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征宇,熊亮,高春華,梁艷秋,尤春景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是康復醫學科、骨科門診的常見疾病,以中、老年人好發。肱骨外上髁炎是因前臂長期反復旋轉、提重物等原因導致肱骨外上髁伸肌總腱起點處的慢性、無菌性炎癥[1-2]。患者通常表現為肘關節外側酸痛,握持物體無力等,嚴重者還會影響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封閉治療、藥物、小針刀治療及手術治療等[3-5]。本研究對體外沖擊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聯合肌肉能量技術(muscle energy technology,MET)治療肱骨外上髁炎進行了臨床觀察,療效明確,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門診治療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52例參加本項臨床研究,均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診斷標準[6]。52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26例,①觀察組,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齡(40.23±9.07)歲;平均病程(56.22±13.80)d。②對照組,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齡(41.72±10.51)歲;平均病程(55.97±12.63)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①對照組:予以物理治療,微波治療,圓形非接觸式體表輻射器距離患側肱骨外上髁2cm,功率為15~25W,每次照射20min;針灸治療,取阿是穴、曲池、手三里、外關及合谷等穴,間隔5min采用補法行針1次,每次治療留針20min,留針期間,用紅外線燈同時照射患側肘部,紅外線輻射器距離患側肘部約40cm。②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同時接受ESW和MET治療。ESW治療采用gymna ShockMaster 500型沖擊波治療儀,設定治療能量為2.0bar,沖擊次數為2000次,沖擊頻率8.5Hz。本研究采用體表痛點定位法選擇痛點,每次選取1~2個明顯的壓痛點行沖擊波治療,注意避開重要神經、血管,每個痛點沖擊1000次,每周治療1次,共治療4次;MET治療過程中遵循無痛原則,同時引導患者在治療時配合呼吸。患者取坐位,治療師將一只手固定患者肘關節,另一只手將患手旋后直至出現阻力或者感覺不適,引導患者抵抗治療師的手做旋前等長收縮,維持5s,然后稍稍增加旋后程度直至再次出現阻力或者不適感,囑患者放松5s。重復上述步驟5次為一組,每周做5組,連續4周[7-8]。
1.3 評定標準 ①疼痛評分: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估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在紙上畫一條10cm長的直線,并且將其10等分,以無痛為0分,不能夠忍受的劇痛為10分。在治療前、后分別請患者指出其疼痛程度在標尺上的位置,對應數值即為VAS得分。②上肢功能評分(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9]:DASH量表用于評估上肢癥狀以及日常活動能力,得分值越低,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礙程度越輕。DASH評分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含23項,評估和日常生活相關之活動。第二部分包含7項,評估上肢的疼痛、無力以及僵硬等癥狀,及其對睡眠情況的影響、患者的自我滿意度。根據患者完成的難易程度,將每條項目分為5個等級:毫無困難(1分)、輕微(2分)、中度(3分)、重度(4分)以及無法做到(5分)。DASH得分為0~100分,0分表示上肢功能正常,100分表示上肢功能極度受限制,即得分值越高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

在首次接受沖擊波治療時,觀察組有1例患者感覺治療部位出現輕度脹痛、刺痛感,但不影響后續的治療。隨著沖擊波治療次數的增加,上述癥狀基本消失。所有入組患者均完成了治療和評估。
2組患者在治療2及4周后VAS 及DASH評分均較治療前呈持續下降趨勢(P<0.05),且在治療2及4周后,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1,2。

表1 2組治療前后各時間點VAS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各時間點DASH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肱骨外上髁炎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肱骨外上髁局限性疼痛,患側前臂旋轉、伸腕功能障礙等。目前公認的肱骨外上髁炎發病機制:重復、超負荷的肌腱活動,導致肌腱出現微小的撕裂,而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又影響了受損肌腱組織的營養供應,阻礙肌腱的自我修復過程,從而最終損壞肌腱組織的生物力學性能[2]。同時,由于慢性勞損、局部腫脹以及黏連等原因,也導致前臂伸肌總腱的微血管、神經束受到壓迫。然而,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物理因子治療,其治療深度難以準確達到該部位,因此療效不理想。
ESW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技術。ESW治療運動系統慢性損傷性疾病具有安全、無創和有效等優點。近年來,其在骨骼、肌肉系統方面疾病的應用日益受到重視[10-11]。ESW技術通過機械效應、壓電效應以及空化效應發揮治療作用。ESW能夠直接將物理能量聚焦于伸肌總腱附著點上,松解受損粘黏的組織,對細胞施加壓力、促進微循環,提高細胞的攝氧量。同時,ESW還能夠一定程度上損傷疼痛感受器,阻斷疼痛信號向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遞;刺激細胞合成、釋放抑制疼痛的化學遞質,抑制疼痛信號的產生和傳遞;ESW可緩解患處鈣質沉積,減輕水腫,改善局部營養物質的供應,加快血管生成,刺激損傷部位修復,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20世紀40年代,MET技術是一種安全、可控而且有效的治療技術,被廣泛用于治療骨骼肌肉系統疾病。MET技術旨在使失衡的機體重新恢復到正常的生物力學平衡狀態。在無痛治療的原則下,醫師、治療師引導患者按照指令主動收縮、放松肌肉。治療過程中,操作者要引導患者提供適當的抵抗力量,同時要配合呼吸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MET技術通過強化虛弱的肌肉及肌群,降低異常增高的肌肉張力,延長縮短的肌筋膜,重新調整關節周圍相關各肌肉之間的平衡,使得應力均勻分配到關節上,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和運動模式。MET技術能夠促進結締組織纖維的重排、強化,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延展性,增加活動受限關節的活動范圍;興奮被抑制的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去除關節源性的肌肉抑制作用;促進新生細胞合成,加快組織功能恢復。同時,主動地收縮和放松肌肉還可以加速細胞和體液的循環,有效清除代謝產物; 通過交互抑制機制、刺激機械感受器避免治療時出現疼痛等不適感;重新整合機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運動模式,改善肢體功能[12-13]。
本研究選取5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均在門診接收治療,將ESW聯合MET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同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比較。我們發現其較常規治療方法能更好地緩解疼痛,提高患肢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證實ESW聯合MET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安全、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 Ahmad Z, Siddiqui N, Malik SS, et al. Lateral epicondylitis: a review of pathology and management[J]. Bone Joint J, 2013,95-B(9):1158-1164.
[2] Tosti R, Jennings J, Sewards JM.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elbow[J]. Am J Med, 2013,126(4):357-361.
[3] Sims SE, Miller K, Elfar JC.et al.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lateral epicondyl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Hand (N Y), 2014,9(4):419-446.
[4] Judson CH, Wolf JM. Lateral epicondylitis: review of injection therapie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13,44(4):615-623.
[5] 陳峰.物理療法對肱骨外上髁炎的遠期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0):944-945.
[6] 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和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04-205.
[7] Koh C, Seffinger MA.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Improves Chronic Lateral Epicondylitis[J]. J Am Osteopath Assoc, 2016,116(1):58-66.
[8] Kücüksen S, Yilmaz H, Sallī A.et al.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versus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for management of chronic lateral epicondylit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1-year follow-up[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3,94(11):2068-2074.
[9] Dixon D, Johnston M, Queen M, et al. 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 (DASH) can measure the impairment, activity limitations and 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 construc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and Health (ICF)[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08,20(9):114-121.

[11]戴亞平. 體外沖擊波治療運動員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臨床報道[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2,31(10):902-912.
[12]Day JM, Nitz AJ. The effect of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on disability and pain scores in individuals with low back pain[J]. J Sport Rehabil, 2012,21(2):194-198.
[13]Franke H, Fryer G, Ostelo RW, et al.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for non-specific low-back pai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2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