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巧麗
【摘 要】中職學生普遍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數學課堂常常陷于教師自導自演的尷尬境地。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本文以《弧度制的應用》一課為例,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動手測量,有效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數學;測量;教學效果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數學基礎薄弱,厭學現象嚴重的問題,數學課堂常常死氣沉沉。是他們的腦子笨嗎?也不見得,很多學生只要走出課堂,個個都很機靈,游戲一學就會,動手操作的事情更不在話下。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重新靈動起來,讓職校數學課堂重新充滿生氣呢?本文將以《弧度制的應用》一課為例,談談如何通過讓學生動手測量,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實踐
本節課關鍵是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建立正確的數學模型,以及測量數據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動手測量時,學生會在操作過程中不斷思考和研究,尋找簡單而合理的測量方法,給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尋求結果,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使學生掌握用弧度制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問題:一位職校畢業生在某燈具廠工作,他在工作中遇到一個難題,在不破壞燈罩的前提下,如何在長方形鐵皮上畫出圓臺形燈罩的側面展開圖?
1.觀察發現:圓臺形燈罩的側面展開圖應該是扇形的一部分,如果能算出扇形弧度大小和半徑,就可以畫出側面展開圖;
2.道具轉化:一次性紙杯形狀與圓臺形燈罩相似,給每位同學發一個一次性紙杯,思考需要測量的數據及相應的測量方法;
3.測量數據:一次性杯子的上、下底面周長及母線的長度;
4.解決問題:利用弧長公式,根據上、下兩條圓弧所對圓心角相同,求出扇形圓形角大小及半徑,在卡紙上畫出圖形;
由■=■解出a,
再由|α|=■求出展開圖的扇形的弧度,利用量角器,尺,圓規等工具就可以在卡紙上畫出圖形。
5.檢驗:把卡紙上所畫圖形剪下,卷成杯子形狀,與測量的杯子比較,形狀和大小是否一樣;
6.小結:看到講臺桌上的一堆道具,學生眼前一亮,非常興奮。每人領到一份道具,學生精神為之一振。當教師布置了測量任務后,學生們興致勃勃,躍躍欲試,不久便給出了多種方法。如在測量杯子底面周長時,有人說可以先用尺量出直徑,再用圓的周長公式求出底面周長;有人說可以用繩子在紙杯底部圍一圈,再量出繩子的長度即可。教師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測量,找出最合理的測量數據進行計算。通過一節課的觀察、分析、測量、計算,最后用所學數學公式輕松地把實際問題解決。測量,使數學課堂一改往日昏昏沉沉的局面,學生們的熱情空前高漲,時而低頭測量數據,時而交流探討,時而認真計算,成了課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設計的問題比較簡單,也貼近我們的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課堂學習氛圍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原因如下:
1.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讓學生覺得課堂教學內容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測量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動起手來,需要思考需要用到的數學公式,迫使學生回憶或重新學習所需公式,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在學生測量的過程中,由于每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測量能力有差異,會不斷向老師提問,在交流與溝通中既增進師生感情,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所需知識;
4.學生之間也會不斷交流,相互協作,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它的表現形式比較枯燥,教材里準確的定義、邏輯的演義、抽象的符號、嚴密的推理等等,其中沒有優美的詞句,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對中職學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并準確應用,確實困難重重。通過創設問題,親自動手測量,在行動中收獲成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參與,增強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相互協作的精神。
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來源于動作。”它充分說明了動手操作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數學是做出來的,只有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動一動,使他們在探索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從心底愛上數學課,這勝過傳統教學中教師一遍又一遍的講解。讓學生的手指尖在數學課上動起來吧,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充滿快樂,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會充滿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鄒立君,唐玉鳳.《現代職業教學教學技能》.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蘇霍姆斯基.《教育藝術》.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