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進,李金東,周雪莉,周巧巧,萬裕萍
腦卒中患者往往遺留有各種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日常生活能力[1]。目前研究表明,軀體協調性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2]。另有研究指出虛擬現實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偏癱患者下肢功能障礙及平衡能力[3]。本研究擬觀察天軌步行結合虛擬現實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下肢癱瘓患者的運動功能及平衡步行能力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2015年11月期間在我科就診的腦卒中偏癱患者50例,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并經頭顱CT及MRI檢查證實。隨機分為2組各25例。①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年齡(53.9±10.5)歲;病程(14.2±4.7)d。②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50.2±11.4)歲;病程(15.4±3.8)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均進行常規康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天軌和虛擬現實康復訓練系統結合訓練。①常規康復治療:神經肌肉電刺激,患者取坐位,于患肢上、下端內外側肌肉豐滿處貼敷電極片,共4片,電流強度根據患者忍耐度調整為適宜強度,持續20min;針灸,患者取平臥位,取風市、梁丘、血海、箕門、陽陵泉、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陰陵泉、三陰交、解溪、太溪、太沖及阿是穴等穴位常規消毒,針刺得氣,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激勵強化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患者取平臥位,治療師通過言語等方式積極鼓勵患者,恢復患者信心,并進一步松動患者關節,并訓練患者坐位及平衡訓練,每次30min;坐位和站位平衡訓練,患者分別取坐位及站位,治療師指導訓練其平衡能力,每次30min;步行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治療師指導訓練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每次30min。所有訓練均每日1次。②天軌和虛擬現實康復訓練系統訓練:將患者安全縛于天軌移位系統獨有的綁帶上;并打開虛擬現實康復系統進入訓練界面,將訓練界面所配置的傳感器佩戴于患者患側相應訓練部位,治療師站于患者患側給以幫助,依據不同的肌力情況設定不同的訓練模式,同時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和體能進行細微的調節。站立平衡訓練包括,雙下肢負重訓練,患者面朝訓練屏幕站立,兩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略朝外,上肢自然垂于身體兩側,傳感器置于患者脊柱正中L4位置,通過選擇腰部訓練游戲使患者做軀干前屈后伸、左右側屈活動來控制身體平衡;患側下肢負重訓練,患者重心轉移至患側腿,傳感器置于健側大腿前側正中,選擇大腿前屈后伸、內收外展虛擬游戲模式,讓患者在活動中調整身體平衡。治療師站在患者患側根據患者平衡情況給以適量輔助;健側下肢負重訓練,患者重心轉移至健側腿,傳感器置于患側大腿前側正中,選擇大腿前屈后伸、內收外展虛擬游戲模式,讓患者在運動中維持平衡,治療師站在患者健側根據患者平衡情況給以適量輔助。所有訓練均根據患者實際關節活動度在虛擬訓練中選擇相應活動范圍,每組訓練3~5min ;步態行走訓練,打開虛擬訓練中三維步行行走訓練模式,將傳感器分別置于患者雙下肢大腿前側正中,讓患者根據系統提示模擬正常步行,訓練時間3~5min。每組訓練后均休息1min。患者訓練每日1次,30min。
1.3 評定標準 治療前后進行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Fgu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評定其下肢運動能力(Leg FMA, FMA-L);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評定其平衡功能;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其日程生活能力,所有測值均越大則運動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其中Barthel評分總分100;評分60以上者,基本上可獨立完成ADL;40~60分則需要他人幫助;20~40分則很大程度依賴他人幫助;20分以下則完全依賴他人幫助。根據2組患者評分情況分析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治療4周后,2組FMA、BBS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更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FMA、BBS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腦卒中發生后,由于其異常的神經反射及運動模式,患者往往會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感覺功能障礙,從而導致人體運動控制能力以及平衡功能的下降。并且,腦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通過健側來執行各種日常生活,容易引起患肢廢用性肌萎縮,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5]。另外,由于左右肢體負重不對稱,患者無法控制軀干平衡,進而形成偏癱步態;而與正常步態比較,偏癱側具有負重時間短于健側,健側步長短于偏癱側,以及偏癱側肢體廓清能力差等特點[6-9]。這些因素均使得腦卒中患者無法達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康復目標[10]。因此,針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障礙康復訓練的關鍵在于促進肌力的恢復,促進平衡和協調能力的改善,促進感覺功能和空間認知功能的提高,并進一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
天軌步行結合虛擬現實康復訓練,是在確保患者身體平衡的情況下,根據軟件所提供的各種虛擬場景完成各種康復訓練。治療過程中,通過言語等方式積極鼓勵患者,使患者主動參與訓練,并對患者的訓練計劃進行個性化設置,將運動訓練、心理治療及功能評估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枯燥單調的訓練過程更輕松、更有趣;通過完成如肩、肘、腕、膝關節等多個大關節的,和作業療法中動作完全一致的訓練動作,讓患者如同身置真實的場景之中,不僅可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和康復主動性,更能有效的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其次,虛擬現實康復訓練使患者身臨其境于計算機所產生的三維空間中,在其中通過反復完成各種虛擬訓練,可維持并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邏輯推理、思維、記憶、協調、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
本研究顯示,天軌步行結合虛擬現實康復訓練對于改善腦卒中后下肢癱瘓患者的運動功能及平衡步行能力具有顯著的有效性和優越性,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 Guifen W, Gaifen L, Runhua Z, et al. Evaluation of Off-Hour Emergency Car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J]. PLoS One, 2015,10(9):e0138046.
[2] 楊國梁,司福中,李德洋,等.軀干與肢體配套組合訓練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1):37-40.
[3] 宋健霞,倪朝民,張科,等.腦卒中偏癱患者非癱瘓側下肢與正常人下肢本體感覺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1):28-31.
[4]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59-61.
[5] Canning CG, Ada L, Adams R, et al.Loss of strengthcontributes more to physical disability after stroke than loss of dexterity[J]. Clin Rehabil, 2014, 18(3):300-308.
[6] Lehmann JF. Push-of and propulsion of the body in normal and abnormal gait. Correction by ankle-foot orthos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3,288(1):97-108.
[7] 李奎,付奕,李鑫,等.穩定極限訓練的踝關節策略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平衡及步態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2):113-115.
[8] Liepert J,Bauder H,Wolfgang HR,et al.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 in humans[J].stroke,2000,31(6):1210-1216.
[9] 弗諾特拉.勵建安,畢勝,黃曉琳,等,譯.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24-1687.
[10]倪朝民.腦卒中不同恢復期的康復治療[J].安徽醫學,2009,30(12):137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