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張紅彩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Seminar教學法在護理人際溝通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
林琳*,張紅彩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目的 為在教學模式上尋求突破,以適應當前臨床護理的新要求,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評價Seminar教學法在護理人際溝通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某衛生護理學校2012級45名護理學生和2013級42名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2級(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2013級(實驗班)采用Seminar教學法。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問卷調查分析Seminar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異同以及Seminar教學法的應用效果。結果 兩班學生的期末考試總成績及主觀題成績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76.19%以上的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持肯定態度;授課后,實驗班學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實驗班通過Seminar教學法授課后,臨床溝通能力得分較授課前顯著提高(P<0.05)。結論 Seminar教學法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Seminar教學法;護理人際溝通;案例分析
Seminar的英文意思是“大學或暑期學生為研究某問題而與教師共同討論的班級或研習班”,是以教師和學生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為動力的課堂交流模式[1]。Seminar教學法起源于18世紀的德國,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討論式授課方法,是師生就某一研究問題共同討論、共同學習的教學方法[2]。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其核心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教師與學生良好的互動氛圍。由于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缺乏主動性,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
護理人際溝通課程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主要課程,旨在教學生熟練掌握護患溝通的方法、技巧,培養良好的護患溝通能力,是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基礎,其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在以后工作中妥善處理護患關系的能力。近年來,護理人際溝通課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逐步探索應用視頻教學、批判性思維教學、情景教學等不同教學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某衛生護理學校2012級45名護理學生和2013級42名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調查Seminar教學法在護理人際溝通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介紹如下。
1.1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某衛生護理學校2012級和2013級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2級作為對照班(45人),采用傳統教學法;2013級作為實驗班(42人),采用Seminar教學法。兩班的護理人際溝通課程由同一位教師授課,兩班學生在年齡、性別、錄取成績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學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即教師課堂講授、提問、課后布置作業;學生上課聽講、記筆記、回答問題,課后完成作業。實驗班采用Seminar教學法,將全班學生分成4個學習小組,選出1名小組長安排組員的任務,具體實施如下。
(1)課前準備。授課教師擬訂一個在護理人際溝通課程中比較典型的案例主題,提前1~2周讓學生分組,圍繞主題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并最終編寫完成一個能夠表演的劇本。在資料準備階段,由各組組長負責組織安排本組學生查閱文獻、小組討論、劇本編寫、情景模擬。(2)課堂實施。首先,由授課教師對本節課主要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個整體介紹,強調本節課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以及關鍵環節,引起學生重視,進而引入本次課的討論主題。其次,每個小組根據編寫的劇本進行角色扮演(約3分鐘),針對小組的角色扮演情況,其他小組進行質疑與討論(約5分鐘)。質疑與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拋棄以前所謂“裁判員”的角色,不能告知學生答案,而是應該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盡量引導學生開拓思路,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最后,由授課教師總結、歸納,給出意見和建議。
1.2.2評價方法(1)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兩班均采用閉卷考試,為同一套試卷,分為理論題和案例分析兩部分。其中理論題為客觀題(80分),案例分析(20分)為主觀題,主要涉及臨床護理中護患溝通存在的問題。對照班和實驗班出題難度以及出題范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2)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評價。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班發放自制的Seminar教學效果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如下內容:你認為Seminar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最大的區別在哪里?通過課堂學習你最大的收益是什么(提高了個人學習興趣、提高了溝通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提升了臨場應變能力、強化了團隊協作意識)?你是否喜歡Seminar教學法?你對Seminar教學法有何建議?共發放問卷42份,回收有效問卷4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3)學生臨床溝通能力。采用學生臨床溝通能力自評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由楊芳宇等人[3]研制,有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傳遞有效信息及驗證感受6個維度,共28個條目。學生分別在課程開設前一學期期末和課程結束后的臨床見習過程中,根據自己兩周內的實際情況,在每個條目的后面圈出使用這種行為方式的頻率,1=從不使用,2=偶爾使用,3=比較常用,4=經常使用。其中7個條目為反向計分,28個條目得分總和即為總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生的臨床溝通能力越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4,分半信度系數為0.70,重測信度為0.84,說明信效度較好。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兩班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及臨床溝通能力得分采用t檢驗來比較差異,α=0.05作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照班和實驗班期末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對照班和實驗班期末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對照班和實驗班期末考試成績比較(±s,分)
P內容分類客觀題成績主觀題成績總成績實驗班 t對照班1.108 3.169 2.190 72.55±4.01 13.94±2.12 86.49±6.15 71.32±3.58 11.45±2.69 82.76±6.08 0.264 0.002 0.032
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的期末考試總成績和主觀題成績較對照班高(P<0.05),客觀題成績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Seminar教學法可顯著提高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2.2實驗班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評價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大多數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持肯定態度,92.86%的學生喜歡Seminar教學法,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班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評價(n=42人)
2.3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比較(見表3)
表3 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比較(±s,分)

表3 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比較(±s,分)
P時間授課前授課后tP實驗班 t對照班-1.152 4.193 --65.35±7.14 70.18±8.19 -3.852 0.000 64.36±8.05 65.25±7.93 -0.591 0.489 0.313 0.000 --
結果顯示,在授課前,兩班學生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授課后,實驗班學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對照班授課前后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實驗班通過Seminar教學法授課后,臨床溝通能力得分較授課前顯著提高(P<0.05),說明Seminar教學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在臨床見習或實習過程中的溝通能力。
(1)Seminar教學法應用于我國護理教育中,已經多次被證明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4-5]。本研究將Seminar教學法應用于護理人際溝通課程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實驗班期末考試總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班(P<0.05)。單看客觀題成績,實驗班和對照班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是因為兩班學生在學歷層次、專業教育程度及課程進度方面基本相同,且授課教師都將本課程的重點內容告知學生,通過課后的復習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能達到一致。而主觀題即案例分析題成績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這是因為在Seminar教學中,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質疑與討論,能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理論結合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由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
(2)從表2實驗班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Seminar教學法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這種雙向交流的教學方式避免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弊端,通過課前知識儲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他們在課堂上更善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因此,Seminar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自學能力、增強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大有裨益。從實驗班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堂時間有限,只能針對一個或幾個問題深度討論,在知識拓展的廣度上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是學生進行課堂準備時需要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對學校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護士的臨床溝通能力日趨重要。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和諧護患關系的基礎,目前國內關于護士臨床溝通能力的量性研究較少,曾凱等人[6]通過對長沙1 009名護士進行調查顯示,護士的困難是臨床溝通能力不足,提示我們提高護士的溝通能力應從學生抓起。本研究將Seminar教學法引入護理人際溝通課程的教學中,結果顯示,授課后,實驗班學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而授課后實驗班的臨床溝通能力較授課前也顯著提高(P<0.05),這與王輝[7]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是因為通過Seminar教學法,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通過完整的劇本編寫、情景模擬,體驗了完整的溝通過程,鍛煉了語言溝通能力及非語言溝通能力,通過其他小組的質疑和討論,鍛煉和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分析可知,Seminar教學法相較于傳統教學法優勢明顯,但是好的教學法勢必對授課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達到預期效果,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Seminar教學法對學校硬件基礎設施要求較高,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完善了互聯網、數據庫、計算機等,但一些中職院校、大專院校條件相對落后,為Seminar教學法的應用增加了難度。由于課堂時間受限,Seminar教學法在案例分析的廣度上還不夠,因此,授課教師應經常到各大醫院調查了解,通過與臨床護士、護理部主任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將臨床護理中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問題引入課堂。
[1]李鈾氫,鐘玉杰,楊明珠.Seminar教學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2):523-524.
[2]孫亞男,謝鑫,張麗雁,等.Seminar教學法在兒科護理人際溝通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6):559-560.
[3]楊芳宇,沈寧,李占江.學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現代護理雜志,2010,31(16):3721-3723.
[4]賀棋,王惠珍.Seminar在基礎護理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教育,2011,26(15):62-64.
[5]康華,梁萍,王佳琳.Seminar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4):64-65.
[6]曾凱,盧惠娟,李崢.護士臨床溝通能力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26(17):29-31.
[7]王輝.Seminar教學法在本科學生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通訊作者:林琳)
G526.5
B
1671-1246(2016)18-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