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君
CT診斷腸系膜囊腫的臨床觀察
宋其君
目的 觀察CT診斷腸系膜囊腫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12例腸系膜囊腫患者的CT圖像,將其與臨床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觀察CT診斷結果與CT表現。結果 單房囊腫8例,多房囊腫4例;小腸系膜囊腫6例,囊腫漿液性3例,結腸系膜囊腫2例,乳糜淋巴液性1例;CT掃描可見多數腸系膜囊腫為邊界清晰的類圓形、橢圓形囊腫,壁薄,無結節,囊腫直徑大小略有差異,病變平均大小為(8.3±1.6)cm,囊腫內呈均勻水樣密度影,大面積囊腫約占整個腹腔。結論 CT檢查可提升腸系膜囊腫診斷的準確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腸系膜囊腫;CT診斷;病理診斷;臨床表現
腸系膜囊腫是臨床上一種較為罕見的腹部腫瘤,發病率相對較低,臨床上對該疾病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再加上該疾病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因此給診斷帶來了一定的難度[1]。本研究通過對收治的12例腸系膜囊腫患者的CT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以進一步觀察CT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山東新礦集團萊蕪中心醫院收治的12例腸系膜囊腫患者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例,女5例;年齡6~58歲,平均(32.6±7.7)歲。患者均通過臨床病理檢查確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嘔吐、發熱等臨床癥狀,其中5例患者經外科檢查于腹部可捫及活動性腫塊。
1.2 檢查方法 選用西門子Somatom Spirit雙排螺旋CT掃描儀進行診斷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從膈頂至恥骨聯合水平進行掃描;患者均行平掃和增強掃描,增強時從肘靜脈高壓注射非離子對比劑80 mL,注射速率為2.5 mL/s;掃描參數:120~150 kV,120 mAs,層厚6~8 mm,重建層厚5~10 mm;雙期掃描動脈期延遲25~30 s,靜脈期延遲65~80 s[2]。
12例腸系膜囊腫患者中,單房囊腫8例,多房囊腫4例;小腸系膜囊腫6例,囊腫漿液性3例,結腸系膜囊腫2例,乳糜淋巴液性1例。CT掃描可見多數腸系膜囊腫為邊界清晰的類圓形、橢圓形囊腫,壁薄,無結節,部分患者因感染出現不規則鈣化壁,囊腫直徑大小略有差異。病變大小為4~12 cm,平均(8.3±1.6)cm。囊腫內呈均勻水樣密度影,大面積囊腫約占據整個腹腔。
3.1 腸系膜囊腫的病因病理 腸系膜囊腫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有統一說法,一般認為與淋巴系統辨病或淋巴系統先天性異常相關,多因異常影響、外傷、感染等激發[3]。該疾病在臨床上并不常見,可發于小腸系膜、空、回腸系膜、盲腸、橫結腸以及乙狀結腸系膜內,其中小腸系膜的發生率最高。囊腫可分為單房囊腫和多房囊腫兩種,單房囊腫較大,囊壁薄無張力。根據內容物的差異性,腸系膜囊腫有可以分為乳糜性、漿液性、多成分性、多囊性四種形態,其中以乳糜性、漿液性最為多見[4]。在腸系膜囊腫的活躍期間,囊腫的內容物會增多,于重力牽引下對腸道內膜造成牽引性拉傷,這是造成患者身體疼痛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過大的腫塊會對周邊的內臟造成一定的壓迫例,進而引發占位效應,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眩暈等不良反應[5]。
3.2 腸系膜囊腫的CT表現 CT掃描是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中的新生代影像學診斷技術,檢查過程中通過圖像后處理技術實現了影像的三維立體定位,操作者可任意旋轉,直觀對病灶的各個方位進行全面觀察[6]。通過CT掃描,腸系膜囊腫的發病部位、病灶結構、病灶形態及其附近組織的解剖關系均可以清楚顯現,這對疾病的早期發現及其并發癥的診斷均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腸系膜囊腫的CT表現多為腹腔內腸外囊性低密度影,單發較為常見,多為橢圓形、類圓形,囊內為水樣密度影,囊壁相對較薄且光滑、均勻,無壁結節,增強后囊壁與囊腔無強化,病變體積變化時會進行活動性推移,進而壓迫附近的腸管引起腸梗阻[7]。腸系膜囊腫伴感染時,囊腔內所含有的蛋白質與細胞成分會導致囊內的密度上升,囊壁也會因為炎性滲出,病灶附近也會有片狀、云絮狀滲出,進而粘連于周邊組織上[8]。
3.3 腸系膜囊腫的CT診斷要求 在應用CT掃描儀進行腸系膜囊腫的診斷時,應認真與其他腹部囊腫的診斷區別開來。大網膜囊腫由于壁薄、張力小,通常不會對腸管形成壓迫,腸管也不會產生變性;卵巢囊腫處于附件區,內容物無強化;胰腺假性囊腫常見于有外傷史或胰腺炎病史患者中,增強后無強化;腹膜后囊性畸胎瘤囊壁后,內容物密度不均勻,檢查時較不易混肴。
綜上所述,因為腸系膜囊腫發病初期無典型的臨床癥狀,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不大,因此對該疾病的早期認識非常重要。CT檢查可顯示病變的發生部位、結構特點、并發癥等情況,對病變的定性與定位有較大的參考價值[9],能有效提升腸系膜囊腫診斷的準確率,為手術的治療方案與療效判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并應用。
[1] 蘇占亮,劉連杰,包鳳英,等.多層螺旋CT在腸系膜囊腫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2,13(2):96-98.
[2] 李樂,武林楓,王剛,等.腸系膜囊腫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6):469-471.
[3] 李康軍,王小英.CT診斷腸系膜囊腫的臨床應用[J].吉林醫學,2012, 33(7):1445-1446.
[4] 景國亮,蔣梅,曹俊,等.腸系膜囊腫的MSCT診斷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醫學,2013,33(12):73-74.
[5] 王潔.超聲診斷腸系膜囊腫[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11):1160-1161.
[6] 于超.27例腸系膜囊腫患者的CT診斷資料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6):2390-2391.
[7] 汪仕友.原發性腸系膜腫瘤的CT特點[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5,18(4):331-333.
[8] 姚紅法,毛新峰,宋鵬濤.腸系膜囊腫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3):427-430.
[9] 胡勝相.CT診斷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像特點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26):91-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4.030
山東 271103 山東新礦集團萊蕪中心醫院 (宋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