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敏
基于核心能力的護理解剖學教學設計
——以解剖學之心為例
成敏
(江蘇省南通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南通226000)
基于提高護士核心能力,嘗試進行解剖學教學改革,根據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依據學生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教學方法,合理進行心血管系——心的教學設計。
核心能力;教學設計;解剖學
護士核心能力作為一種職業(yè)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名護士能否勝任工作、業(yè)績表現和進行級別崗位編配的主要依據。目前,評判性思維能力、臨床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是國內外一致公認的護士核心能力[1]。在這種職業(yè)趨勢和社會需求的引領下,教師要在醫(y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注重護士核心能力培養(yǎng),使培養(yǎng)的護生符合未來崗位能力需求。
護理解剖學作為新生入學后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將導入其他專業(yè)基礎課程及護理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起重要鋪墊作用。因此,筆者嘗試進行護理解剖學教學改革,在該課程教學中融入“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把課堂內容進行合理地教學設計,以期提高護士核心能力。筆者以解剖學中重要教學單元——心為例展示以下教學設計。
該教學單元教學設計理念為以學定教,主要體現在依據學情選定教材,決定教學設計、教學流程和課堂練習,并順學而導。
該教學單元面對的是高職護理專業(yè)一年級護生,根據護理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人體解剖學課程標準,護生要成為合格乃至優(yōu)秀的護士,必須具備胸外心臟按壓、心內注射等基礎護理操作能力及心血管疾病的護理評估能力,反映在該課則是需要掌握心臟相關解剖知識。護生雖然在初三生物已學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對心臟有初步了解,但對系統的專業(yè)知識儲備不足;經過對之前幾個人體系統解剖知識的學習,護生雖已初步具備醫(yī)學學習能力,但對抽象知識的認知及綜合運用能力仍有所欠缺;由于護生尚未進入醫(yī)院見習實習,對解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針對現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個護生都能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
2.1 教材
結合護理人才培養(yǎng)方案、解剖學課程標準及護生具體學情,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曉謨主編的教材《人體解剖學基礎》。該教學單元處于該教材第九章脈管系統中第一節(jié)心血管系統,此前護生已經學習血液知識,此后還要學習血管知識,故該教學單元在整個課程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
教材舊原則強調:必需、夠用、實用,而職業(yè)教育更應滿足學生不斷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需求,所以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1)縮減心壁組織結構的教學課時,該內容在之前的學習中已有涉及,故可安排護生自學鞏固;(2)擴充與心臟有關的臨床內容,這部分內容教材涉及較少,但與護理專業(yè)聯系緊密,貼近護理崗位職能,可激發(fā)護生學習興趣,擴充護生知識面;(3)順序調整:將血液循環(huán)內容安排在心的內容之后進行,這樣既符合護生認知規(guī)律,又能利用護生已學知識將其引入“最近發(fā)展區(qū)”。
2.2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要堅持以就業(yè)為導向,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著眼于護生知識、技能的提高以及價值觀的形成[2]。依據護理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解剖學課程標準,該教學單元的知識技能、教學過程及方法與價值觀相融合的三維目標體現在:通過小組觀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過程,融“教、學、做、說”為一體,認識心臟的位置外形、腔室結構等,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解剖學習態(tài)度及護理愛傷意識。
2.3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護生崗位定位及解剖學課程標準,教學重點為心臟的位置,心腔的形態(tài)和結構,瓣膜作用,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
(2)根據護生現有認知特點,教學難點為通過對心臟各腔室的觀察,從而推測出瓣膜作用,更好地理解心臟腔室構成及血流方向。
在課前一周通過班級QQ群平臺布置任務,并對護生進行分組;課中運用臨床案例引導護生觀察探究、建構新知;課后建立護生成長檔案,實現課堂延伸拓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融“教、學、做、說”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使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操作訓練緊密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使教學過程更具實效性,也能更好地激發(fā)護生學習興趣。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探究法及演示法等教學方法,采用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方法。
4.1 新課導入,突出主題
利用謎語猜一猜(胸中有個大桃子,拳頭大小差不離;勞逸結合巧安排,一勞永逸干到底)、心音聽一聽、位置摸一摸來進行新課導入,以激發(fā)護生學習興趣,同時突出該單元教學主題。
4.2 引導探究,建構新知
4.2.1 任務一:明確心的位置、外形及傳導系引入真實案例,觀看患者急救時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的視頻及心內注射的部位,并結合圖片明確心臟外形及具體位置,引導護生思考心臟按壓后其如何恢復搏動,從而引入心傳導系知識。小組發(fā)言人闡述心臟具體位置及心傳導系的組成,組間互評,以提高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
4.2.2 任務二:探究心腔結構及瓣膜作用以案例繼續(xù)深入探究,經過CAB模式的心肺復蘇后,患者心臟搏動后血液如何在心臟內流動呢?以此引出任務二,分為提出問題、觀看視頻、小組討論、匯報展示、歸納總結五個步驟進行。首先,提出問題引導護生思考:(1)血液里的紅細胞在心臟里怎樣旅行?(2)經過的景點能返回重新游覽嗎?其次,展示心臟內部結構的三維視頻和紅細胞在心臟的旅行,讓護生觀看,解開疑慮。再次,護生結合心臟模型進行思考,小組討論并合作完成心腔出入口及瓣膜的表格填寫,明確血液流動方向,突破重點;引導護生觀看心室收縮及舒張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圖片,并利用筆者自制的動脈瓣模型展示動脈瓣開閉時的狀態(tài),總結瓣膜防止血液返流的作用,解開觀看視頻前的疑問,攻克難點。再次,小組派代表闡述課前搜集資料中臨床常見心臟瓣膜疾病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相關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共享資源、拓展知識面。最后,通過課堂練習鞏固知識,該環(huán)節(jié)能培養(yǎng)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4.2.3 任務三:認識心的血管繼續(xù)延伸案例,揭開急救患者病因——冠心病,由此引入心的血管知識,提高護生對于該知識點的關注度。護生觀看心臟模型及圖片,獲取新知。教師結合該內容介紹冠心病治療前沿進展,拓展護生臨床思維。
4.2.4 任務四:認識血液循環(huán)繼續(xù)延伸案例,引導護生思考:經過急救后,血液在全身怎樣流動呢?利用紅細胞在體循環(huán)及肺循環(huán)的動態(tài)走行演示血液循環(huán)途徑,引出血液循環(huán)知識。
4.3 課堂演練,點撥升華
結合四個任務的完成,護生編排血液循環(huán)的情景劇并表演血細胞在全身旅行的經過,達到鞏固及檢驗知識的目的,教師適時給予鼓勵評價及肯定。護生課后反思、交流收獲、提出疑問,并在小組中選出一位學生授予其最佳表現獎,給予鼓勵。
4.4 課題延伸,拓展能力
展示科學鍛煉對心功能提高的實例,鼓勵護生走出課堂、走向操場,為職業(yè)生涯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布置作業(yè),小組合作搜集資料,制訂一份切實可行且有效的提高心功能的鍛煉計劃,進而提高護生資料查閱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該教學單元亮點在于采用了融“教、學、做、說”為一體的教學方法,針對護士崗位特色,在“教、學、做”之外增加了“說”這一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真正突顯職業(yè)教育特質;在教學設計中始終貫穿案例,注重臨床實踐,增加心臟按壓、心內注射及心臟疾病的臨床知識,培養(yǎng)護生臨床思維、技能;教學形式靈活多樣,順學而導,利用圖片、視頻、小組討論、代表匯報、角色扮演、制作宣傳欄等,充分調動護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組間組內溝通能力。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個別護生課前準備不充分、發(fā)言質量有待提高、組間表現參差不齊。提醒教師應加強課前指導,分組時嚴格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標準,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鼓勵,消除個別護生的表達畏懼感。
提高護士核心能力任重而道遠,僅對護理解剖學實行教學改革還遠遠不夠。可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培養(yǎng)其核心能力,慢慢滲透到所有專業(yè)基礎課程和護理專業(yè)課程中去,以培養(yǎng)護生評判性思維、臨床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護生終身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1]沈寧.護理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馬成榮.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9):70-74.
G424.21
B
1671-1246(2016)19-0064-02
江蘇聯合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年度立項課題“在醫(yī)學基礎課程中培養(yǎng)護士核心能力的實踐研究”(B/2014/0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