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清(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16)
論體育活動對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影響
□林進清(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16)
體育運動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帶有濃厚的社會屬性。當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進行體育運動時,就在運動中實現交往,建立起特定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特點是具有情感基礎和人文精神;在運動中具體表現為彼此是否融洽,相互之間是否信任和積極往來,并制約著體育運動。它們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而又相輔相成的一種互動關系,對于推動體育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體育運動人際關系交往互動
人具有兩重性,即人既是有著細胞器官等組織系統的生物人,又是有著豐富情感和獨特個性的心理人。從本質上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扮演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因此,人是離不開社會的,要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適應社會環境。而體育活動就如同人進入社會環境前的“模擬場”,是對人能力的最好的檢驗工具。體育運動技術和運動方式的高量換率,對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由于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很有可能今天的尖端科技一夜之間就被淘汰,知識更是如此。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拓寬人的知識面,不斷地培養人的應變能力,使人在社會環境中樂于和有能力接受新知識。體育活動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這一動態系統的最大表現是運動技術和方式不斷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進程。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一般總是根據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來選擇和使用運動技術和運動方式,同時,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標能盡快實現,他們必然要不斷地創造和改造現已使用的運動技術和運動方式,得到最佳的功能和效用。體育活動的內容全面、多樣且更顯層次性,人都有一個向上的心態,在達不到較高目標時,必須在實踐中尋找不足,積累經驗,采取針對性的活動措施,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體現出自我價值。這極有助于人逐漸形成樂于接受未經歷過的生活經驗和新的思維方式與新的科學知識的心態。
競爭為社會的發展帶來根本性的巨大動力。
競爭越多,競爭體制越完善,發展速度越驚人。通過體育活動,能培養人的競爭意識,體育競賽的瞬息萬變和環境氣氛的變幻莫測,是培養人適應社會競爭環境的一種模擬訓練。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培養人的競爭意識猶為重要,體育活動為人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激烈的競爭性是現代體育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體育運動之所以被人們狂熱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為它以最直接,最不加掩飾的競爭方式,呼喚著人的原始動能,激發人體潛在能力的發揮,體育活動可以激發人對競爭的熱忱,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驅除懶散,煥發熱情,追逐成就,并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遵守游戲規則,對人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對培養人的競爭意識起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作用。
激烈的競爭中,為尋求勝利集結成團隊,是人類自然的做法。通過活動培養人的群體意識與協作精神,在群體性的體育活動中需要明確自己充當的角色、責任與作用,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體驗合作效益與同伴的友誼,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
體育運動過程是一個自然的潛移默化教育過程,是在公平原則下實現競爭、合作、協調,不能在這種特定環境中生存就自然的被淘汰。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公平競爭是體育競賽活動中生存的基本準則。
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活動,是人們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進行的;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所以說,體育運動中的人際關系和交往往往折射出社會中的人際交往。人只有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建立一種特定的關系。在特定的關系下才能進行特定的交往;與此相對應,良好的交往能穩固或改善人際關系,進而使其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發展得更完美。因此,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動的關系。
人際關系是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是一個相對的靜態標準;而人際交往是建立在一定人際關系之上的動態過程;但它們的存在都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人際關系的特點是具有情感基礎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即是以人為本位的思想;人類在不同的追求過程中建立了種種關系,在這種互動關系之中加強了相互往來。體育運動中的人際關系和交往是建立在一般的人際關系和交往基礎上而存在和發展的;體育運動與人際關系和交往之間也同樣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從事體育活動以獲得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交往能力,我們有必要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從而為人類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以及科學的方法。
大學體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健康的定義中指出:“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因而,一個人不僅在身體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狀態,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得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的核心就是人際交往的能力。
開放性和實踐性突出是體育區別于其它學科的一個鮮明特點。“小課堂、大社會”,表明了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遠比其它學科要復雜得多。體育課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一門活動課,既有智力上的交流,又有肢體上的互動,更有思想道德品質的維系,該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全方位地反映了一個學生地綜合素質。因此,體育教學與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其它學科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體育的社會情感功能與人的社會心理穩定性有直接聯系。所謂“心理穩定性”是指人的心理與社會相一致的心理狀態,或者叫人的心理平衡。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心理與社會是一致的保持著平衡。但是生活和社會都是復雜的,引起人的心理狀態變化的因素很多。如當人逢喜事時,久盼之望終于實現時,可能使人心喜若狂,而失常態;家庭、親人的不幸,可能使人悲痛欲絕;因受到打擊而淡漠人生等等,這些異常是人的心理失調及至心理變態的表現。而參加體育運動能使種種心理失調得到調整。
體育運動在競賽中,具有的對抗性和競賽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顯示結果的及時性等特點,使觀看比賽的人的心理上產生懸念和期望。當期望實現時會使人感到欣慰、歡快、激動。體育比賽瞬息萬變,牽動人們的情緒,當出現“千鈞一發,反敗為勝”
等震憾人心的情境時,期望得到滿足,使人體驗到緊張、痛快、敬佩、自豪、失衡的心理得到調整。當人們自身參加體育活動時,也會獲得同樣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往往能夠移情于學習、工作、生活,使人精神振奮,奮發向上,充滿信心,勇往直前,產生積極情感的變化。
體育在調節社會情感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女排精神”、奧運金牌,使千千萬萬人為之振奮、自豪,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情緒受到鼓舞,從而產生了強大的社會效力,這充分顯示了體育的社會情感功能的深度和廣度。隨著通訊網絡的日益發達,接受這種社會情感體驗的人越來越多。我國收看巴塞羅納奧運會的人竟達10億之多;一場重大國際比賽,往往100多個國家轉播實況,觀眾可達20億之多,堪稱舉世矚目,其他任何活動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有如此之多的擁戴者。
因此,體育運動在調節社會情感方面,是一種有其特殊成效的重要手段。
體育的社會情感功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人們對比賽的期望值很高,但其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會使人產生泄氣、頹喪、氣憤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大肆發泄往往會出現賽場鬧事,這類事件國內外都有發生。了解了社會情感功能的消極方面可能造成的危害,就應當通過宣傳,正確引導,使人們對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有心理準備,使消極情緒得以緩解。另外對可能出現的意外形勢和局面,要有充分的估計和措施上的準備,防范于未然,避免事態的擴大。國際大賽如此,即使是學校的比賽也應注意社會情感的各種變化。
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能否承受得起打擊,走出困境,這是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通過體驗活動,能使人的耐挫力得到很好地磨煉和提高。在體育活動中,成功與失敗、歡樂與憂愁、笑容與眼淚會經常出現的。
要想從失敗走向勝利,只有堅定信念,吃苦耐勞,化不利因素為前進的動力,克服生理負擔和心理障礙,才能達到目標。這是一個磨煉人的意志的艱難過程,為人在社會中遭受挫折和困難打下了基礎。也為培養人勇于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品質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6.1、造良好和諧的人際交流環境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但要有良好的專業技術素養,還應當具備很好的處理和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在課堂中營造一種和諧、積極、平等的氣氛,注重學生的共同參與,以活動中的體驗為基礎,強調情緒感染和共鳴,讓學生愿意交流樂意交流。
6.2、積極開展合作學練,增加交往頻度
合作是體育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體育教學與活動中,大多數是集體形式,因此,必須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教師應認真構建課堂進程努力創造條件增加師生、生生間的交往頻度,促進他們共同、開放、包容地學習,培養惠人合作精神。
當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必須堅持平等交際、求同存異、理解信任、互尊互助的原則,這樣才能產生積極作用。
6.3、采用多種教學評價,讓每個人體驗成功
學校體育目前均采用以運動成績作為教學與考核的主要依據,以運動能力代替身心素質。即通過一些量化的數據將學生分成幾個等級,使體育學習不良生一直遭受挫折,體驗不到成功,即使再努力也不如人家輕輕一跳,進而對體育產生“厭惡”的情緒。這無疑對構建良好的師生、生生交往產生障礙。因此,教師應采用多種靈活的評價方法,只要他們努力了,有了一點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另外,還可以采用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的相互評價,評價者要充分尊重他人,從客觀實際出發,以促進良好的人際交往的形成。
人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前進,社會屬性日顯突出,能否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是學校教育各方面的共同目標。大學體育對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著突出的地位和作用,通過體育教育,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溝通,學會與人友好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合作精神,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對一個人的教育來自于方方面面,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讓學生學會交往與合作,是學校、社會與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標。
[1]王小平.學生人際交往性格類型的研究與教育引導[J].教育探索,2002,(8).
[2]張正民等.探析體育運動中的人際關系與交往[J].北京大學體育學報,2005,(4).
[3]梅玉萍.論體育教育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2).
[4]王道茂.試論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J].體育科研,2001,(12).
G804
A
1006-8902-(2016)-11-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