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學科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歷程不同,美國約有100年、日本約50年、韓國和我國香港地區約有40年的歷史。在我國大陸地區,言語治療的建立應視為20世紀80年代,至今有30多年歷史。
我國言語障礙患者眾多,發展性、獲得性和退變性神經肌肉疾病以及言語相關器官傷病均可導致言語語言障礙。我國言語治療師即ST(對應于國外的言語語言病理學家即SLP)數量嚴重不足。目前經過專業培訓的言語治療師僅1000人左右,包括全國的聾兒語訓或聽力康復教師,總計約6000人左右。其中許多是由其它專業改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按國際上言語治療師與人口數量的比例,中國言語治療師缺口至少十幾萬人。
在我國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康復醫學日益重視的大背景下,在康復醫學學會領導的支持和言語治療前輩們的帶領下,言語治療工作者們共同努力,使得中國言語治療事業飛快發展,在臨床、教學、科研等多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
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在言語治療臨床上積累了大量經驗。在言語評定方面,已經研制出漢語失語癥評定量表、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法、構音障礙評價法、言語失用評價法, 以及計算機輔助評估系統等多種自主知識產權的評估工具。同時也漢化了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量表、西方失語癥檢查量表,還對制定維吾爾語、粵語等語言障礙評定量表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言語語言功能的量化評定方法。在言語治療方面,也從最初的失語癥、構音障礙、兒童聽力障礙的康復,擴展到包括口吃、兒童言語發育遲緩、兒童孤獨癥語言障礙、嗓音障礙、人工耳蝸植入后、老年性癡呆等多種類型的言語語言障礙治療。治療模式也從簡單的一對一治療模式,發展為重視言語治療的組織管理、策略導向制定、效果評價反饋、以及結合儀器輔助與小組訓練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治療模式。一些先進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漢語失語癥心理語言評價和治療、鏡像神經元訓練技術等大大豐富了言語障礙的干預手段,推動了言語治療的技術進步。同時,大家也關注認知障礙和情感障礙的評價和治療對于言語障礙改善的影響。一些言語治療專家也正在制定言語語言和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專家共識,相信在未來的幾年里,言語治療將迎來治療手段多樣化、治療程序規范化的新時代。
近年來,我國言語治療教育工作也彰顯出良好發展勢頭,取得了可喜成果。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專業目錄調整,正式建立“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本科專業,并隸屬于“醫學技術”學科。這是言語治療學科專業化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標志著我國言語治療的人才培養步入到規范化、系統化的新里程。自此之后,國內高校紛紛設立該專業。目前,國內已有8所高校開辦了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其中,5所高校偏向聽力康復方向,包括首都醫科大學、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濱州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3所高校偏言語康復方向,包括上海中醫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專業)。另外還有一些師范院校及專科高職院校也紛紛開設此專業,這一切都大大推動了言語治療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教材建設上,人民衛生出版社首批針對“聽力與言語康復專業”的“十三五”本科規劃教材也于2016年7月開始啟動編寫,該系列教材打破了以往康復醫學或康復治療學規劃教材中言語治療僅占一本教材的窘局,大手筆地規劃了13本專業教材,其中包括9本聽力學教材,4本言語治療學教材。與以往相比,在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將會得到質的飛躍。我們相信,這批教材出版后,言語治療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國言語治療領域的科研工作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但包括了各類言語語言障礙的特征研究、臨床效果研究,還開始對各類障礙的成因、各種治療方法的療效機制進行深入的探討,促進了基于受損機制的、個體化的言語治療策略和技術的形成。在研究手段上,聲學分析、腦功能成像、腦電生理等檢測手段已得到廣泛應用。經顱磁刺激(TMS)、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漢語失語癥心理語言評價(PACA)、鏡像神經元訓練系統(MNST)等干預手段的研究已接近或部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已經有一些言語治療領域的專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省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發表了較高影響因子的學術論文,并在國際會議上發言和分享,也有一些科技成果轉化為言語治療的產品造福更多患者。這標志著我國言語治療的科研水平正朝向多樣化、深入化、國際化和產業化發展。該領域充滿活力,未來將大有可為!
隨著我國言語治療“醫、教、研”工作的全面發展,學術交流也豐富多彩,百花齊放!尤其是近幾年,各地舉辦的各類言語語言、聽力、吞咽康復的國際、全國和省級會議及培訓班越來越多。其中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舉辦的多屆“言語治療國際會議”、上海中醫藥大學舉辦的“海峽兩岸聽語論壇”、廣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舉辦的“第九屆亞太聽力言語語言國際大會”等會議影響規模大、覆蓋范圍廣,讓國內從業人員與國際同行進行了充分的學術交流,拓展了國內言語治療師的眼界,提升了其學術水平。這些會議、培訓班從以前的“一班難求”到現在的宛如雨后春筍之勢,都充分體現了本學科的欣欣向榮、蓬勃發展之局面。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年會上,言語治療學組全體委員就中國言語治療師崗位資質認證事宜進行了廣泛深入討論,大家均表示要抓住大好機遇,以認證為強勁動力和抓手,促進中國言語治療規范化、專業化、科學化、國際化發展。中國言語治療師將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和尊重。
本次言語治療專欄收到了包括內地、香港學者在內的多篇推薦文章,在此我們遴選了具有代表性的數篇發表。包括孤獨癥譜系障礙與語言發音遲緩兒童的共同注意力比較,普通話聲調在耳語和正常發音時的語音對比分析,不同頻率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語癥患者視圖命名的影響,漢語聲調感知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失語癥行為治療的研究及進展等。這些文章的研究內容新穎,體現了當前國內言語治療研究的熱點和研究領域的擴展。部分作者雖然從事言語治療科研工作不長,但是他們能夠結合各自的特長和單位的優勢,寫出了相當不錯的文章,值得肯定與鼓勵!同時感謝本雜志言語治療專欄的開辟,為言語治療學科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良好平臺。希望廣大言語治療及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到這個專欄中,共同努力發展我們的事業--抓住大好機遇,實現中國言語治療新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