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郭霞 魏彩霞 劉寬榮
胸科手術預防感染監測結果分析
馬郭霞 魏彩霞 劉寬榮
目的 總結胸科手術病例預防感染監測管理的結果。方法 對行胸科手術患者82例的臨床資料和檢測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結果 發生院內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4例,其中頸部吻合術后瘺2例,胸內吻合1例吻合口瘺合并肺部感染,另1例術后尿路感染,吻合口瘺均保守治療痊愈。平均住院(40.4±2.1)d,其中賁門疾病(23.3±1.2)d,食管疾病(26.6±1.4)d。手術時間70~310 min,其中食管疾病平均(170±35)min,比2010年平均手術時間少25 min,其中超過平均手術時間33例;賁門疾病平均(140±39)min,其中超過平均手術時間13例。圍術期抗菌素用藥時間6~15 d,平均(8.5±2.2)d;單藥應用5例,2藥聯用71例,3藥聯用6例。7月份嚴格抗菌藥物管理,除1例為術前1 d用藥外,余均為手術當天開始用藥。結論 胸科手術應遵循個體化原則,選擇合適的手術徑路、吻合方式及吻合口瘺發生后的綜合處理可以降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進行預防感染定時監測,可以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胸科手術;院內感染;監測;分析
胸科手術是腫瘤專科醫院常見大型手術之一。由于其手術涉及范圍大,操作時間長,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機會,會造成術后吻合口瘺、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許多并發癥[1]給患者帶來了許多痛苦,給臨床治療增加了難度。為減少胸科手術后并發癥,提高臨床療效,從2010年起,本院對胸科手術病例進行了預防感染監測管理,現將2014年胸科手術病例預防感染監測管理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西省陽城縣腫瘤醫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胸科手術82例,男62例,女20例,年齡40~80歲,其中50歲以下5例,50~59歲41例,60~69歲35例,80歲1例。病變部位:食管疾病48例,賁門疾病34例。所有病例均經影像學和病理組織學檢查予以確診。合并癥:高血壓病22例,冠心病6例,2型糖尿病2例,腦梗塞1例。本組病例施行病灶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術36例,弓下吻合32例,三切口頸部吻合14例。術后抗感染、支持對癥治療。抗菌素應用以頭孢類2、3代藥物或其復合制劑為主,加用喹諾酮類或硝咪唑類等。
1.2 預防措施 為預防胸科手術感染,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
1.2.1 潔凈手術室的建立 為手術開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建筑設計到室內布局及各項管理,嚴格按照醫院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實施,室內消毒嚴格按程序進行,無論是空氣消毒,還是物品清潔,均達到要求。在人員通道、物品流程、空氣流通方向均達到國家標準,嚴格按國家物理、化學、生物學進行衛生學監測。
1.2.2 消毒供應中心管理 嚴把消毒關,對重復使用的器械、敷料及診療設備,均按流程規范化處理,保證手術器械和敷料用品消毒無菌100%的合格。
1.2.3 術前準備 控制基礎疾病,給予吸氧、霧化吸入、口服生理鹽水等措施,進行咳嗽訓練和肺功能鍛煉及胃腸道與皮膚準備,嚴格規范術前預防應用抗菌素,要求術前在手術室進行,即皮膚切開前30 min內或在麻醉誘導期用藥。
1.2.4 手術方式的完善和改進 這是最為主要的措施,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個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術式。術中應有效止血,最大限度減少組織損傷。手術切除病灶時盡量切除完全,保護正常組織,特別注意預防癌組織污染,造成癌腫種植轉移;縫合時要細心操作,縫合牢固。施行三切口頸部吻合術式的,用吻合器吻合并加固后,將吻合口下方胃壁在允可情況下適當上提,并與四周肌肉組織或筋膜間斷縫合,可以有效減少吻合口張力。手術操作時注意保護頸部切口,放置引流條充分引流,避免瘺入縱隔引起感染。
1.2.5 手術人員管理 從人員進出通道,到工作人員的無菌管理,做到層層把關,絕不遺漏死角。參加手術人員嚴格按照手衛生規范進行消毒和無菌原則。
1.2.6 術中管理 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發現異常情況立即糾正,保持術中體溫正常。當手術時間超過3 h或失血量大于1 500 mL時,適當追加抗菌藥物。
1.2.7 術后管理 術后注意呼吸道的管理,無特殊禁忌時床頭抬高30°,輕叩背部,使患者有效咳嗽,如痰多或痰液粘稠,用霧化吸入稀釋痰液[2]。因呼吸道感染患者在開胸手術后發生感染率更高[3]。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發現引流液異常或是切口有感染跡象時,要查找原因所在,對癥治療。
1.3 監測目標和方法 監測院內感染病例、圍術期抗菌素使用情況,各相關項目消毒滅菌效果是否符合標準。
2.1 感染情況 所有病例發生院內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4例,其中三切口頸部吻合術14例中吻合口瘺2例,胸內吻合術37例中有1例吻合口瘺合并肺部感染,另1例術后尿路感染。吻合口瘺病例均采取保守治療痊愈出院,平均住院(40.4±2.1)d。
2.2 治療時間結果 住院時間 16~50 d,平均住院時間(25.2±1.6)d;其中賁門疾病住院時間16~43 d,平均(23.3±1.2)d;食管疾病住院時間18~50 d,平均(26.6±1.4)d。手術時間70~310 min,其中食管疾病70~310 min,平均(170±35)min,比2010年平均手術時間少25 min,其中超過平均手術時間的患者33例;賁門疾病75~185 min,平均(140±39) min,其中超過平均手術時間的患者13例。
2.3 抗菌素應用結果 用藥時間:6~15 d,平均(8.5±2.2)d;術前4天開始用藥1例,術前2天開始用藥6例,術前1天用藥22例,手術當天開始用藥48例,術后開始用藥5例;單藥應用5例,2藥聯用71例,3藥聯用6例(其中1例術前3藥聯用,術后單藥應用)。7月份以后嚴格術前預防用抗菌藥物的管理,除1例為術前1 d用藥外,余均為手術當天開始用藥。
施行開胸手術是食管癌和賁門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提高胸科手術的治療技術,減少術后并發癥是臨床醫師十分關注的課題,特別是術后的預防感染問題和吻合口瘺問題。原來胸內吻合術如果發生吻合口瘺,死亡率幾乎是100%。三切口頸部吻合術式的開展,大大減少了圍術期病死率,但三切口頸部吻合術出現頸部吻合口瘺明顯高于胸內吻合口瘺。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手術治療食管癌160例,其中三切口手術44例發生吻合口瘺12例,發生率達27.3%。吻合口瘺發生的主要因素是吻合技術、吻合口張力、術后營養狀況、術后感染、胃腸減壓等[4],做好預防和積極治療可降低病死率。從2010年以來,為減少頸部吻合口瘺的發生率,采取了許多預防措施,有效控制了吻合口瘺的發生;三切口頸部吻合術出現頸部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由以前最高的27.3%下降到了14.3%。沈玨等[5]認為術后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未能避免術后感染的發生,但應用還是必要的,關鍵是要掌握用藥時間,盡量避免多藥聯用,最好是進行藥敏試驗,保證用藥安全。對醫院手術室的感染源進行強化消毒隔離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切口的感染率,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對于出院切口感染未愈者,應加強出院后的切口管理[6],為提高手術室感染管理水平,減少手術病人感染率.從手術間的布置、手術人員的控制、空氣質量監測、物品檢測、污物處理方面采取措施[7],方能減少手術的感染率。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胸科手術應遵循個體化原則,選擇合適的手術徑路、吻合方式以及吻合口瘺發生后的綜合處理可降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大大提高手術療效。對胸科手術病例進行預防感染的定時監測,可以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制定完善的醫院感染監測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通過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不斷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效果[8]。
[1] 馬郭霞,劉寬榮.食管癌手術頸部吻合口瘺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2):122-123.
[2] 金海安.開胸術后患者呼吸道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82-83.
[3] 張艷.急診開胸手術患者感染的臨床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0):5100-5101,5120.
[4] 喬飛.食管癌術后胸內吻合口瘺11例診療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1):312.
[5] 沈玨.腫瘤專科醫院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0):4926-4928.
[6] 郭慧榮,顏萍,李曉燕,等.基層醫院手術切口感染狀況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0,25(16):88-89.
[7] 龔珊,宋烽.手術室感染防控工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4,19(20):36-37.
[8] 伍仕蘭.感染監測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1(20):3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4.113
山西 048100 山西省陽城縣腫瘤醫院 (馬郭霞 魏彩霞 劉寬榮)
劉寬榮 E-mail:25085349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