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麗
腹腔鏡下嬰兒腸套疊復位術20例手術配合臨床分析
張敬麗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嬰兒腸套疊復位術的手術配合的臨床經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20例腸套疊患兒的臨床治療資料,總結20例腸套疊患兒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的手術護理干預體會,做好腸套疊復位手術的儀器及器械的準備工作,觀察手術治療結果。結果 20例患兒的腸套疊手術均順利實施,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恢復良好,均于術后4~6 d內出院,患兒家屬對手術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為100%。結論 在腹腔鏡下嬰兒腸套疊復位術中,通過手術室護理干預的實施,結合嫻熟的操作技巧、專業的手術儀器與器械,可以最大限度的確保手術成功,并且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保證患兒正常出院。
腸套疊復位術;腹腔鏡
腸套疊是嬰兒期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以年齡在1歲以內的嬰幼兒最為多見,流行病學數據調查[1]顯示約有80%的腸套疊患兒在4~10個月發病,男女發病率為2~3∶1。發病后患兒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哭鬧不安、腹痛、嘔吐、果醬樣血便、腹部包塊等,嚴重影響嬰幼兒健康成長。傳統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療法和手術治療??諝夂弯^劑灌腸是診斷與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空氣或生理鹽水灌腸復位成功率可達90%以上,但對于發病時間大于24小時,血便比較嚴重,全身情況比較差或空氣生理鹽水灌腸失敗的病例仍需開腹手術整復。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和腹腔鏡在小兒外科領域的廣泛應用,施行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安全可靠,同時具有腹腔鏡手術的微創優點。本研究選取20例空氣或生理鹽水灌腸失敗的腸套疊患兒轉而采用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現將手術護理干預及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沈陽市兒童醫院收治的20例空氣或生理鹽水灌腸失敗后行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的腸套疊患兒的臨床資料。20例腸套疊患兒的年齡6個月~2.5歲,平均年齡(8.0±0.2)個月;其中,男患兒14例,女患兒6例。術前行B超檢查顯示20例患兒腹腔內均有低回聲包塊,切面呈同心圓征,發病時間均大于24 h,均出現明顯的血便。20例腸套疊患兒的手術時間20~60 min,平均手術時間(32.6±2.4)min,術后均未發生并發癥,且均與術后第4~6天出院,出院隨訪無復發。
1.2 術前護理干預 20例患兒行腸套疊復位術的過程中,均給予手術護理干預,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2.1 術前訪視 術前對患兒及家長進行術前訪視工作,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腹腔鏡下嬰兒腸套疊復位術的相關知識,對患兒家屬提出的疑問給予耐心、細致的回答,減輕其心理負擔,消除患兒家屬的心理顧慮,增強患兒家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主動向患兒家長介紹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的優點、手術方法、麻醉和大概手術過程,爭取患兒家長對手術和護理的支持與配合[2]。并指導患兒家長術后給予患兒正確的撫觸以緩解疼痛不適,減少哭鬧,促進傷口愈合。
1.2.2 儀器及手術器械的準備 德國產Ackmann 5 mm 30°腹腔鏡,5 mm腸鉗兩把,2 mm氣腹針,SONY顯示器,AckmannCO2氣腹機,成像系統、疝光源等。
1.3 術前腹腔鏡準備過程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各項身體機能較差,因此術前給予20例患兒單純靜脈麻醉,消毒前在患兒肛門內插入16-20號的Foley氣囊尿管,將氣囊充氣后留置,然后經臍上戳孔插入氣腹針建立氣腹,進氣壓力設置為8~10 cmH2O,流量設置為每分鐘14 L,將腹腔鏡經患兒臍孔進入,并在患兒臍部與恥骨聯合處的中間點及偏上5 cm處各進一操作鉗。將腹腔鏡置入后,在腹腔鏡下查看患兒腸套疊類型及腸管缺血情況[3]。
1.4 術中護理干預
1.4.1 巡臺護士手術護理 (1)嚴格執行安全核查制度;(2)建立靜脈通路,配合麻醉醫生給藥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3)與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共同擺手術體位即平臥位;(4)注意保溫護理,術前30 min調節室溫24℃~26℃,使患兒置于保溫毯上,身上覆蓋小棉被;(5)固定好各種導管如胃管、尿管、留置針等;(6)與器械護士共同連接并調試好腹腔鏡手術的各種儀器,根據術者習慣擺好各儀器的位置;(7)注意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4]。
1.4.2 器械護士手術護理 消毒鋪巾,遞11#刀片于臍孔上皮膚皺紋處建立5 mm切口,插入氣腹針建立氣腹,氣腹壓力8~10 mmHg,流速2~4 L/min。經臍上緣切口進腹腔鏡,臍與恥骨聯合中點處及右側平臍或偏上方5 cm置入5 mm Trocar各進一把腸鉗,腹腔鏡直視下尋找套疊部位,判斷腸套疊類型及腸管缺血情況,有無腸壞死。用一把腸鉗固定遠端腸管,近端擴張段腸管用另一把腸鉗輕輕對抗牽拉,輕柔緩慢復位套疊腸管;或者用腸鉗夾住升結腸整個腸壁,左手腸鉗夾住套入的回腸腸壁或系膜向外輕輕牽拉復位;或者用腸鉗夾住升結腸遠端,交替向近端擠壓套頭直至復位[5];或者上述三種方法組合使用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觀察復位的腸管有無壞死或穿孔。如有漿肌層撕裂應給予縫合。解除氣腹,拔出Trocar,結束手術。臍部切口用帶線可吸收外科縫合線5-0縫合腹膜1針,皮膚不用縫合,用醫用膠水粘合切口。
20例腸套疊患兒空氣或生理鹽水灌腸失敗后行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均獲得成功。術后無并發癥發生,術后2 d開始進食,且均與術后4~6 d內出院,患兒家屬對手術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為100%。
腸套疊指的就是一段腸管套進相連腸腔中,并且造成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在腸梗阻中,腸套疊約占15%~20%。其主要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多見于嬰幼兒,繼發性多見于成人。臨床表現主要有嘔吐、腹痛、便血、腹部包塊等。嬰兒腸套疊的常規治療方法為空氣或者鋇劑灌腸復位,但懷疑為腸壞死患兒,不可采用此種治療方法。
腹腔鏡腸套疊復位術手術方法因具有手術造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對患兒機體造成的創傷輕,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點,現階段被廣泛應用于腸套疊患兒的臨床治療中[6]。臨床應用發現,該種手術治療方法不僅具有上述優點,在腹腔鏡下通過觀察患兒腸套疊病情,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腸套疊患兒手術中發現腸套疊已經自然復位,而導致的手術創傷。同時有利于發現腹腔內的其它病變并且容易轉變相應的術式,如十二指腸憩室、闌尾周圍膿腫等,有效降低患兒腸道疾病的誤診率。此外,在嚴格掌握腹腔鏡手術適應癥以及禁忌癥的情況下,對空氣或生理鹽水灌腸復位失敗的腸套疊患兒,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法[7]。
在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治療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就要重視手術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以此保證手術成功完成,達到預期的手術效果。在本研究中,通過術前訪視、術中護理干預工作的實施,極大的確保了手術成功。在手術過程中,加強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的密切配合,不僅可以保證手術順利完成,還可以縮短手術治療,對減少手術并發癥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有關研究顯示,在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中,通過護理干預措施的全面落實,可以顯著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兒家屬對手術效果的滿意度[8]。由此可以看出,護理干預是確保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術成功的關鍵因素,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本研究結果中,20例腸套疊患兒均順利完成腸套疊復位手術,術后無手術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所有患兒術后2 d內均開始進食,均于術后4~6 d內出院,患兒家屬對手術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為100%。綜上所述,提示腹腔鏡下腸套疊復位手術在腸套疊患兒臨床治療中值得推廣和應用。
[1] 戴先鵬,熊國祚,鄧禮明,等.212例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整復術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13,19(24):29-30.
[2] 鄭小環,吳小偉,莫鑒鋒,等.超聲診斷小兒急性腸套疊157例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3):35.
[3] 馬方清.56例腸套疊復位失敗的診治體會[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05,4(1):71.
[4] 周致紅,王云慧,蘇海龍,等.微型腹腔鏡與傳統開腹小兒腸套疊復位術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6):447-449.
[5] 劉海峰,熊曉峰,樂盛麟,等.兒童腸套疊復位后回盲部內鏡特征分析及其與腸套疊發生的關系探討[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 28(2):83-86.
[6] 孫清政,宋紅霞,張浩然,等.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的多因素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4,38(3):248-249.
[7] 關軍民,羅妙玲,巴土馬熱,等.654-2應用于小兒腸套疊復位的臨床應用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25):110,112.
[8] 劉強,張虹.回盲部固定術預防小兒腸套疊術后復發的臨床研究[J].醫藥前沿,2014(13):39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73
遼寧 110032 沈陽市兒童醫院手術室 (張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