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彬,韋素麗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在人體結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李玉彬,韋素麗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人體結構;實驗教學
G420
B
人體結構是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開設的一門醫學專業基礎課,它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對課程中大體結構的學習是結合解剖標本來鞏固的,而微細結構的學習就要通過顯微鏡觀察來強化。在教學中嘗試利用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開展人體結構課程的實驗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我校的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在2009年11月建成,占地面積約160 m2,設計了2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配置了28臺學生用200萬像素內置式數碼顯微鏡和1臺教師用300萬像素內置式數碼顯微鏡。實驗室采用Motic DigiLabⅡ網絡版數碼顯微互動教室軟件,此軟件與Motic高性能生物顯微鏡配合使用,使得顯微鏡教學更加有效。同時計算機中還安裝了學生端圖像處理軟件、教師端專業醫學圖像軟件、考試系統軟件等。數碼顯微互動操作系統具有如下功能:教學示范功能、作業下發功能、圖像對比功能、圖像捕捉功能、圖像處理功能、動態測量功能、作業批改功能、數字切片功能、播放功能等。
2.1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用機把觀察到的組織結構發送給全體學生進行示教、講解,在學生自己觀察時,教師可以通過主機看到每一位學生的鏡下視野,這樣教師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學進度。教師還可通過投影儀把圖像投影到大屏幕上,使每位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所觀察的圖像,還可以看到教師和其他同學觀察到的圖像[1]。如果學生在觀察中有疑問,可以通過電子舉手功能隨時向教師提問,教師則能監控該生的觀察結果,師生間可在對講模式下進行一對一輔導交流,且不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真正實現了無障礙溝通。
2.2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以往的實驗課上,學生在進行顯微鏡操作的過程中自行觀察,教師無法及時看到其鏡下視野,因此不能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教學形式枯燥。而使用數碼顯微互動系統,教師可以隨時觀察到每位學生鏡下的視野,便于指導;學生也可以隨時使用語音、文字、圖像等方式與教師進行討論。另外,學生鏡下的視野呈現在各自的電腦屏幕上,便于互相討論,還可對圖像進行拍攝,將典型的結構圖像或有疑問的圖像儲存在計算機上隨時瀏覽、觀察并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共享。通過對計算機的操作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3改革了實驗課考試的方式
傳統實驗課的考試主要有鏡下觀察和投影識圖兩種形式,鏡下觀察往往會因焦距不準確、指向不明確、指針移位而影響考試成績;投影識圖考試可能因教室光線、觀看角度等因素而影響考試成績。借助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進行考試,學生可以在顯示屏上觀察到結構清晰、指示準確的組織結構,考試效果理想[2]。我們的做法是根據人體結構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典型、突出的鏡下結構拍照,并制成幻燈片式的試題,根據考試內容要求,利用互動系統進行播放,由學生識別作答。
3.1要提高教師的操作能力
在使用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時,除了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求教師熟悉互動教室的各種設備,熟練掌握教學軟件的各種功能。在實驗教學中,對于遇到的一些臨時突發故障要能及時進行處理,比如師生間數據無法傳輸共享、鏡下結構無法在電腦上顯示等。平時教師要注意收集教學中典型的組織結構圖片,將其作為學生完成圖文并茂的電子作業和實驗考核的資源。
3.2要強化教師的管理能力
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給每位學生都配備了電腦,個別學生使用計算機娛樂軟件玩游戲,或是使用其他教學軟件,或是擅自改動電腦設置等,都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影響實驗教學的正常進行[3]。要改變這種情況,除了需要依靠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是對傳統顯微鏡實驗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不僅能夠改善教學環境、減輕教師工作量、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改革了實驗課考試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郭蕊,張濤,喬從進,等.數碼顯微互動實驗教學在組織學與胚胎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12):1086-1087.
[2]楊力,郭澤云,吳春云,等.數碼顯微互動教學在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11,33(5):394-396.
[3]李春梅,王冰,趙薇,等.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山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2):173-175.
1671-1246(2016)18-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