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姣姣,李 慧(.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4006;.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4006)
足趾下放繃帶卷站立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痙攣及平衡功能的影響
耿姣姣1,李 慧2
(1.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6;2.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6)
目的 探討足趾下放繃帶卷站立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痙攣及平衡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3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均采用常規康復訓練結合常規站立訓練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繃帶卷。治療前及治療6周后,對兩組偏癱側下肢采用臨床痙攣指數(CSI)、下肢運動功能用簡式Fug-l Meyer評價法(FMA)及Berg平衡量表(BBS)進行康復評定。結果 經6周康復訓練后,兩組下肢痙攣程度改善,下肢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觀察組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結論 足趾下放繃帶卷站立訓練可有效減輕偏癱下肢痙攣程度,改善下肢運動功能,并顯著提高平衡能力,較常規站立訓練更有優勢。
繃帶卷;站立訓練;腦卒中;痙攣;站立平衡
腦卒中后由于高級神經中樞受損,喪失對隨意運動的控制能力,出現低位神經中樞控制下以痙攣為主的異常模式,表現為上肢屈肌痙攣模式和下肢伸肌痙攣模式,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伴腱反射亢進。國外報道,約65%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痙攣[1]。雖然下肢伸肌痙攣有助于患者站立和轉移,或利于某些患者靜脈回流從而減輕水腫,但痙攣妨礙大多數患者的功能恢復,如不積極治療可導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張力、關節攣縮和運動模式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站立平衡、步行及ADL能力,影響生活質量[2]。我們采用氨綸彈性繃帶卷結合常規患肢負重站立訓練,并與單純常規站立訓練進行對比,研究足趾下放繃帶卷站立訓練對下肢伸肌張力、運動能力及站立平衡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的患者38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條件:(1)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病程6個月以內,生命體征平穩,病情穩定。(2)意識清楚,可接受動作性指令,年齡35~80歲,無嚴重感染及相關疾病,能簽署知情同意書。(3)偏癱側下肢伸肌存在不同程度痙攣,但無關節強直和肌肉攣縮。(4)已能完成床上翻身坐起,坐位平衡1級以上,可輔助或獨立完成坐、站、轉移。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齡(58.6±8.8)歲,病程(29.9±8.5)天;對照組18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齡(57.1±11.2)歲,病程(30.9± 9.7)天。兩組一般情況均無顯著性差異。
1.2康復訓練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康復訓練:(1)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使用Bobath技術、PNF技術、運動再學習等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注意肢體運動應循序漸進,活動量由小到大,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逐漸過渡,切忌暴力。(2)平衡功能訓練:包括坐位平衡、站立平衡訓練,注意支撐面由大到小、從靜態平衡到動態平衡、由睜眼訓練到閉眼訓練,訓練中注意保護,以防跌倒。(3)作業治療:穿脫衣、磨砂板、插木釘、擰螺絲等訓練。(4)神經肌肉電刺激:刺激患側脛前肌,通過神經的交互支配反射性地降低踝跖屈肌群的張力。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結合常規站立(偏癱腿負重站立)訓練法,每日一次,可以分次完成,訓練6日,休息1日,6周后進行功能評定。常規站立訓練方法:(1)正確的站姿站立:站立時,注意保持頸部、軀干直立,目視前方,雙肩及骨盆保持水平,下肢伸直,重心均勻分布于雙下肢。(2)雙下肢負重站立:治療師站于患者患側,患者保持正確站姿,治療師給予患者膝部一定幫助,維持膝關節微屈曲,防止膝關節過伸或過度屈曲,防止重心向健側偏移,以雙下肢均衡負重或患肢負重為主。(3)患側下肢負重:健腿屈髖屈膝讓健側足離開地面,患側下肢負重,治療師根據患者情況逐漸減少對其髖膝部的支持。
觀察組在對照組訓練方案的基礎上加用繃帶卷,每日一次,可以分次完成,訓練6日,休息1日,6周后進行功能評定。放置繃帶卷的具體方法:患者坐位,治療師把繃帶卷放在其腳趾下,使腳被動放松以緩解過高的下肢肌張力,患側腳趾與地面充分接觸。治療師控制患足,用一手下壓足背內側防止踝內翻,保持足部正確的位置,另一手置于膝部使腿向兩側運動,當患者下肢緊張全部緩解,患足放松地放置于正確位置時,治療師幫助其站起,置于膝部的手幫助膝部向前運動超過足。站立起來后,讓患者保持對稱的、直立的正確站姿,避免患者手臂及健足不必要的肌緊張及任何代償活動。雙下肢負重站立訓練及患側下肢負重訓練方法同對照組。如果發現患者不適或者腳的位置出現偏差,可適當調整繃帶卷的大小及厚度。隨著患者下肢張力的緩解及踝背屈角度的改善,可適當增加繃帶卷厚度。
1.3功能評定
康復訓練前和訓練后各進行一次評估,評估人員對患者的分組情況不知情。(1)偏癱側下肢采用臨床痙攣指數(CSI)評價下肢痙攣程度,包括腱反射、肌張力、踝陣攣3項內容。腱反射:0分:無反射;1分:反射減弱;2分:反射正常;3分:反射活躍;4分:反射亢進。肌張力:0分:無阻力(軟癱);2分:阻力降低(低張力);4分:正常阻力;6分:阻力輕到中度增加;8分:阻力重度增加。踝陣攣:1分:無陣攣;2分:陣攣1~2次;3分:陣攣2次以上;4分:陣攣持續超過30 s。結果判斷:3項合計0~9分為輕度痙攣,10~12分為中度痙攣,13~16分為重度痙攣。(2)下肢運動功能用簡式Fug-1 Meyer評價法(FMA)中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部分來評估,每項分0~2分3個等級,最高分為34分。(3)平衡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BergBanlance Scale,BBS)來評定,依據測得時間或距離評分,最高分56分,包括從坐位站起、無支持站立、無支持坐位、坐下、轉移、閉目站立、雙腳并攏站立、站立位時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動、站立位時從地面拾物、站立位轉身向后看、轉身360°、站立時將一只腳放在凳子上、兩腳一前一后站立和單腿站立14個項目。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配對t檢驗比較每組治療前后評估結果的差異,以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兩組療效差異,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CSI、FMA及BBS評分治療前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6周后,CSI、FMA及BBS評分均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SI、FAM、BB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CSI、FAM、BBS評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C S I F M A B B S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2 0 1 1 . 7 0 ± 2 . 8 1 8 . 3 5 ± 2 . 3 2 1 6 . 7 0 ± 3 . 0 1 2 3 . 1 5 ± 4 . 6 0 3 6 . 4 5 ± 4 . 3 7 4 6 . 5 5 ± 4 . 0 3 1 8 1 1 . 5 0 ± 2 . 4 3 9 . 6 6 ± 2 . 5 8 1 6 . 5 5 ± 2 . 8 3 1 9 . 6 1 ± 3 . 1 6 3 6 . 8 3 ± 4 . 1 7 4 2 . 5 5 ± 3 . 6 5
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高級神經中樞損害導致的下肢力量減弱、肌張力增高等,出現踝跖屈、踝內翻、步幅縮小、步速緩慢等異常步態,嚴重影響了下肢功能及站立平衡能力。患者如果想要以正常方式安全步行,必須能夠用偏癱腿選擇性地伸膝伸髖而負重。因此,步行前及改善步態時均要訓練其在步行周期的支撐相主動負重。常規負重訓練時,患者下肢伸展負重,踝關節跖屈、踝內翻、足趾屈曲使得伸肌痙攣加劇,患者常因足部疼痛及害怕跌倒而不敢把重心偏向患側,也不敢抬起健腿讓患腿負重。
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痙攣情況均有所改善,下肢運動能力及平衡功能提高(P<0.05),且觀察組CSI、FMA、BB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足趾下放置繃帶卷站立訓練能夠幫助患者緩解下肢伸肌張力,改善下肢功能及站立平衡能力,從而避免腓腸肌縮短、踝陣攣及足趾抓地疼痛。
[1]Mc Guire J R,Harvey R 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9(10):1857-1874.
[2]Watkins C L,Leathley M J,Gregson J M,et al.Prevalence of spasticity post stroke[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2(16):515-522.
R493
B
1671-1246(2016)01-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