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致燕,張 斌,王葉飛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及幸福感提升策略探析
邱致燕,張 斌,王葉飛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闡述輔導員職業認同及幸福感的內涵,輔導員職業認同及幸福感的現狀,分析目前高校輔導員普遍職業幸福感低的成因,圍繞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及幸福感提升策略,提出新時期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設想和建議。
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職業認同
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及職業幸福感的本質在于工作中自我價值的本質實現。輔導員作為高校隊伍的一員,承擔著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心理輔導、職業引導等工作職責,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體驗及感悟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育人目標的實現。了解當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及幸福感現狀,提出提升職業認同及幸福感的有效策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科學性。
1.1 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內涵
職業認同是指個人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贊同與認可[1]。職業認同一般是在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的過程中,對該職業活動的性質、內容及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人意義,甚至對工作方法、職業習慣與職業環境等都極為熟悉和認可的情況下形成的,是人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達成組織目標的心理基礎。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是指輔導員對于所從事工作的成效以及自己的發展在情感上的認可,也就是對輔導員這個職業的肯定。“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包括對職業的認知、對職業的情感、對職業的期望、對職業的意志等幾個方面的認同程度。”
1.2 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內涵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對幸福感的理解與體驗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心理參照系、成就動機程度及個人安全感等。
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是高校輔導員在現實條件和需要得到滿足、價值得以實現基礎上產生的,是個體對自身狀況積極的心理體驗和感受[2]。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就是“輔導員把自己從事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看作幸福的職業,在其教育工作中體驗到輔導員職業的快樂和幸福,這是一種良好的感受和積極的精神狀態,是其工作狀態達到的最高境界”。幸福感對于輔導員來說,是追求人生價值的動力的職業激情的保證。高校輔導員的幸福感首先來源于個人的主觀努力,其次是客觀環境的良好條件,最后是個體對其所處的職業環境與生存狀況的價值判斷。
高校輔導員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與穩定對于改善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現狀、維護高校的穩定、提高高校育人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員,除了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建設、心理輔導、就業指導、寢室管理及部分教學工作外,又必須經常面對校內各部門的各種要求,還要兼顧高校其他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的種種需求,輔導員的工作特性和工作內容導致其在工作中既勞心又勞力,職業認同感與幸福感缺失的危機已經在高校輔導員隊伍中普遍存在。想提升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認同與幸福感,就需要我們找出影響輔導員隊伍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
2.1 工作壓力大,成就感低
2006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要求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而當前高校總體招生規模擴大,高校未能按文件中要求的比例來配備輔導員,這就導致輔導員與學生人數比例嚴重失調,輔導員的工作任務繁重。一名輔導員除了要管理好所帶班級的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獎助學金評定、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工作,負擔過重。另外,各二級院(系)、學生處、教務處、招生就業處、團委、后勤中心等凡是與學生有關的問題,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輔導員的幫助,這就使得輔導員疲于應付,極易產生職業認同感缺失的現象。
2.2 發展方向迷茫,認同錯位
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認為,學校專業教師在高校地位較高,輔導員工作地位較低。輔導員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迷惘、困惑,在工作崗位上出現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傾向,看不起自己的工作[3],認為輔導員工作沒有前途,是高校中的“二等群體”,是打雜的,是學生的“保姆”,對自身工作的價值不認可,覺是輔導員工作沒有意義。因此,許多輔導員認為目前從事的工作只是臨時的過渡,沒有將輔導員工作定為自己的終生事業,并且急于想方設法脫離現在的崗位。在當前的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中,輔導員崗位受到的關注度不高,導致輔導員隊伍在高校中被邊緣化。一旦學生在學校出現問題,輔導員必然成為首要的問責對象,這樣就導致輔導員工作成就感低,幸福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且見效較慢的工作,短時間較難取得顯著成效。高校在各階段的績效考核中又偏重于“績”的考核,輔導員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時相對于其他專業技術人員處于弱勢地位。職業發展平臺狹窄,輔導員隊伍不穩定,跳槽現象頻發,影響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健康、長期、有序發展。
2.3 缺乏合理職業規劃,自我調節能力不強
一部分輔導員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系統規劃,沒有尋求到自身特點與輔導員工作性質的契合點,往往只是安排什么做什么,不愿意主動厘清工作思路,提煉工作經驗。另外,當前學生思維方式日趨多元化,學生追求個性化,學生自身知識水平較高,具備較強的自主思考意識。加之輔導員大部分年紀較小,人生閱歷相對不足,缺少相關從業經驗。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在面對突發、緊急事件時,顯得力不從心,不知所措。
3.1 加強輔導員職業認同感培訓,提升輔導員幸福指數
輔導員的職業認同與幸福感的提升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要認識到輔導員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科學的育人理念、過硬的綜合素質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并非只是“打雜的”。學校要重視開展輔導員職業能力培訓,通過組織校內培訓或積極選送輔導員外出參加各種專題培訓,增強其育人能力,實現輔導員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促使他們獲得職業幸福感,提升輔導員的幸福指數。
3.2 合理安排工作量,減輕工作壓力
高校領導要應勢利導、統籌謀劃,制訂合適的工作量,激發和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高校輔導員承擔著基層學院的各種工作,不少領導、教師認為凡是與學生有關的工作全部與輔導員“有關”,將本不屬于學生工作的事務推給輔導員。因此,要想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就應該進一步劃清輔導員的職業界限,厘清工作思路及具體工作內容,科學安排輔導員的工作量,減輕輔導員的工作壓力。
3.3 完善工作評價機制,建立暢通的晉升渠道
輔導員工作評價體系直接影響著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評價尺度是否合理對其職業的自我認同有重要作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首先表現為人的需要及需要實現兩個方面”,因此,應該按照輔導員的工作職責,結合輔導員的工作特點,制訂輔導員隊伍管理規范以及綜合考核體系,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并實施一定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
與絕大多數輔導員超負荷工作相比,輔導員的工資待遇不盡如人意,付出與所得存在嚴重失衡。職業期望與職業實現的矛盾,降低了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學校要根據輔導員工作繁雜、時間不固定等特點,完善評價機制,激發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同時,輔導員進入高校,自身是非常優秀的群體,他們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和發展定位,期望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平臺。學校應為輔導員建立暢通的晉升渠道,讓他們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
此外,輔導員自身也要加強學習,合理安排好工作時間與個人學習成長時間,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育人能力。盡可能從繁忙、繁瑣的工作中抽離出來,將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尋求到多方認可,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4]。同時,樂觀、堅韌、自謙、利他、感恩等歸因方式也是影響輔導員職業認同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適度解壓,調整自身的心情,是輔導員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1]吳偉炯,劉毅,路紅.本土心理資本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2(10):1349-1370.
[2]徐海波,羅君.高校輔導員幸福感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0):1514-1517.
[3]馬婷.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缺失與重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3):93-94.
[4]孫小娟.芻議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提升——以宿遷學院為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5(3):280-282.
G640
A
1671-1246(2016)24-0013-03
湖南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重點課題(15XS06Z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15S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