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李淼晶,相悅麗,寧偉東,郝俊峰,李雪梅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醫學院校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淺析
——以牡丹江醫學院為例
周 雪,李淼晶,相悅麗,寧偉東,郝俊峰,李雪梅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多種形式、多層次、多規格辦學形式,以強化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基點,實現專業結構優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醫學院校肩負著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隨著社會需求變化,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作為普通高等醫學院校應不斷通過專業培養目標設定、培養方案調整、教學環節改善、教學資源整合等多方面協同發展,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醫學院校
隨著高等教育深入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已成為一種現實需求。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提升,人力資源相對過剩,不斷創新和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各大高校普遍重視的課題[1]。牡丹江醫學院被黑龍江省政府確定為應用型高等醫學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形成學院的辦學特色是學院近一個時期的迫切任務和工作目標,如何培養出更能滿足社會需求,更好服務于基層的應用型人才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目標[2]。
“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多種形式、多層次、多規格辦學形式,以強化能力培養為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基點,實現專業結構優化的人才培養模式[3]。多元化既包括人才培養方式的多元化也包括培養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應基于學校內部教育資源、外部客觀環境及辦學定位的綜合分析上,準確定位自身發展實際,取長補短,構建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學校辦學方針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為了適應“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醫學高等學校要面臨三個轉變。首先是辦學理念的轉變。要變革傳統辦學理念,建立起更加符合市場經濟需要,進一步完善醫學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功能。其次是培養目標的轉變。傳統的以培養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已經不能適應新經濟環境下對醫學人才的需要。由于“生物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療服務也從單純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醫生的角色由“診斷-治療”型轉變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型[4];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要由專科醫生到全科醫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醫院需求轉向城市基層和農村社區需要。再次是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轉變。地方醫學高等院校應該在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上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對臨床醫學、醫學相關類、護理學、藥學、衛生管理、預防醫學等專業人才在教學內容、教學體系、實驗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創新、新科技下教學模式上加強探索,以適應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培養出具有較強應用能力[5],更好服務與基層的與社會多元化需求相適應的畢業生,真正實現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目的[6]。
2.1 以經濟發展為契機,實現同心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地方醫學院校要形成醫藥專業的同心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模式[7]。首先要在基礎教學條件上下功夫。牡丹江醫學院自被確認為應用型高校以來對醫藥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進行了整合,采購大量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工作,不斷提升科研水平,新建臨床實訓技能大樓,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硬件設施,為培養多元化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2 產教結合,相互促進
學院鼓勵相關科研機構加強與企業合作,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的探索,積極轉化科研成果。在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一方面加強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另一方面加強醫藥產品開發、研制、推廣的產業基地,二者協同發展。人才培養促進了產業基地的發展,而產業基地的發展,又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實習、實訓條件。
2.3 調整專業結構,打造專業品牌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基礎保健的需求不斷提升,醫學院校應不斷提升醫療理念[8],將預防、基礎衛生保健作為重要人才培養目標,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牡丹江醫學院近幾年不斷加強培養基層全科醫生,并設有試點定向培養,切實為基層培養符合低于要求的全科醫生。此外,學校還不斷打造品牌專業,在原有醫學影像學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后,又不斷推進口腔、麻醉、心理、臨床藥學等專業學生的培養。同時,針對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進行課程整合和設置,面向基層,培養具有良好的醫療衛生知識又具有較強醫學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打破地方醫學院校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性和封閉性[9],使其更加符合多元化社會化發展要求,積極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更加具有多樣化及開放性,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積極吸收和借鑒最新的教學成果[10],使學生在具有廣博的醫學基礎知識基礎上更加具有動手實踐操作技能。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應該注意軟化學科之間的界限,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多元化的設計;同時在教學中真正讓醫學院校的學生走到中心位置,根據學生的差異要研究多種教學模式。這應該是一種生動靈活的,更帶有個性化和人文化的設計。要求醫學院校在教學內容上必須具有多樣化和專業化以及開放性的設計,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能有多種變化和更靈活的實踐。
3.1 “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
傳統的地方醫學高等教育是“以專業為中心,以臨床醫學專科為目標”單一的培養臨床醫生的專才教育,忽略學生對于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的培養[11]。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課程設置上在堅持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為基本依托的基礎上,應不斷加強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學,加強醫學類學生的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提升。
醫學院校要加強各專業課程之間的整合,特別是在實踐技能上的整合,牡丹江醫學院藥學院在藥物化學、藥物制劑、藥物分析課程中探索進行整體實驗,分步驟、有程序的進行實驗課程的重新整合和設計,一方面使得所學知識更好轉化為成果,另一方面使學生真正理解各學科的關聯性,避免了單獨科目教學的缺陷。
3.2 實踐性教學
傳統的醫學生實踐教學就是帶領學生到臨床醫院進行參觀見習,而要培養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必須要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單純拘泥于專業見習和社會實踐,要精心設計和有效實施多元化實踐性教學[12]。
要注意擴大豐富實踐教學的資源,改變過去把綜合實習放在最后的傳統做法。在教學進程中,通過非專業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過程。首先在臨床實踐技能訓練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和儀器演示達到初步理解,然后根據相關課程進行現場實習,加強不同層次醫療資源的開拓,使學生能夠在不同層次醫療機構的實踐中掌握所學知識。對于定向醫學生要不斷加強真實模擬和展示,加強與基層醫院聯系,使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課程見習,并將實習醫院的考核結果作為專業課程考核依據,把實訓、實習安排成連續的常規性的教學活動[13]。在以上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理念指導下設立的實踐教學基地,自然是帶有開放性和綜合性,既專業化又具有了個性化和人文化。這一定會為地方院校的畢業生畢業之后盡快適應社會、服務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14]。
學校和相關教學單位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教學改革,增加實踐技能考核比重,切實提升學生實踐技能水平。積極完善各專業導論課程建設和開設,改變教學方法,引進“PBL”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式教學,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方式,加強自學能力、科學思維方法、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15]。
3.3 考評體系的構建
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素質和職業能力為目的,按著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構建新的考試評價體系。構建中注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強調質性評價和多文化的評價方法,提倡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原則,完善評價的內容和方法,從而實現評價的目標。逐步建立課程評價與階段綜合評價相結合的考試評價體系。課程考試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成全過程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成績評價辦法,不單純以最終期末試卷成績作為結論。在整個培養階段分別進行三次綜合考試,第一次在完成基礎與專業基礎教學后進行,測試以專業基礎各主干學科為主;第二次在完成專業理論教學后進行,測試以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為主;第三次在完成專業實習后進行,測試以實踐能力為主。通過實施綜合考試,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注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科學思維的培養。
3.4 教學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醫學院校教學資源始終圍繞著傳統醫學及其相關學科的教學進行配置,在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由于專業學科范圍的軟化、教學流程的改變、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原有的教學資源必須進行全面的整合和配置,才能適應需要。同時,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也使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資源整合應本著效率優先、統籌兼顧的原則進行。由于醫學院校的教學特點,現存教學資源在多元化人才培養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功能在新的學科教學中得到延伸和使用[16]。在存量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的基礎上,以滿足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教學需要為前提,應進行增量教學資源的投入分析,以確定增量教學資源的結構和規模。
[1] 楊傳平,李鳳日,邸雪穎,等.東北林業大學林學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5):1-5.
[2] 展 濤.我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13.
[3] 梁志星,初 曉,曹淼孫.我國高等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構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5):104-108.
[4] 唐毅謙,陳 琳,王鐘箐,等.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成都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0,(1):34-36.
[5] 孫 睿.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2(7):60.
[6] 郝傳波,宋作忠,曹景萍.協同創新視域下高校“四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139-142.
[7] 房三虎,張永亮,謝青梅.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4):219-222.
[8] 李淼晶,曹艷麗,楊 勇,等.高校社區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研究進展[J].衛生軟科學,2012,26(4):389-391.
[9] 鄒立娜,榮勝忠,李淼晶,等.醫學生基層就業取向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4,28(7):459-461.
[10] 英 爽,康 君,甄 良.哈爾濱工業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實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28-32.
[11] 吳元欣,王存文,李淼晶,等.校企協同構建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校科技,2013,(3):21-23.
[12] 韓高軍,王存文,王 忠,等.行業劃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武漢工程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2,(2):20-21.
[13] 林冬華.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路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6,(3):63-65.
[14] 孫澤平.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55-57.
[15] 劉安全.地方高校校本課程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以長江師范學院烏江文化系列校本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3):52-54..
[16] 張羽飛,李厚忠,武 艷,等.吸收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軟科學.2014,28(7):455-456.
(本文編輯:鄒 楊)
Analysis on training mode of diversified applied talents in medical universities——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Xue,LI Miao-jing,XIANG Yue-li,NING Wei-dong,HAO Junf-eng,LI Xue-mei
(MudanjiangMedical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00,China)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kind of running school in various forms,multi-level,multi standard,its target is to strengthen ability training and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realiz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optimizing professional structur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medical talents.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demand,diversified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alent demand. Therefore,gener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ynergetic development continuous through set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adjusting training plan,improving teaching link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constantly optimize talent training mode,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diversifi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medical colleges
2016-07-15
10.3969/j.issn.1003-2800.2016.10.015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542298);牡丹江醫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215)。
周 雪(1982-),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
李雪梅(198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及藥學相關方面的研究。
R197.323.6
A
1003-2800(2016)10-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