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耐(河南中醫藥大學體育部河南鄭州450046)
從中醫陰陽談談太極拳套路教學中虛實形體變化
□王耐(河南中醫藥大學體育部河南鄭州450046)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數有太極拳課,大多都是學完套路而告終,對套路的虛實形體表現了解不夠,展現不出太極拳陰陽虛實、剛柔相濟的特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也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結合中醫陰陽來闡述太極拳套路中的形體變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醫陰陽 太極拳 套路教學
目前各高等院校多數有太極拳課,大多都是學完套路而告終,對套路的虛實形體表現了解不夠,展現不出太極拳陰陽虛實、剛柔相濟的特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也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結合中醫陰陽來闡述太極拳套路中的形體變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1、文獻資料法
2.2、歸納分析法
2.3、訪談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采用面談、電話等形式先后訪談了中醫基礎理論和保統保健體育教學的專家。
3.1、虛實的形體是陰陽對立互根和相互消長
陰陽對立,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制約、控制和相互排斥、對抗的特性。陰陽互根,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太極拳在練習時,對虛實的轉換應當清楚,在形體上有表現。在套路動作中有虛實之分,虛實轉換,以及虛實轉換的程度。雙手要有虛實,雙腿,雙足要有虛實,左手與左足、右手與右足、左胯與左肩、右胯與右肩、上身與下身、前面與后面等都要有虛實。太極拳動作的虛實轉換,轉換點在動作中落點。都是虛虛實實神會中,練拳不諳虛實道理,枉費工夫終無成。虛守實發術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虛實在,虛虛實實功不空古人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則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從此意義上講,虛實在動作、內氣,推手時處處在在。初學者要明確,全身重心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重心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靈活轉換的關鍵在于意氣的轉換,利用內氣中正的情況下來完成。由于虛實的變換,使重心在變換中左右、前后、圓弧式的移動。將身體自重量隨著拳架招式中級梯級地將重量分開,雙腿雙臂似弓橋式地將重量分散在地承重,不會將全部重量壓在某一個關節部位、某一只腿的局部上。這樣,練拳時應耐力增強,久練而不疲。同時,對全身骨骼肌肉,關節部位的受力都是由輕到重,由重到輕緩慢的變換,是保持健身重要的方法。已像心臟跳動一樣,跳時快而短,跳與跳之間慢而長,心臟在一收一松時得到了充足休息,不易產生疲勞。虛實分清后,也是同樣道理,打拳時一部分機體和臟腑在工作,而另一部分機體和腑臟即可“休息”,使它們不易疲勞而又練拳,這就是虛實分明的特點。虛實之分的實際操作要領,首先是雙足的虛實,其次是雙手的虛實,最后是一手一足上下的虛實。在走架子時,雙手劃弧走圓,隨著胯部的一虛一實。就在不斷的變化中,從而使雙足也隨著手的虛實而調整虛實。也有些架子,隨著下部雙足的前進、后退、轉步,而胯也相隨,虛實的變化由足轉換到手上的虛實變換。而雙足在邁步時,一只腳虛,一只腳實,當虛的這只腳落地時,雙腳的虛實才轉換,而手必須隨腳的虛實而做出相應的變換,這就是上隨下和下隨上的上下相隨變換。虛實區分,聽起來簡單易做,認為人的重心移動就可以解決了,其實并不是這么簡單,要分析運動時人體產生的四對矛盾,即輕與重的矛盾,浮與沉的矛盾,輕與浮的矛盾,沉與重的矛盾。四者之間又矛盾又統一,互相制約,掌握其相互之間的合理關系,是解決虛實的重要方法。要“沉”,不要重,“沉”的意思是松而穩,透而厚即為沉,在沉下中有虛起之意。沉而不滯,是太極拳的功夫勁?!爸亍钡囊馑际翘搶嵅环?,變化不靈,勁路不暢,根基不穩,內虛外滯,是拳中??;要“輕”,不要“浮”,“輕”的意思是:動作輕靈,且有著落,覺得空無一物,卻又實實在在,全身高度放松,不用僵力,不存緊張,肌肉與氣血高度協調,一致運作,關節保持松暢,隨屈就伸。“浮”的意思是勁力單薄,下肢飄搖,內氣憋胸,久之易損體傷,原因是練拳時心不靜,動作不到位,肩、胯等關節沒有放松。因此,“輕”和“沉”是虛實是分明的要點。
3.2、陰陽相互轉化,體現虛實動作的節節貫穿
陰陽轉化,指在一定條件下陰陽雙方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可以轉化為陰,陰可以轉化為陽。陰陽相互轉化,一般都產生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物極”階段,即所謂“物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那么陰陽轉化則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練拳時應明確,腰脊為第一主宰,決定動作的運行。而周身四肢要節節貫穿,不要有絲毫的間斷,以纏絲勁為本體牽線,在身體中由肢至胯,由手至肩,由頭至腰等各個部位、各個關節都要串牽起來,形成周身一體。放松拉長筋骨,尤其是放松拉長骨縫和韌肌,做到伸展、收縮、上升、下降、平旋、玄旋、曲旋,在四肢中可選用胯、膝、踝、肩、肘、腕為圓心,用纏絲螺旋式的運勁方法,使勁到四梢,達到節節貫穿的目的。而在形體上,隨著節節貫穿的運動,表現得形體緊湊,四肢運行合理,勁發脊背而出于手的功技。節節貫穿的主要目標是人體中的各個關節部位中骨縫能松開拉長。主要的關節有頸、脊、腰、肩、肘、腕、胯、膝、踝;主要的方法是用纏絲勁,將各個關節放松拉長,勁到四梢,指尖領勁。這樣才能將各部位的關節依次串連起來,以腰脊為中軸,其他關節為曲,將全身的關節活動有機串連,隨著旋扭勁大小,則會產生運動中的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統一性,形成旋之則分,靜之則合的現象。練拳時腰脊伸展,實際上就是以腰脊為主宰,以腰脊運動為核心,來串動四肢關節的活動。每一動作都在腰脊運動中伸展,不管是舉手投足還是上下運動,都存在腰脊的微動,因此應十分注意各種狀態下的腰脊伸展。使腰脊處在人體的中心位置。用丹田氣,沿督脈運動范圍緩緩上升,雙臂彎曲同時從身體兩側慢慢舉起,使腰脊的各個關節向上拉伸;當雙手舉到頭頂上方時,應用勁向上伸;而雙腿則向下用勁伸;形成手和腳的勁貫四梢。其余的頸部關節、肩、肘腕關節、胯膝踝關節都在伸展中得以拉長,拉松骨縫和筋肌。然后,丹田吸氣,內氣下降,手臂也隨著復位,各個關節及骨縫都恢復原狀。這樣,經反復多次的拉伸、恢復,腰脊將得到伸展的鍛煉。以腰脊為主宰的運動,決不是直來直去的簡單活動,而是通過身軀、雙臂、雙腿的螺旋纏絲運動,將肩、肘、腕、胯、膝、踝關節松開,只有將這些部位的關節松開,才能產生關節間的縫隙,才能松弛關節四周的韌筋和肌肉,這是節節貫穿的前提。在練拳時,必須隨著動作的變化,各個關節做相應的活動。如果單一的分節運動就失去了整體纏絲的功能,因而要把它貫穿起來,形成鞭勁和全身勁,要用哪個關節就用哪個關節,將整體的勁體現出來。雙腿的節節貫穿,基本原理同雙臂。而雙腿由于落地,節節松開和節節作用就形式上表現不同???、膝、踝三關節的松開,應在虛實變化時比較明確。在虛的這一腿,胯、膝、踝就容易松開;而實的這一腿,由于荷重關節難松些,其實只要在實腿部位加強肌肉的作用和纏絲作用,其關節相對也是松開的。由于虛實變化的經常性,雙腿的各個關節也是松開的。腳、小腿、大腿三節在虛實變化和纏旋中,前進后退、提腳搗碓都能節節松開。雙臂、雙腿在套路中的節節貫穿,表現在形體上應該是明確的。隨著架子中動作的一招一式都應順暢,實現節節貫穿這一形體變化。
3.3、陰陽相互消長,體現虛實動作的變換快與慢
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練拳開始至結束的全過程,須慢慢進行,能慢盡量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十分靈活,只有靈活到火候,才能克敵制勝。慢工出細活,能靈悟內氣的活動,能增強人體的體能,能內外協調,逐步周身一致。練太極拳的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層。學時宜慢,慢不宜癡呆;第二層:習而后快,快而不亂;第三層:快后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古人說:“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皠蛹眲t急應,動緩則緩隨”。動作放慢了,才有時間對動作進行修整,才有時間去悟丹田之氣與周身相隨的拳法,才有時間檢查不順、不靈、不實之病狀,一般每套拳以在20分鐘左右為宜。太極拳有慢有快,能慢能快,可慢可快。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上陣交鋒,講究制敵在先。在練拳時,每趟架子也不一定都是一個速度,可以是起始慢,后來快,也可以這一招式快,下一招式慢,運動變化時慢,蓄力發勁時快,這快與慢,是勻稱相間而不亂,只有雙腿的虛實動作可以快了,才能加快速度。
3.4、陰陽相互升降,是形體中意氣引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中深寓陰陽升降之義。練太極拳主張意氣引導,因它是用意練意、行氣練氣的拳,一招一式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后形動,才能做到意到氣到,動作才能沉著,形體才能舒暢。古人說:“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神舒體靜,刻刻存心?!碧珮O拳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以意氣定形體的運動。從意氣來分析,外部形體和外氣的活動是意氣顯于外的表現,代表著內在的意氣。這種神氣外顯的特征,主要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于外部運動之中,并促進在動作中表現專一、堅強和活潑無滯。練拳時必須注意力集中,思想不分散,意氣才能穩定,才能產生意氣動蕩,并使外部的神氣鼓蕩和內部的意氣動蕩得到協調,從而提高內在意氣運動,反過來又促進外部形體動作。因此,久練拳的人,只要是意念到某一部位,就可產生氣的活動?!耙狻本褪且环N思想,亦即我心的意思。“氣”受意行事(氣指內氣,先天之氣,經絡中的氣血)。內氣的產生,也是在意的引導下,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合,逐漸豐富和產生內氣。太極拳的意氣運動,在快慢相間、開合相寓、剛柔相濟等拳理嚴密要求下,要求將外表的形態與拳架相配合。做到練架子動作規范,落點準確,變化有序,各個部位相適應,協調一致。太極拳的意氣運動是在練拳中產生的。一是太極拳的招式,都應當以心意導之而動,不可妄動。在練架子時,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進或退,或急或緩,意不動身不動。一招式接一招式,毫無斷續之跡,不管足之進退,手之伸屈,均需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以意與氣貫穿。在開合中,足、身、手的開合,上下、內外、縱橫的開合,都是意氣引導其運行。因此,意氣一動,周身內外皆隨其意所導而動;意欲停,應即收勢斂氣而止,最終達到完整的目的。
[1]童瑤.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2]楊麗.太極拳辭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漆浩.太極拳養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G852.1
A
1006-8902(2016)-07-ZQ
河南中醫藥大學教研課題,2014-JP22。
王耐(1972-),女,河南平頂山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醫理論與民族傳統體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