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茜
高校大一貧困學生的思想引導與教育
李茜茜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徐州221004)
全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貧困學生的數量也逐漸增加,以某醫科大學為例,其貧困學生占學生總數的28%左右。這里的“貧困”不僅指經濟上的困窘,還指心理上的困惑和學習上的困難。貧困學生的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的公正與公平。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貧困學生入學伊始做好思想上的引導與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過分析大一貧困學生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并探討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與教育的措施,在源頭上下功夫,從而讓大一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
大一貧困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思想引導與教育
每年9月,全國各大高校都會迎來一批新學生,在這些學生里面大約有30%的貧困學生。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臺了很多政策,例如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等;學校設立勤工助學崗位、助學金、獎學金等;社會上也有很多愛心資助,例如朱敬文先生設立的獎助學金、陶欣伯先生設立的伯藜助學金和其他一些企業設立的獎學金等。這些資助在經濟上給予了貧困學生一定幫助,減輕了他們生活上的壓力。但是,這部分學生不僅和其他學生一樣面臨著適應新環境的問題,經濟上的拮據還會使他們產生心理負擔,有些學生甚至在面對社會上的物質誘惑和繁重的學業壓力時,會出現不同種類或程度的心理問題。
當然,在經濟上解困的同時,各高校的資助中心也發動院系開展多種教育活動,在思想上“助困”。但是,這些思想上的引導和教育只抓住了矛盾的普遍性,卻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學段貧困學生的情況不同,要想讓他們在大學里自立自強,就必須在他們進入大學伊始就根據其實際情況制訂思想引導教育方案,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幫助他們擺脫生活困苦的同時,引導他們養成自信的品格,預防他們因經濟上的貧困而引發心理上的“貧困”。
1.1自卑與自尊交織
每年新生報到之時,很多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穿著時髦、使用高檔手機,并且身后跟著一批家長開車相送;而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為父親或母親一方陪伴,有的學生甚至獨自一人來報到。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性格內向,不敢大聲說話,表現怯懦,害怕與新同學交流,還有的學生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宿舍出現小群體。此外,有些嚴重自卑的學生容易通過過分“自尊”的行為來掩飾。貧困學生認定的時候,個別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不愿意申請認定,他們覺得申請貧困認定是件丟人的事情,如果申請貧困認定其他同學就知道自己家里貧困,會看不起自己。
1.2敏感與多疑并存
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敏感且多疑。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發展較為完善,對社會事物與人際關系的認知也逐漸成熟。在大一階段,大學生要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生活上的差異會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落差和不平衡感,懷疑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時間越久,這種現象就越明顯。例如,某醫科大學15級某專業一位男學生要求調換宿舍。他是四川人,家庭經濟困難,且宿舍4人僅他一人被認定為貧困學生。筆者與他深入交談了解到,軍訓期間他與舍友關系良好,但是后來與宿舍一位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產生矛盾,原因是他幫舍友買早飯舍友未付錢給他。一頓早飯的錢對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經濟困難學生卻很重要,由此他猜疑其他舍友看不起他,笑話他在意幫舍友買早飯還計較錢,矛盾越來越深,后來宿舍還出現了小團體和孤立他的現象,從而使他變得更多疑,不敢與同學交流,更加自卑甚至自閉。
1.3依附有錢學生,產生與家庭經濟條件不符的高消費行為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多種社會文化思潮交織,社會上充斥著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誘惑。而大學生在剛入學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自卑敏感,還有一些則相反:依附有錢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穿著高檔,產生與自己經濟條件不相符的高消費行為。他們內心極度自卑,想通過一些與其不相符的行為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甚至是羨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經濟條件跟不上自己的消費,生活上的拮據催生他們精神上的不平衡,輕者影響學習,重者導致產生心理問題。
此外,還有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缺乏感恩之心,認為國家和學校對他們的資助是理所應當的;隨著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逐年增大,還有些家庭并不困難的學生也申請貧困認定,騙取資助經費。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對大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教育,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將會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如今高校對經濟困難生的思想教育多流于形式,缺乏創新手段,多注重理論灌輸,使學生感到乏味,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育策略。對于大一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要優化、細化并且個性化,筆者認為這類教育應該分為3個層面,即事前教育、事中教育和事后教育。
2.1事前教育,普及國家政策
2.1.1舉辦專題講座,將國家政策精神播撒到每位困難學生的
心里對于很多初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陌生的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讓他們感到茫然,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多了一份擔心,即經濟上的壓力。在新生入學教育中,舉辦一次資助專題講座,將國家對經濟困難學生幫扶的政策方針與資助方式告知學生,給他們吃上一粒定心丸,讓他們沒有經濟上的壓力,全身心投入學習。還可以以此為契機,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爭取國家獎學金,資助與榮譽雙豐收。當然,誠信教育與廉潔教育也要緊抓,讓學生及早接觸,了解誠信與廉潔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堅守自己的人生信念。
2.1.2依托網絡平臺,關注學生內心世界建立微信群,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加入,分管學生資助與心理的輔導員在群里擔任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角色。輔導員定期在群里推送勵志小故事等,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推送學習方法和專業學習特點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輔導員也可以定期發起投票,搜集學生最關注的心理或學習問題,集中解決或邀請專家來解答學生的疑惑。此外,可以在微信平臺上創建一個“心靈有約”模塊,輔導員與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聯手,以“心靈有約”為橋梁,讓有困難的學生及時預約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解決相關問題。
2.1.3發揮學生黨員、干部的先進模范作用大一學生剛入校,對自己的輔導員和班主任有距離感,但是對自己同專業的學長學姐尤其是成績優異的特別崇拜。輔導員可以利用這一點,建立學生黨員、干部工作站,讓學生黨員、干部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結成對子,建立關輔小組,及時了解困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對心理上有困惑的學生及時做好疏導與記錄,傳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經驗,并定期向輔導員反饋,為輔導員進一步教育做好準備。結對子一舉兩得,既幫助了大一困難學生,也督促了學習優秀的學生繼續努力,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
2.2事中教育,搭建活動平臺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與引導不能僅停留在思想層面上,還要用理論指導實踐,結合學生實際制訂教育方案。
2.2.1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引導困難學生加強與同學之間的聯系,發動學生社團聯合會的作用,突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功能。學生會資助部牽頭,舉辦特色活動,例如:個人才藝秀、脫口秀等,讓困難學生自己策劃、組織、表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展現特長,與其他人交流協商,不斷增強自信心。例如某醫科大學學生會資助部每年舉辦的個人才藝秀和主持人大賽都會選出一批優秀的貧困學子。
2.2.2能力提升,規劃未來本科文憑是學生走進職場的準入證,但能否勝任工作還要看其職業能力。雖然很多學生在剛入學時都躊躇滿志,但是隨著社會各種誘惑的增多和個人自制力的下降導致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下降。因此,大學生學業規劃要從入學開始。例如,某醫科大學在大一上學期開設職業規劃課,讓學生了解職業是什么、如何規劃職業生涯。
而為了給經濟困難學生更多職業規劃方面的幫助,某醫科大學就業創業部還舉行了創業大賽:學生以自由組團的形式進行報名,對每個團隊給予一定的基礎資金,制訂團隊創業投資計劃,并提交活動報告,活動內容必須以實際情況出發,有可操作性。最后學院組織評委進行現場答辯,評選出最佳團隊。這個活動內容豐富,健康向上,意義深刻,學生參與度高,在活動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2.2.3敞開心扉,心靈碰撞深入學生,展開調研,了解經濟困難學生真正的需要和疑惑,邀請心理專家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舉辦講座,利用心理小測試或者小游戲解決學生的心理疑惑。此外,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做心理團輔小游戲,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如“壘撲克牌”:將參與者分組,每組輪流壘撲克牌,共12副撲克牌,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壘好且30秒不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2.3事后教育:家訪,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家訪是做好貧困學生轉化工作的重要環節。目前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社會與個人也逐漸重視資助工作,但是筆者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發現,在對貧困學生的定性上存在很大困難,而家訪是界定貧困學生家庭情況的有力途徑。某醫科大學利用寒暑假,選擇部分情況典型的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困難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也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生活與學習狀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家長不理解不支持、學生反感和家訪經費短缺等。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家校聯合教育機制。為了使家校雙方能夠聯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學校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家校聯合機制,加大相應經費的投入力度,動員輔導員或者其他教師參與進來,讓家訪這項工作能夠真正起到作用,實施起來也更科學化和規范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輔導員教師,筆者深知與學生互動溝通的重要性。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要在物質上對其給予幫助,還要在思想上給予其更多的關懷。而思想上的引導與教育要趁早,讓學生在大一入學的時候就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日后的學習、工作奠定基礎。
G640
A
1671-1246(2016)20-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