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娜
淺談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
張維娜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天水741020)
公共基礎課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課教師必須與公共基礎課教師協同合作才能培養出“完整的人”,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面臨的尷尬窘境的基礎上,從學校組織和教師個體兩個層面論述促進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策略。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化發展
公共基礎課指高等和中等專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每所學校可能因學校性質、類別以及辦學理念的不同而存在部分差異,但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大模塊:(1)社會科學公共基礎課,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學英語;(2)自然科學公共基礎課,如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3)實踐環節公共基礎課,如軍事訓練。有研究者將職業教育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的關系比作“紅花和綠葉”,兩者缺一不可,公共基礎課扮演的是“綠葉”角色,襯托“紅花”,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與專業協同育人[1]。
1.1課程現狀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中,因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存在一定距離,學校為了給學生留出更多學習專業課和到企業實習的時間,公共基礎課課時被一再壓縮,除國家硬性要求的公共基礎課外(如政治、體育),其余課程有的改為專業基礎課被分配到各個系部(如應用語文、專業英語、專業數學等),有的則被歸為人文社科類,但其基本功能不變,都是為專業課服務。
1.2教師現狀
由于管理和評價體系的不合理以及資源和機會的缺乏,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常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同事的幫助、學生的認可而逐漸被邊緣化。以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科研考核為例,我國英語教師人數眾多,而外語類專業期刊寥寥無幾,英語教師在外語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難度很大。但目前高職院校通常采用與其他學科相同的評價標準來評價英語教師的科研成果。對很大一部分英語教師來說,學校的考評標準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有些英語教師甚至放棄了科研、職稱方面的追求,日漸消沉。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師為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成為好教師所做的努力。但這種追求需要理性思考,通過不斷加深對教育基本特點的認識,使教學更加符合教育的目標及規律。
2.1教師個體層面
2.1.1主動樹立服務專業的意識針對當前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教師應淡化專業界限,不僅參加本專業的教研活動,更要主動參與其他專業的教研活動,深入了解該專業學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同專業課教師一起挑選與專業相關的例題和案例。同時,公共基礎課教師還應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制訂本專業的課程標準,科學合理地做好課程設計。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現如今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專業課教師需經常深入企業調研,了解行業動態,來促使專業課教學更具針對性與時效性。對于公共基礎課教師而言,也可以去企業走訪,通過“走出引入”的方式凸顯公共基礎課的“職業性”。所謂“走出”就是對學生的頂崗實習單位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崗位工作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引入”則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選用企業案例,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感受到未來從事的崗位工作對人才能力的要求。
2.1.2合理歸因,做內控型個體歸因(Attribution)是個體對影響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因素做出結論的一種認知過程[2]。依據心理控制點,個體可以被分為內控型與外控型。內控型個體認為不論成敗,都是由個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個體則將成敗都歸因于他人以及運氣等外部因素[3]。外控型教師習慣于將工作中遭受的挫折與失敗,如職稱晉升不順利、與領導同事關系不融洽、教學不受歡迎等,歸因于領導、同事、學生等外部不可控因素,這類教師容易在工作中產生無助、畏難等消極情緒。因此,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應學會合理正確歸因,盡量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可控因素,如自身教學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足、努力不夠等,并進一步設法提高自身職業素質和業務水平,擺脫挫折感與失敗感。另外,公共基礎課教師還應正確理解成功的內涵,要以自身以往為參照進行縱向比較,認識到只要與過去相比有進步就是一定程度的成功,只要不斷努力就能不斷取得進步。
2.2學校組織層面
2.2.1為公共基礎課教師搭建教師專業化發展平臺教師職業生涯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連續過程,切合實際的認知和職業培訓可以為教師發展與其工作直接相關的技能提供機會[4]。高職院校應根據公共基礎課教師職業生涯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提供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以及科研方法的培訓,更新其知識結構,使教師培訓貫穿于公共基礎課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此外,為了改變人們對公共基礎課只教書本知識,不傳授企業經驗的認識誤區,高職院校還要著力為公共基礎課教師提供深入企業調研的機會,使其了解行業動態,學習企業文化,熟知社會對人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拉近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能力培養目標的距離,最終有效增強公共基礎課教師的成就感,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2.2.2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和評價體制高職院校應制訂符合公共基礎課教師實際情況的、個性化的科研考核和評價標準,不能用考評專業課教師的標準來考核公共基礎課教師。此外,高職院校還應盡可能地采用發展性而非獎懲性的教師評價體系,不僅注重教師的現實表現,而且關注其未來發展,還重視公共基礎課教師的個體差異,以其以往為參照進行縱向比較,制訂旨在促進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最終目標的評價體系。
公共基礎課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課教師必須與公共基礎課教師協同合作才能培養出“完整的人”,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要對公共基礎課教師有合理的角色期待,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和評價體系,為其創設寬松的教學和職稱晉升環境;學校還要為公共基礎課教師搭建教師專業化發展平臺,為他們提供切合實際的職業培訓。公共基礎課教師要主動樹立服務專業的意識,堅持學習與反思,注重自我調控,增強自我效能感,實現自身專業化發展。
[1]鄭乾生.高職公共基礎課的改革探討[J].教育評論,2014(11):117-119.
[2]Weiner 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4):548-573.
[3]Rotter J.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General and Applied,1996,80(1):1-28.
[4]Taormina R,C Law.Approaches to preventing burnout:The effects of personal stressmanagement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00,8(2):89-99.
G40-03
A
1671-1246(2016)20-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