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杏
虛擬實驗室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優勢分析
李杏杏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分析病理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闡述虛擬實驗室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優勢。
虛擬實驗室;病理學;實驗教學
虛擬實驗室是一種基于Web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開放式網絡化的虛擬實驗教學系統。虛擬實驗室(Virtual laboratory)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William Wolf教授提出的。1995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虛擬實驗室定義為:為了實現遠程協作、實驗研究和其他創新活動,通過分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產生并發布結果的電子工作室[1]。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以及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學科。其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醫學院校在安排病理學課程時,會安排適當學時的實驗課。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辦學經費緊張、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約,病理學實驗教學存在很多問題。為此,我們將虛擬實驗室與病理學教學結合起來,建立虛擬實驗室。
1.1 學生顯微鏡操作技術不過關,無法分辨正常組織與病變結構
由于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通過顯微鏡進行,但由于很多學生顯微鏡操作不熟練,增加了學習難度。目前,病理學教學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即使上課前教師講解了正常組織圖片,但觀察病理切片時,由于不同切片的組織學結構有細微差別,學生無法辨別正常組織結構與病變組織結構,或者即使找到病變結構,也無法辨別清楚。
1.2 切片更新較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也發生了改變,而學校的病理切片一般很長時間才更新一次,甚至不更新,使得一些疾病標本得不到及時補充,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1.3 理論與實踐脫節
很多學生在學習病理學理論知識時積極性很高,但在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時,表現卻不令人滿意,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虛擬實驗室是通過提前將數字化切片庫裝入電腦中,根據教學需要,教師上課時通過控制所有學生的電腦及時將切片的視場圖像播放出來,同時,標明正常病變與異常病變圖像,使學生一目了然地識別病變位置及病變特征。它具有傳統實驗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2.1 操作簡單,方便學生學習
與傳統的操作顯微鏡相比,虛擬實驗室的操作更加簡單,上病理學實驗課時學生打開電腦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傳給他們的切片視場圖像,可以清楚識別病變位置,方便學生學習。加之電腦的普及,與傳統的顯微鏡相比,電腦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切片更新及時,為病理學實驗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
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由于要借助切片,而切片易碎,易褪色,需不斷購買,增加了學校的實驗經費。虛擬實驗室可一次性購買,永久使用;同時供貨商每年都對病理切片庫進行更新,虛擬實驗室形態學切片庫中,涵蓋了很多知名醫學院校長期收集的大量珍貴組織和采用珍貴染色方法的切片。這就為病理學實驗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同時也節省了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實驗經費。
2.3 創新考核方法
傳統的切片考試一直是困擾醫學院校教師的難題,存在如切片質量參差不齊,考試統一性較差,教師批閱較為繁瑣等問題,而虛擬實驗室教學系統中的考試軟件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難題。由于圖像的一致性較好,使得數字切片考試效率高,考試更加公平、公正。
綜上所述,虛擬實驗室是當前高等醫學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是進行現代醫學創新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醫學教學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虛擬實驗室,契合了形態學虛擬仿真教學的趨勢和要求,通過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庫、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助推教師信息化教學,方便其對教學過程全方位的監管、統計與管理,有效促進了學生自學。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很多學校建立了虛擬實驗室,很多學者專家認為虛擬實驗室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大多數僅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而虛擬實驗室對于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的影響尚未可知,有待深入研究。
[1]James R V.Report of the Expet Meeting on Virtual Laboratories[M]. Paris:UNESCO,2000.
G482
A
1671-1246(2016)19-0114-01
注: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和實踐教育研究課題(GZS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