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鵬(內蒙古集寧一中內蒙古集寧012000)
試分析我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可持續發展
□云 鵬(內蒙古集寧一中內蒙古集寧012000)
我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于從現在的種種不足中尋找優化校園足球聯賽機制的途徑。本文通過分析校園足球聯賽機制的積極意義闡釋了當前校園足球聯賽機制存在的問題,并就實現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若干建設性意見。
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可持續發展
我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機制緣起于2014年8月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袁貴仁的一番講話,袁部長指出,所謂“四級聯賽”是指從小學起,在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四個階段分別組織起校園足球的聯賽機制,起始時間即2014年。該聯賽機制的實施目標在于從青少年群體中培養和選拔優秀的足球人才以充實中國足球儲備人才庫,而實施手段則包括借助招生、考試等政策性渠道建立健全中國未來足球人才的培養通道。
以一個對比數據就能充分說明——校園足球聯賽機制制定前,國內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注冊人數不足一萬,而日本、韓國同期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注冊人數平均達到五十萬。日本國內高中學校每年組織的校際間聯賽數量少則五六十場,多則七八十場,而從高中聯賽中培養和選擇職業球員進入其國內J聯賽則已經成為了比較固定的模式。至于歐美等足球文化更加成熟的國家中,有意在未來從事足球運動的青少年一般在五歲左右開始練習踢球,一年級前后就有了系統化、成建制的聯賽制度。進入初中前后,這些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年平均參加各類比賽的數量可多達數十場,這與成年人足球的俱樂部機制并無不同。
由此可見,制定校園足球聯賽機制除了最大限度吸引學生運動員加入這一項目外,足夠的比賽數量也能夠幫助青少年運動員迅速積累運動經驗和適應比賽環境。同時,更多的比賽也能夠進一步展示具有職業化潛能的青少年運動員的才能,這是為中國職業足球輸送年輕人才和提高競技水平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
后顧之憂眾多導致學校、家庭缺乏積極參與校園足球運動是最典型的問題之一。這些憂慮既包括運動與學業無法兼顧易造成學生在足球職業化道路不通時難以在社會上自立,又包括無法利用對足球的興趣實現拓展未來職業生涯不得不忍痛割愛,還包括對傷病和缺乏保障的畏懼而回避這一專業運動等。
此外,時下國內校園足球中鳳毛麟角的專業足球教練員、裁判員難以支撐起聯賽大局也是確實存在的現實問題。而一些學校為了取得比賽勝利人為篡改參賽者年齡、偽造身份等問題也不時出現,在破壞比賽公正性的同時也制約了校園足球聯賽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3.1、兼顧足球運動與學歷獲取和促進就業
這是最為現實的問題之一。中國競技運動體制模式多年來不斷造就一個個冠軍的同時也存在專業運動員學歷水平相對低下、知識面狹窄等不可忽略的問題,這也正是“奧運冠軍退役后變搓澡工”之類新聞時有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似乎一旦與體育運動或是競技體育、職業運動員等名稱產生了關聯就意味著未來的職業生涯只剩下一條路可走,假如不能取得預期的優異成績,則該項運動的參與者便會面臨著求職無門或只能從事低收入體力工作的悲慘境遇。然而能夠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畢竟是少數,即使是被稱為“國球”的乒乓球運動中,成千上萬的愛好者、職業運動員隊伍里的劉國梁、孔令輝、王楠、張怡寧也只是屈指可數的幾個人而已,更何況是長期徘徊在低谷的中國足球。
解決此類最關乎每個有意從事足球運動者切身利益問題的舉措就在于兼顧足球運動與學歷獲取和促進就業。也就是說,除去少數能夠一路過關斬將踢進職業足球隊大門的運動人才外,絕大多數在校園中參與足球運動的青少年依然能夠在踢足球和學知識兩個方面實現相對的平衡。一旦出現因為個人能力問題無法繼續職業運動生涯的境況時,這些青少年還能夠延續正常的學校教育,通過最終取得各類院校的學歷證明而在未來的人力資源市場上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走出另一條個性化的職業道路。
其實,兼顧足球運動與學歷獲取和促進就業的舉措在上海涉及校園足球“四級聯賽”的“一三六九”體系中已經可以初見端倪。上海打造的“一三六九”體系具體是指一所大學覆蓋三所高中,三所高中覆蓋六所初中,六所初中覆蓋九所小學。在這樣一種環環相扣的校園足球聯賽系統里,從小學到大學之間每個階段都實現了有能力的青少年運動員繼續在足球專業運動之路上前進,而能力相對欠缺的參與者則繼續接受系統化的學校教育,直至最終取得各類院校的專業文憑,走上和其他普通學生相同或類似的學習與就業道路。
3.2、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
這一舉措主要是針對各級各類學校而言。在舉國推行足球進校園運動的同時,學校教育應當充分認識到培養具有復合型特點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各級各類學校應當積極開拓涉及足球運動的各類專業學科的設置與教育,比如運動損傷與康復治療、足球運動心理學、足球聯賽營銷推廣、足球文化與藝術宣傳等等。全方位、多形式、內容豐富的足球專業學科能夠實現足球運動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足球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是“一專多能”式的未來足球運動參與者隊伍,這里的“一?!比缤锹殬I足球運動員晉級的大門,而“多能”則是為那些尚不足以躋身職業道路的足球人才打開了更多的學習和就業之窗。
3.3、擴大保險覆蓋面
足球運動是一項身體對抗比較激烈、潛在著受傷危險的高風險運動項目。除了運動員之間常常會因忘我的拼搶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意外傷害外,在跑或踢的過程中摔傷、拉傷、扭傷等更是司空見慣。而一旦受傷,治療、恢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資金或物資、人員的消耗,這既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會給運動員或運動參與者自身甚至其家庭造成或輕或重的負擔。特別在時下國內校園足球“四級聯賽”這類非職業競技比賽中,缺乏全面、規范、完善的保險體系是時刻存在于聯賽運動過程中的陰影。因此,盡快建立健全系統化、全覆蓋的保險機制是實現我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當前不少省市和地區的足球運動保險僅僅針對省級或市級以上的比賽,對大中小學的足球運動和比賽基本不設置對應的保險項目。而既有的保險中不僅險種少,且涉及面窄,根本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校園足球聯賽的需求。國家、地方政府、教育部門、體育部門等應當盡快與保險公司等機構達成協議,增加覆蓋校園足球和“四級聯賽”的保險品種與內容,以此幫助社會、學校、學生和家長對校園足球樹立更大的信心,繼而推動“四級聯賽”的迅速普及與可持續發展。
3.4、加快專業教練員、裁判員等人才隊伍的培養
與剛剛起步不久的校園足球“四級聯賽”相伴隨的還有我國足球專業教練員、裁判員人才數量的匱乏問題。即使是在中國職業足球隊伍中,常見的也是外國面孔的教練員,而國際足球比賽場地上則幾乎見不到中國籍的裁判員。當前國內大中小學校中,體育教師充當足球教練員、裁判員是司空見慣的常態。非專業化的教練員、裁判員帶領的校園足球運動即便有了“四級聯賽”機制,也難免因為“源頭”水平之不足而產生連帶效應,給聯賽機制造成不專業、非系統化的潛在問題。
好在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急迫性和嚴重性。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競賽管理部副主任趙俊杰在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之后不久即透露,校園足球專業教練員、裁判員等人才隊伍的培養已經基本形成了“兩步走”方案。其一是國內已經制定了相關的國家培訓與專項培訓計劃;其二則采取了“走出去”和“引進來”模式,計劃從2015年起陸續派遣二百名大中小學教師前往法國接受專業化的足球教育培訓,同時,上海也將嘗試聘請“皇馬”教練員到國內開展有針對性的足球專業教練員的教學活動。
3.5、完善注冊管理系統
注冊管理系統是指充分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實現學生運動員的檔案注冊與管理的系統化、電子化、平臺化、統一化。其牽頭部門為教育部和體育部,學生運動員的檔案信息除了涉及基本的姓名、年齡、籍貫、身高、體重、所屬學校外,還包括參加聯賽的時間、地點、成績、獲獎情況等。這一信息系統的制定與完善可以從根本上避免人為篡改年齡、身份等弄虛作假行為,確保校園足球聯賽的公平與公正。同時,一旦日后與中國足協的相關系統實現了聯網和統一查詢后,學生運動員就可以實現在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各類比賽中自主選擇參加,不僅能夠通過參加更多比賽提高成績、積累經驗,而且雙方系統彼此互通,能夠實現對對方系統成績的承認。當數字檔案系統完善后,學生的比賽成績或運動訓練情況等數據既可以作為學校進行素質教育成果評價或體育特長生升學考核的依據,一些專業足球俱樂部等機構也可以借此選擇心儀的青少年人才,學術單位等還可以據此實現對中國校園足球聯賽機制成效的評估與預測,可謂一舉數得。
3.6、設立專職管理機構
這是為了從根本上規避多頭管理極易造成的無實質性管理的問題,也就是通過專人專管杜絕“無人負責”的問題。專職管理機構能夠最大限度實現校園足球“四級聯賽”管理的正規化、系統化,尤其在當下聯賽機制起步初期格外需要這樣專業人士與機構的引導和監督管理。這一方面遼寧已經走在全國前列:2015年遼寧在其省教育廳下設置了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不僅明確了該小組對校園足球聯賽在宏觀層面的協調指導與綜合管理的工作責任,而且制定和完善了例行的工作制度如聯席會議機制等。同時,當地校園足球在該小組領導下制定了聯賽章程、規范了注冊管理機制、設立了學生運動員獎勵與升學制度和轉學生參賽、資格審議等若干制度。
校園足球是中國足球的根基與“育苗池”,只有從“娃娃”級別的足球運動員開始培養并實現足球在中國最廣大的鄉村、城市、基層的遍地開花,中國足球才有可能實現“絕地重生”。作為中國校園足球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四級聯賽”機制不僅能夠實現足球運動在校園中的全面普及和深入推廣,而且能夠作為校園足球運動實施成果最佳評估手段之一。不僅如此,校園足球“四級聯賽”機制的實行還能夠成為檢驗中國校園足球運動品質的一面鏡子,既能夠反襯出中國校園足球運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又能夠利用聯賽機制積累經驗,摸索并構建更加合理、科學的校園足球競賽系統。同時,這一過程還將極大地推動中國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的良性循環并切實實現中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的可持續發展。
[1]張瑋紅,張高華.新常態下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策略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07.
[2]楊獻南,安琪,倫智江.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研究:現狀、問題及方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06.
[3]鄧驍,李畔.我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可持續發展思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4]毛振明.劉天彪.臧留紅.論"新校園足球"的基層設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3).
G843
A
1006-8902-(2016)-1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