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紅,黃紫君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40)
新常態下法文化對培育醫學生法治精神的思考
石慶紅,黃紫君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40)
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法治中國的新航程,標志著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醫學院校作為法治建設的一部分,醫學生法治精神培育關系到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是醫學院校法治建設的核心。本文提出營造法文化氛圍,以“文”化“人”來培育醫學生的法治精神。
法文化;醫學生;法治精神
1.1 新常態下法文化的內涵
2014年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謀求持續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的主題演講,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1]。“新常態”就是由過去的狀態向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的轉變,是一個全面、持久、深刻變化的時期,是一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并行的過程。而法治新常態是經濟新常態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的法治新常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中國夢,離不開法治夢。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
我國著名學者丁金山在《天道演化哲學》中提出,法文化指由人類改造自然及社會所依據的方法、慣例、標準、規程等組成的文化的總稱。狹義的法文化指由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而執行的方法、慣例、標準、規程等共同組成的社會管理文化。
在21世紀的今天,法文化正隨著時代情勢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的改變而不斷發展。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將法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制度層面和觀念層面。制度層面的法文化屬于法律規范和制度方面的要求;觀念層面的法文化是從觀念上、精神上對人們的法律價值理念和法治思維習慣的提升與改變。這樣,我們就能更加明確:培育醫學生的法治精神應當從學習法律制度、內化法律觀念兩個層面去完成。法文化首先是一種文化,所以它可以通過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圍,以“文”化“人”,成為傳承行為習慣的重要工具。法律文化又因為具有濃厚的法律色彩,所以可以規制人們的行為,形成理性的法律意識,培養守法的行為習慣[3]。
1.2 新常態下法文化與法治精神的關系
法治與人治是對立的。“法治”一詞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泛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法治精神內在地包容了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諸多價值因素[4]。法治精神放在法文化中就是觀念,是人們長期在文明法治環境中形成的一種“動合無形,贍足萬物”的思維,且這種法治思維模式會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按法律的邏輯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新常態下法文化是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法文化情境常態,是培育法治精神的一個全面、持久、深刻變化的時期,是一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并行的過程。因此,新常態下法文化是法治精神的靈魂,法治精神是新常態下法文化耳濡目染的體現。
目前,醫學生的法治精神雖然在不斷提升,但整體來看還是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由于醫學生的思維、學習方式不盡相同,所以學習和收獲的知識、積累的經驗也有所不同。同時在學生群體中,受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形成具備地域特點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十分明顯,從而導致每個個體的思想素質存在很大差異,亦會導致法治精神培育存在障礙。
我國目前在醫藥安全方面出現了較多的社會問題(如“清開靈”事件,“雙黃連”事件,“毒膠囊”事件等),醫療糾紛事件增多,尤其是近10年醫療糾紛愈演愈烈。比如,2011年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遭患者手持菜刀追砍,多處受傷;2012年哈爾濱醫學生實習期間被殺事件;2013年北京120醫生出診遭煙頭燙傷;2014年河北易縣一名外科醫生遭患者割頸等。這些事件刺激著醫學生的敏感神經,使少部分醫學生對法治精神培育產生了蔑視和抗拒。
醫學院校專業課程學習任務較重,從而導致法律教育課程學時安排相對較少。因此,醫學生只能了解到法律知識的皮毛,沒有深入分析,能運用到實踐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很難做到全面培養法治精神。特別是有些醫學生因為法律課程不屬于專業課程,便忽視了法律知識的學習。
這些問題阻礙了醫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3.1 培育醫學生法治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大力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部署。在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里,遵從法律程序依法行醫與專業醫務工作者的醫療程序一樣,共同成為醫療行為的標準程序。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離不開生命倫理的指引與法律的規制。如果說倫理是一種沒有強制力的柔性約束,那么法律就是一種具有強制力的剛性約束,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共同發揮著保護并促進人類生命健康的作用[5]。作為醫務工作者要學會在醫療行為中既依法保護患者的利益,也要注意保護醫院及自身的合法權益。隨著現代社會社區醫院的發展,相當一部分醫學生未來執業地點在社區醫院。在面向社會、服務基層的工作中,醫學生會接觸大量的普通民眾,包括社會弱勢群體,因此,培養醫學生的法治精神,有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3.2 現代職業角色定位的變化要求培育醫學生的法治精神
當今社會,醫院日益凸顯醫療服務的特征,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的診療活動全方位地以患者為中心。患者到醫院看病,與醫院締結的是醫療服務合同,在醫療服務合同中醫務工作者與患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法律賦予了患者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平等的醫療權、知情同意權、訴訟求償權等。與此相對應,醫務人員有說明告知的義務、保護患者隱私的義務、診療的義務,等等。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在執業過程中具備法治精神自覺運用法律法規指導醫療活動,用法律約束和規范醫療行為,依法行醫。
總之,對于醫學生個人來說,培育法治精神是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醫學教育來說,醫療事業的傳承載體就是醫學生,培育醫學生法治精神是醫療發展的必要基礎;對于醫療行業來說,醫學生具備法治精神有助于穩定醫療秩序和構建良好醫患關系;對于國家來說,醫學生將會用自己儲備的知識和經驗從事醫療活動,其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國家醫療事業的發展。
4.1 高校利用法文化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為醫學生法治精神培育做鋪墊
醫學人文素質是指醫學生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和實踐,通過潛移默化的以“文”化“人”,形成尊重人權、人道主義、善良、誠實、正直、嚴謹、行為合乎秩序等良好素質,從而在未來醫者職業生涯中對患者實施充分的人文關懷[3]。以人為本是法治的基本原則,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可以說是掌握了患者的健康權甚至生命權,所以醫學生具備良好人文素質至關重要。高校應在教學中注重培養醫學生的人權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秩序意識。誠信是人文素質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醫患糾紛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患者對醫療誠信產生懷疑。現在許多行業都存在比較嚴重的失信事件,對社會產生惡劣影響,所以工作內容關系到他人生命與健康的醫者更應該牢固樹立醫療誠信意識。我們要在課堂內外教育醫學生誠信做人、誠信做事,并時常提醒醫學生,誠實對其職業生涯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4.2 利用法文化熏陶醫學生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
近幾年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醫學生選擇職業功利化傾向明顯,專業追求意識淡薄。2011年的山東大學醫學生擇業觀的調查及分析中,擇業動機調查顯示有53.11%的學生同意賺錢是選擇工作的首要目的[6]。我校也曾就學生為何選擇醫學專業,在2012級影像技術專業、助產專業、護理專業800名學生中做過訪談,80%的學生表示選擇醫學專業是因為就業前景與其他專業相比要好,進公立單位的機會多等,顯示了醫學生選擇專業的功利化傾向[7]。
由此可見,部分醫學生的擇業動機不是為了救死扶傷,而是更傾向利益化,從而為醫患矛盾埋下隱患。因此,醫學院校首先應當要求學生全面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等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有關職業倫理中“醫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職業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保護人民健康的神圣職責”。引導醫學生運用法律思維和手段處理、解決平時遇到的問題,以便未來能熟練地把法治精神與思維應用到醫療工作中。
4.3 高校應指導醫學生用法文化修身養性,推動法治文化潮流化,培育醫學生法治精神
對于醫學院校來說,由于法律氛圍相對淡薄,所以首先要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氣氛。比如,可在學校、實習基地舉辦法律文化講座,進行法律知識辯論賽和法律論文賽,在校園開設法律知識廣播專題,布置“法治文化墻”,在教室設“法治書角”,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實施“互聯網+”構建網絡法治文化,等等。學校要引導學生融入營造的法治文化氣氛中,使醫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遵法守法,在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法治精神愈顯其重要性,法治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精神是內蘊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律素質、法律信仰等諸種法律要素的復合體。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人大閉幕會上表示“要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而作為承載著祖國希望,肩負祖國未來命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未來生力軍——醫學生,其法治精神培育尤為重要。
[1]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11-10(2).
[2]蔣熙輝.關于法治新常態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2014-12-24(13). [3]石慶紅,李力強,張少華.法律文化對醫學生人文素質作用的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5,28(5):102-104.
[4]劉桂云.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機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19-22.
[5]蘇玉菊.患者權利沖突的法倫理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4,35(4):52-55.
[6]趙婧婧,高嫻.山東大學醫學生擇業觀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1(11):1189-1191.
[7]石慶紅,陳彤.對夯實醫學生誠信平臺的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4,32(3):152-155.
G415
A
1671-1246(2016)11-0011-02
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2015年規劃項目“新常態下法文化培育醫學生法治精神機制研究”(15ZC-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