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網球后備人才“體教結合”培養模式的若干理論問題探討
□王欣(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網球運動在我國發展的比較快,網球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世界網球強國相比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我國網球后備人才長期的體工隊培養模式,為我國網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培養模式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制約著網球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其中,筆者認為青少年網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問題是其中最值得研究和關注的,而“體教結合”模式培養青少年網球后備人才是解決我國網球運動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網球 培養 后備人才 體教結合
學者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和角度對“體教結合”的定義各不相同,對“體教結合”模式也進行了分類和概括。“體教結合”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不同形式各有利弊,讓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聯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是“體教結合”模式順利發展的必然方向。
筆者發現眾多學者對“體教結合”的概念定義不一,都闡述了各自的觀點。其中筆者借鑒了兩位學者的意見,分別是:楊展加在文中提出了“競教結合”的概念,他認為“競教結合”是一種為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體育”人才為目標的新體制,基本要求是要發揮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共同優勢,同時遵循競技運動規律和教育規律。黃香伯在文中認為“體教結合”是體育與教育兩個系統相結合,充分發揮兩個部門的優勢,以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四有”人才為目標,文中還強調“體教結合”模式是搞好業余訓練、加速人才培養的模式,應該成為我國后備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本文在重點借鑒了兩位學者觀點的同時綜合了各位專家對“體教結合”的解釋,從探索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運動員的目標出發,以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角度把“體教結合”定義為:“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相結合,以學校為依托,同時遵循運動訓練規律和教育規律,以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和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的一種新型的業余訓練模式”。
體育后備人才:“是指具有一定體育運動天賦,經過系統訓練后可能對體育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兒童、青少年群體”。
網球后備人才:“指擁有一定的網球運動天賦和身體素質,進行一段時間系統訓練,能夠掌握一定的網球技能和專業文化知識,未來可能在網球運動中取得一定成績和貢獻的青少年群體”。
網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網球從業人員和相關機構在網球后備人才理論與訓練實踐的指導下,為實現網球后備人才培養目標而采用一定實踐模式的教育現象”。網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模式,也是一直教育經驗和教育理論的具體實踐形式,是思想和實踐的統一,它需要同時遵循網球培訓理念和教育理念。
3.1、特征
我國現在“體教結合”后備人才培養的形式有很多種,對我國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該模式力求培養文化水平和運動能力俱佳的后備人才,著眼于后備人才的長遠發展。“體教結合”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后備人才生源不足、學習和訓練無法平衡、后備人才的成材率不高等等一系列在“舉國體制”培養模式下產生的問題。但是“體教結合”培養模式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培養體系還不夠健全,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沒有形成很好的協調,在體育系統的“體教結合”過多的看重于運動訓練,而在教育系統的“體教結合”更加注重學生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各個階段“體教結合”培養的目標不明確,沒有形成很好的銜接,從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及研究生各個階段“體教結合”后備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讓“體教結合”培養后備才的正在作用和意義沒有得到體現;“體教結合”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存在保障不足的問題,訓練方法和教育理念不科學,硬件設施不足等等都是現行“體教結合”培養后備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與此同時,“體教結合”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又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而不斷演進和發展,“體教結合”培養模式將加入我國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并發揮它特有的魅力。
3.2、意義
學校有很多方面的優勢,生源廣泛、豐富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管理經驗,運動員在學校中可以在進行運動訓練的同時接受正規的教育,與同年齡段學生所享受同等的教育環境,這本來就是他們應該享受的權利。“體教結合”培養后備人才模式更有利于在學校中發現和培養更多優秀的運動員,有利于改善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體教結合”模式培養后備人才是對優秀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的一種探索,它改變了我國以前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單一模式,將影響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對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和體育體制改革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4.1、學訓矛盾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78.8%的學生運動員認為訓練對學習存在影響,而其中有50%的人中認為影響程度一般,盡管與原有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相比“體教結合”培養模式在平衡文化和訓練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學訓矛盾仍然很突出。在高考制度的政策背景之下,我國中小學教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課業負擔繁重,超長時間的學習安排讓學生難以分配出足夠的時間發展特長,“學訓矛盾”很難避免。由于對升學的高度關注,學校以及中學網球學生運動員在處理“學訓矛盾”時通常基于是否有利于升學來考慮。
4.2、師資力量不足、水平不高
影響“體教結合”模式培養網球后備人才另一重要因素是師資力量不足、水平不高。學校師資問題主要存在于網球教練員隊伍的問題上,首先,有很多后備人才基地學校的教練員數量不足,甚至出現一個20-30人的網球運動員隊伍只有一個或兩個網球教練帶隊訓練的現象,比例嚴重失調,不符合網球教學訓練的原則和科學性;其次,學校網球教練員的水平存在問題,所調查的教練員中中高級教練員只有4個(占10.3%),沒有教練等級的教練員居然有7個所占比重17.9%。很多學校的網球教練員是通過學校教師招聘進來的普通體育教師,執教經驗不足,缺少專業運動經歷,對于學校網球訓練出現的現實問題不能很好的把握,教練員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缺乏連續性和科學性;最后,中學網球教練員科研能力普遍較差,科學化訓練水平普遍不高,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科研創新能力都存在許多不足。
5.1、增加場地數量,完善訓練設施,建立醫療監督體系
根據網球項目的訓練特點,運動員必須通過多球訓練來提高他們的技戰術水平,對網球場地數量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一塊場地中參訓的運動員數量過多,就會使運動員處于閑置狀態,無法保證運動員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直接影響到訓練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大投入資金,增建網球場地基礎設施,改善后備人才的訓練條件,加強學校網球場館建設,優化運動員的訓練條件已是我國學校網球隊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在學校組建一支集技術、體能、恢復和醫療保障與一體的科研團隊,負責訓練和康復,更加有效地為學生運動員服務。
5.2、增加教練員數量,加大考核培訓力度,提高教練員的執教水平
學校網球教練員是學生網球運動員訓練的直接實施者,也掌握和管理著訓練的全過程,他們承擔著學生網球運動員的培養責任。首先,必須增加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的教練員數量。其次,還要不斷去落實學校網球教練員的上崗制度,加強教練員的考核晉升制度,建立能夠促進教練員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執教水平的激勵機制,調動教練員對待工作的積極性。最后,網球教練員自身素質和執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網球運動員,是網球后備人才技術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礎。
5.3、合理安排學習和訓練時間,健全管理體制
學校在訓練時間和學習時間的安排上面一定要合理,也要考慮到學生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做到訓練和學習有機結合,共同發展。實施“體教結合”培養網球后備人才的進程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科學的處理好學訓矛盾。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切實加強對網球隊管理,完善對運動員訓練的監督、對教練員的聘請、考核和獎勵機制。后備人才培養學校應該自上而下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體系,科學管理,改變網球后備人才管理上的無序狀態。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及有關部門要以培養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網球運動員為目標,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網球訓練時間,健全管理體制和機制,增加網球后備人才數量,提高我國網球運動員的整體質量。
5.4、增加資金投入,吸引社會力量的經濟贊助
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和教育部門應該重視后備人才的培養,增加資金的投入比重。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要想辦的有特色,辦的有成效,辦的有質量就必須努力與市場與社會聯系起來,就必須想辦法吸納社會資金來幫助促進自身的發展,促進學校的聲譽,解決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資金短缺的問題。網球后備人才培養學校要注重利用其他資源,例如俱樂部、網球協會或知名企業,加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5.5、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擴充網球人口
學校和教育部門可以通過在學校開設網球理論課,積極開展網球運動的普及工作,增大參與網球運動的數量,擴大網球人口。體育部門和相關部門還可以利用媒體宣傳,加大對網球運動的宣傳力度,擴大網球運動在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同時,努力爭取政府對青少年網球運動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逐步建立向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人才培養模式轉化,同時發揮出網球協會應有的作用,積極推廣網球運動在全省各市州的普及發展,促進網球運動的全面普及。
5.6、完善相關制度
學校需要完善網球教練員的聘任、獎勵和考核及相關制度。教育部門和上級行政部門應該制定完善的后備人才培養培養體系來保證網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體育部門、教育部門和相關培養學校應該深度結合,對運動員的訓練、參賽提供保障。
[1]曹振康.關于教體結合與學校競技體育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1,20(4).
[2]韓會君,徐建牛,吳武彪等.廣東省實施"體教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2).
[3]楊展加.“競教結合”是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新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2).
[4]黃香伯,周建梅.體教結合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1).
G845
A
1006-8902(2016)-07-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