練習能夠改善肢體的功能,但僅練習過程中還需要讓練習者獲得較好的使用體驗并藉此激發其訓練的積極性,才能提高訓練效率。體感互動游戲系統進行訓練可以給患者帶來豐富的視、聽刺激,提高訓練的趣味性,并藉此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針對性的互動訓練還可有助于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治療過程中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情緒更為穩定使患者能夠主動積極的參與并應用于其日常生活中[13-15]。此外體感互動游戲也屬于一種有氧運動,人體大肌肉群通過參加中等強度的活動,可有效幫助改善患者吸入、輸送與使用氧氣的能力,刺激垂體分泌β-內啡肽,進而幫助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及增強機體對刺激的耐受力[8]。而在虛擬的環境內進行互動練習能夠避免在真實場景中操作時候所發生的危險,如被尖銳的物體碰上,跌倒等,這一系列特點也更好的保證了訓練過程中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體感互動游戲其能夠有效的改善腦卒中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較傳統的康復治療有著更強的針對性、趣味性、綜合性及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然而應用該療法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其長期療效依然有待進一步深入。
[1] Kim MS, Lee SJ, Kim TU.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ity of pharyngeal bolus passage on Dysphagia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 Ann Rehabil Med. 2012,36(5):696-701.
[2] Chang WD, Lai PT. New design of home-based dynamic hand splint for hemiplegic hands: a preliminary study[J]. J Phys Ther Sci. 2015,27(3):829-831.
[3] 王靜,馬景全,陳長香,等. 體感游戲Kinect改善腦卒中患者執行功能的效果研究[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08:748-751.
[4] 王尚書,陳長香,張衛紅,等. 互動體感游戲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和平衡功能的康復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7,211:658-661.
[5] Svoboda E, Richards B. Compensating for anterograde amnesia: A new training method that capitalizes on emerging smartphone technologies [J]. J Int Neuropsychol Soc, 2009, 15(4):629-638.
[6] Laver K, George S, Thomas S, Deutsch JE,. Cochrane review: Virtualreality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J]. Eur J Phys Rehabil Med,2012, 48(3):523-530.
[7] Hansen T, Elholm ME, Sorensen A. The effect of rater training on scoring performance and scale-specific expertise amongst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participating in a multicentre study: a single-group pre-post-test study [J]. Disabil Rehabil. 2015,18(1):1-11.
[8] 梁天佳,吳小平,莫明玉. 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1(3):254-256.
[9] 張秋梅, 高春華. 運動視覺反饋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J] .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4, 36 (4) : 278-280.
[10] 夏雋暉,夏文廣,鄭嬋娟,等. 作業治療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2013,6(3):454-455.
[11] Cumming TB, Tyedin K, Churilov L, et al.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ognitive function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Psychogeriatr, 2012, 24(4):557-567.
[12] 胡江飚,陳海挺,馬蓓艷,呂林英,陳賽璇. 運動想象療法結合四肢聯動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J]. 心腦血管病防治,2014,16(6):458-460.
[13] 符俏,陳文遠,喻錦成,曾育山,曹賢暢. 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 19(1):53-55.
[14] 陳長香,徐金獻,王尚書,馬素慧,李淑杏,趙雅寧,李丹,竇娜. 體感互動游戲改善腦卒中患者記憶功能的效果[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2(7):624-627.
[15] 李丹,陳長香,徐金獻,馬素慧,郝習君. 體感交互技術對腦卒中患者執行功能的療效[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