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進,李 勇,劉新新(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高職中藥調劑技術信息化課程改革與實踐
申海進,李勇,劉新新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針對中藥調劑技術傳統教學難題,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努力將技能競賽內容和標準制度化地融入教學,目的是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效益最大化。
高職;中藥調劑技術;信息化
中藥調劑工作與健康息息相關[1],是一項負有法律責任的專業操作技術[2]。中藥調劑技術不但是全國及江蘇省職業院校中藥傳統技能大賽的競賽項目,還是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中藥調劑員的對接項目。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需求,為切實提高學生職業核心技能,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我們嘗試在吃透教材、充分分析學情基礎上,結合學生未來工作環境和崗位實際需要,以信息化教學大賽評價指標為參照,以技能競賽要求為依據,以國家職業標準為準繩,探索合適的教學設計,努力使日常教學、技能競賽、職業鑒定3者有機結合。
2.1教材選擇
圍繞課程標準,課堂教學選用由裴慧榮、黃欣碧主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醫藥高等職業教育藥學類規劃教材《中藥調劑技術》(以下簡稱“規劃教材”),該教材也是教育部全國食品藥品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參考書選擇《中藥調劑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國家中醫藥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中藥調劑員職業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年出版)及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藥傳統技能賽項規程中藥調劑比賽方案(包括中職組和高職組)。
2.2內容調整
規劃教材由“模塊一中藥飲片調劑”“模塊二中成藥調劑”“模塊三中藥貯藏與養護”3部分組成,其中“模塊二”和“模塊三”我校另設有專門課程。“模塊一”有7個項目,分別為“項目一調劑的設施與工具”“項目二 審方”“項目三計價”“項目四調配”“項目五復核與包裝”“項目六發藥”“項目七湯劑的煎煮”。根據中藥調劑員國家職業標準中中藥調劑的相關要求及中藥傳統技能競賽規程中關于中藥調劑小項的比賽要求做了適當調整,具體如下:
(1)保留了規劃教材的“項目一調劑的設施與工具”。
(2)簡化了規劃教材的“項目二審方”。審方相關內容另有專門課程詳盡講解,為避免重復、浪費學生時間,該項目內容直接簡化為“審方應用”。
(3)保留了規劃教材中的“項目三計價”。
(4)充實了規劃教材的“項目四調配”。規劃教材“項目五復核與包裝”中“復核”部分包括查驗稱藥工具,審查處方有無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檢查毒性藥物,檢查調配劑數,以及所配藥物有無發霉、蟲蛀等變質現象。這些內容在前面的“項目三審方應用”中已有所體現,本課不再重復。去除重復后的“復核”內容很少,加之又與“調配”聯系緊密,所以將“復核”并進“調配”,作為新的“調配”項目的一部分。
(5)擴大了規劃教材的“項目六發藥”。將“項目五復核與包裝”中的“包裝”及“項目七湯劑的煎煮”整合并入“項目六發藥”。同時在規劃教材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了“清場”內容,并入“發藥”項目。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整合原因是“包裝”為“發藥”的準備,而“湯劑的煎煮”為“發藥”的交待,“清場”為“發藥”的善后,它們連貫而統一,不能分離,整合后的項目為“發藥與清場”。
以上調整均針對我校學生的學情特點,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有效學習。調整后的“模塊一中藥飲片調劑”有“項目一設施與工具”“項目二審方應用”“項目三計價”“項目四調配”“項目五發藥與清場”。
因“調配”是本課程的重點教學環節[3],在教學實踐中,為方便學習,我們進一步將“調配”分解成“清理戥秤與桌面”“審慎壓方”“鋪紙”“持戥”“校戥”“識戥”“抓藥”“分戥稱量”“按序調配”“特殊處理藥物”“復核”“單包注明”12個操作單元。
3.1起點水平
我校藥學類專業為五年制高職,就讀學生均為初中畢業,他們沒有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但對動手操作較感興趣。
3.2認知結構
本課程學習前,學生已經學過中醫藥學概論、中藥鑒定技術等課程。高年級學生參加中藥調劑員職業資格鑒定時,低年級學生已作為工作人員耳聞目睹了考試全過程。學校力推的“技能競賽人人參與”活動,也使部分學生對中藥調劑有了更深的理解。
3.3學習態度
自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國中醫藥醫政發[2012] 31號)啟動以來,2013年江蘇省和常州市相繼確定了各自更高的服務目標。《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32號)也明確指出要拓寬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崗位設置,推進職業教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學生在了解這些情況后,大多數愿意學好本課程,為就業蓄積能量。
3.4學習動機分析
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學習目標很明確,他們知道學好中藥調劑技術不但是考級考證的需要,也是參加中藥傳統技能大賽的需要,更是將來到醫院中藥房或藥店中藥柜臺等就業的需要。
3.5學習風格
學生對說教式教學普遍反感,討厭填鴨式教學法,喜歡層層推進的、直觀的、參與式學習方式。
(1)不同教師評判標準不一致;(2)教師需多次重復演示同一動作,指導顧此失彼;(3)學生動作不規范,操作不到位;(4)部分學生學習倦怠。
技能大賽對競賽范圍、類型、流程及比重等作了詳細說明,有助于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整合[4]。為使教學內容銜接更具邏輯性和突出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更具實效性,我們結合學生未來工作環境和崗位實際需要,按照“有趣、有理、有用”原則,針對重點環節“調配”制作了中藥調配動作規范軟件(包含操作要領的文字說明、動作規范的演示圖片、真人演示視頻、3D仿真動畫等),中藥調配操作要領語音識別軟件,中藥調配操作規范視頻糾錯軟件等多種可視化資源;基于動態捕捉技術自主開發了交互性能良好的中藥調配動作規范訓練軟件。
將以上軟件及教案、學案、課件、作業、測試等資源一并整合至網絡學習平臺。該平臺適合多種操作系統,支持多種終端登錄。學習效果評判采用了較規劃教材及中藥調劑員國家職業標準更高的技能競賽“中藥調劑”小項的要求。評判標準與分值安排均事先植入網絡學習平臺及相關軟件,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生的練習、考核成績,系統都會如實記錄,計入平時成績。
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5],競賽設計和教學設計的同質性決定了技能競賽可以作為教學設計改革的參考[6]。下面是以中藥調劑競賽過程為藍本,結合學情,同時參照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及信息化課堂教學比賽要求擬定的教學流程。
6.1課前
(1)學:利用課程網絡學習平臺向學生分發學習講義與導學案,要求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理論作業并提交。
(2)看:學生打開學習平臺上的中藥調配動作規范軟件,觀看動作規范的圖片、真人演示視頻、3D仿真動畫等(視頻與動畫均附操作要領的文字說明,可隨時暫停、回放、慢放、快進),并點選提交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
(3)說:學生打開學習平臺上的中藥調配操作要領語音識別軟件,選擇任意操作單元或完整操作單元,進行操作要領復述,系統會自動評分。
課前,學生通過完成習題復習上次課的內容,鞏固前導知識;通過學習導學案,了解本次課知識點,借助網絡平臺上的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資源,形成感性認識,提前掌握淺顯易懂的內容,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6.2課上
(1)做中教:根據學生課前提交的難點,結合往屆學生易出錯的地方,教師現場操作演示,邊做邊講解操作要領及注意事項,側重詮釋重點、難點步驟。
(2)做中學:學生登錄網絡平臺,輸入學號,首先打開中藥調配操作規范視頻糾錯軟件,通過找出視頻中的錯誤來強化學習效果;視頻糾錯考核合格的學生可進入中藥調配動作規范訓練軟件窗口,選擇“練習模塊”中的完整操作或單元操作,在鏡頭前邊做邊學,軟件會隨時提醒學生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并記錄。學生可查看自己練習時的出錯環節,并在平臺直接搜索、調閱相關資源,從而有針對性地練習自己的薄弱環節。教師通過現場巡視及網絡監控,關注學生練習進程,并將學生最易出錯的環節再次進行講解與演示。學生也可主動將自己克服不了的難點通過口頭或平臺報告教師,請教師及時給予指導。
(3)做中評:學生進入“考核模塊”后,選擇完整操作或單元操作,在攝像頭前的規定位置完成考核,教師管理端能顯示全班學生的考核影像及數據。考核過程中的錯誤不作提醒,只記錄,待完成后系統根據事先設定的分值標準對每名學生打分并排名。
課上,應用“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理念進行整體設計引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環境,教師有充足的時間主導課堂,而學生也可以完全自主學習,真正實現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評”。
6.3課后
(1)學:教師根據平臺的統計信息,向理論薄弱的學生發送補充學習材料,要求其完成相關任務。
(2)練:根據課堂訓練統計結果,訓練效果良好的學生以技能競賽標準繼續訓練;多次考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降低學習目標,以中藥調劑員高級工考核標準繼續練習。學生在課后練習的次數與成績依然會錄入平臺數據庫,并納入學生本節課的平時成績。
課后,針對課前與課上教學效果進行教學目標的二次設定,讓掌握不佳的學生有提高的機會,掌握較好的學生有提升拔節的機會。
技能競賽的項目設置及競賽標準極大地豐富了專業教學的內涵[7],本次課程改革借助信息技術突出了“學與做相融合,學和考相同步”的教學思路,按照信息化大賽要求優化了“教中有學、學中有做、做中有評”的教學方法體系。在有效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始終著眼于學生的難點和易錯點,認真分析學前學情、學后學情,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策略及課后目標分層。課堂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導入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基于崗位能力需求的數字化學習平臺、碎片化學習資源、結構化課堂設計,使得教學過程完全對接崗位實施過程。這種“即時共享、協同融合、學訓一體”的教學模式,適應學情特點,有效破解了傳統教學難題。
此次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以2014年為例,我校學生榮膺中藥傳統技能項目省技能大賽一等獎,中藥調劑員職業資格鑒定通過率和優秀率也創下新高;教師以本課程改革成果參加江蘇省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信息化教學設計醫藥衛生類專業組比賽及全省職業學校專業技能課程“兩課”評比也分獲一等獎和示范課稱號。
[1]盧萍紅.中藥調劑工作中發生差錯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0):2958-2959.
[2]裴慧榮,黃欣碧.中藥調劑技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3]王裴芳,許保海.我院藥房中藥調劑差錯原因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6(18):232.
[4]譚碧.從技能大賽的角度探討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4(27):143-144.
[5]錢亞琴.職業學校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有效結合的策略研究[J].職教通訊,2014(24):35-36.
[6]楊理連,劉曉梅.現代職業教育下技能大賽與專業教學的協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1):4-9.
[7]李明宇,劉柏霞.基于職業技能大賽視角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4(8):33-35.
G420
A
1671-1246(2016)01-0139-03
注:本文系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基金資助項目(蘇教師[2014]23號);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5—2016年度職業教育研究課題“技能競賽引領下《中藥調劑技術》的信息化教學改革”(XHDY2015055);常州衛生高職校課題“技能競賽引領下《中藥調劑技術》的信息化教學改革”(CW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