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軍
(黑龍江省蘿北縣水產總站 黑龍江 蘿北 154200)
蘿北縣水產業發展規劃(下)
陳文軍
(黑龍江省蘿北縣水產總站黑龍江蘿北154200)
2.1漁業發展規劃的基本原則
充分利用各類自然宜漁水域,以試驗示范基地為中心,以集約化養殖、生態養殖為主體,以提高單位產量和經濟效益為突破口,發揮各類型水域的生產潛力,增加水產品的總產量;依靠科技進步,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漁業養殖結構,著重加強養殖優良品種魚類的馴化和引進,并加強魚種、飼料、魚病等技術薄弱環節,力求低投資、高效益;在微觀指導的基礎上,加強宏觀控制,全面規劃,重點突破,逐步形成蘿北縣漁業生產的綜合配套體系,使產供銷、漁工商、內外貿同步發展,不僅滿足全縣城鄉人民對水產品消費的需要,并打造生態漁業品牌,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蘿北水產品。
2.2規劃目標
根據農業部提出的建設現代漁業的發展思路,要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現代科學技術和設施裝備為支撐,運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手段,實現漁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和諧共贏。建設漁業試驗示范基地,以其為中心,一點輻射全縣,帶動全縣水產養殖業由粗放型養殖模式向集約型養殖模式轉變。加快轉變漁業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提高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漁業成為兼有“高效”和“生態”兩大特征、多頭并舉、持續致富漁農民的現代產業,走高效生態漁業的發展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農業工業化和經濟生態化的理念指導漁業的發展,改造傳統漁業,推進漁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高效生態漁業的新路子。
2.3規劃路線
2.3.1在穩定常規養殖面積的基礎上,提高單產,降低成本。
2.3.2大力發展黑龍江網箱、網欄養魚業。
2.3.3利用鱘鰉魚保護區建造的孵化車間,繁育黑龍江名特優品種和本地優勢品種,推廣到池塘養殖。
2.3.4扶持培養一個冷水魚養殖典型戶,帶動全縣冷水魚養殖發展。
2.3.5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
3.1冷水養殖區
在北部山區利用果樹場、云山林場和大馬河的冷泉資源,建立冷水魚苗種繁育基地,生產各種冷水魚類苗種,帶動鶴北鎮、環山鄉、太平溝鄉和林業局下屬的7個林場,把山泉水、困山水等冷水資源開發起來,把山里原來開采黃金遺留的大量“清坑”和山澗溪流利用起來,主要發展冷水魚和黑龍江當地特色魚類的養殖,如哲羅、細鱗、虹鱒、金鱒、鱘鰉魚等,面積達1500畝。
3.2江河養殖區
主要是利用肇興鎮、太平溝、名山鎮等沿江鄉鎮臨江邊的優勢,選擇水流較緩,水位相對穩定,水深適中的場所,推廣網箱養魚、網欄養魚技術,計劃發展網箱500箱,網箱規格4米×6米,面積12000平方米;網欄養魚30萬平方米。
3.3池塘養殖區
改造現有的低產池塘,鼓勵養殖戶增加投入,清淤筑壩,修復池塘,達到精養塘標準,廣泛使用全價顆粒飼料馴化投喂,利用漁業機械的輔助作用,提高單產達到畝產500公斤,擴大馴化養殖面積3000畝。
3.4稻田養魚區
充分利用全縣50多萬畝的稻田優勢,在團結鎮、東明鄉等稻田地較集中的地區,發展稻田養魚、稻田養蟹,面積達5萬畝。
3.5休閑游釣區
開發鳳翔鎮周邊城市改造建設廢棄地,以蓮花泡綜合養殖場為龍頭,發展旅游、垂釣、度假等休閑漁業,面積達2000畝。
4.1建立黑龍江網箱養殖區
充分利用黑龍江優質的水資源,分別在太平溝鄉、名山鎮和肇興鎮各建造4個網箱船和普通網箱區,提供優質江魚,滿足旅游旺季江魚的供應。如從太平溝黃金古鎮到太平溝林場約1000米,可以放置船箱;名山島下游約500米可以放置網箱;肇興鎮“三道通”下端800米可以放置網箱,水利堤防站到鱘鰉魚保護站約500米,可以放置船箱。
4.2冷水魚養殖試驗
利用大馬河現有的魚池和優良的冷泉,進行哲羅魚、細鱗魚和虹鱒魚養殖實驗,讓廣大農民看到養殖冷水魚帶來的可觀經濟效益。
4.3繁育黑龍江名特優品種
利用我站鱘鰉魚保護區的救護車間進行烏蘇里擬鲿(牛尾巴)、泥鰍魚人工繁育,提供優質苗種,供廣大養殖戶使用。
4.4推廣稻田養魚
加強宣傳和技術培訓工作,使全縣稻田養殖面積達到20000畝,為農民增收60多萬元。
5.1規劃目標
漁業發展和管理必須從單一的生產控制擴大到組合控制,控制的手段也必須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基礎上,配以政策的、教育的、激勵的自律手段,控制點由產后控制前移到產前控制,控制目標由增加產品數量轉型為養護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方面來,實現漁業和漁業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調整和轉型。
合理調整水產養殖生產布局,穩定內陸養殖水域面積,拓展離岸宜漁水域養殖,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水域灘涂資源,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快速發展;調控養殖規模、密度及品種結構,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保護和改善養殖水域生態環境。
5.2規劃布局
5.2.1保護區
在已經建立的24.5公里鱘鰉魚保護區基礎上,向下游延伸至大梁河口,建立烏蘇里白鮭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
5.2.2冷水魚養殖區
利用鶴北鎮、環山鄉和太平溝鄉三個山區鄉的冷水資源,發展林蛙養殖和冷水魚養殖,建立特色養殖區。
5.2.3生態養殖區
利用肇興鎮自然水域資源豐富的特點,發展生態漁業,打造蘿北水產品綠色品牌。實現魚、蟹、鴨、鵝綜合經營,禽肥水、水養魚、魚養禽,形成良性循環天然食物鏈,生產成本低廉的天然綠色食品,可進行利用的水域主要有大魚圈、旱河、丘柄泡子、七馬架泡子。
5.2.4觀光、垂釣漁業區
以縣城周邊建設沙坑和廢棄地為基礎,以蓮花泡國營漁場為龍頭,建立休閑、垂釣、餐飲、度假區,帶動城區周邊的現有漁業生產者發展觀光、垂釣漁業。
5.2.5水產苗種生產區
以水產實驗場為主,規劃苗種生產區域,發展苗種生產,保證其他養殖區生產苗種的供應。
5.2.6稻田養魚區
以團結鎮、東明鄉水稻種植面積大的鄉鎮為基礎,建立稻田養殖區,爭取達到總種植面積的30%,達到15萬畝。
6.1組織管理機構
以水產總站站長為第一責任人,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分片承包,責任落實到人頭,按照完成情況進行獎罰。
6.2資金保障
政府財政支持改善良好的養殖生產環境,采取招商引資和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的方式以保障漁業生產正常運行。
6.3技術保障
以中科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省鱘鰉魚放流站為技術依托,使蘿北漁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近幾年,我們一直和這兩個部門合作,開展了鱘鰉魚的養殖、冷水魚的孵化和黑龍江魚類資源的調查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有高級工程師3人、工程師5人,全部是原黑龍江水產學校的畢業生,都是長期在水產養殖業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完全可以為發展我縣漁業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為了更好地指導我縣漁業的發展我們還應在加強水產科研、技術推廣示范教育工作、緊密圍繞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性科技問題,組織科研、教學、生產等有關部門聯合攻關,集中解決一些急待解決的重大技術關鍵問題,重點突破:①池塘大面積高產技術和網箱等集約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區域性技術經濟模式;②烏蘇里擬鲿和泥鰍魚繁育、養殖技術攻關;③名特優新水產品的引與養殖技術的推廣;④工廠化養魚試驗及推廣。建立健全技術推廣體系,完善縣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基層技術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