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鳳,胡 勇,潘紅寧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
徐友鳳,胡 勇,潘紅寧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維度梳理高職“雙師型”教師、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以及高職“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了解已有研究成果、不足及趨勢,為衛生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課題研究做好理論鋪墊。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
2014年是職業教育發展關鍵的一年,高職教育步入一個新階段,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受到了廣泛重視。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普遍提高,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展明顯,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和骨干專業。2014年10月江蘇省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提升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到2020年,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達85%。以上政策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旨在梳理已有“雙師型”教師相關研究,了解研究現狀及趨勢,為進一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國外職業教育雖然沒有“雙師型”一詞,但也有名稱不同、內涵相似的詞匯。如日本的“雙師型”教師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一種職業資格),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也決定了師資素質結構的雙元性,丹麥的職業教育師資源自專業技術人員,美國的職業教育師資要求比中小學更高。為方便研究,本文主要梳理我國有關“雙師型”教師的研究文獻。
從研究數量來看,近年來針對“雙師型”教師的研究文獻頗多。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文獻搜索,2000—2015年以“雙師型”為主題和篇名搜索到的文獻分別有11 146篇、3 776篇;以“高職雙師型教師”為主題搜索到的文獻有204篇;以“雙師型”和“衛生高職”同時作為主題搜索到的文獻有5篇。從發表年度來看,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題的論文數量明顯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40篇到2003年超過百篇,再到2012年超過千篇。雖然“雙師型”研究頗多,但具體落腳到衛生高職院校的研究數量仍然有限。
有關“雙師型教師”的部分文獻屬于各類基金項目下的階段性成果,其中屬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研究成果的有89篇,屬于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有15篇,屬于江蘇省青藍工程基金和衛生部科學研究基金的各2篇,屬于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各1篇。此外,也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屬于各省市科研基金的研究成果。
從以上數據可知,不管是從國家、省市層面,還是從研究者個人層面,“雙師型”教師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2.1 高職“雙師型”教師研究
(1)“雙師型”內涵的探討。“雙師型”教師概念、內涵的研究是基礎性研究,有關“雙師型”的論文研究思路基本上都是從概念界定開始,也有部分研究者專門對“雙師”的概念和內涵進行研究。目前對高職“雙師型”教師的界定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教育界比較普遍的幾種解讀有“雙職稱型”“雙素質型”“雙證書論”“雙能力論”“雙融合論”。本文研究的“雙師型”教師是指目前在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擔任教育與培訓高職生任務、具備基本的教育和職業工作素質、精通特定專業工藝原理并具備專業實踐能力的專任教師。
(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主要從隊伍建設概況、存在問題和對策、培養機制和模式、中外比較等方面進行。其中關于“雙師”隊伍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所占比重較大,但相關文獻大部分是針對普遍意義上的高職院校,沒有明確具體的職教領域。如孫翠香基于天津市41所中、高職院校的調查,指出“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吉文林對江蘇省35所高職院校的2 856名教師,就其年齡、學歷、職稱結構、教學科研及“雙師型”教師培養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對象涵蓋農林、經貿、食品等20多個職教領域;李麗華對遼寧省35所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狀況進行調研,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孫建波指出“關于‘雙師型’教師研究的已有成果未能基于專業建設與發展背景,‘雙師型’教師培養與專業建設關系非常薄弱,無力指導當前職業學校改革發展實踐”“對具體專業的‘雙師型’教師發展問題關注太少”“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研究‘雙師型’教師的還不多”[1]。其主要觀點為本文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2.2 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教師專業發展”在基礎教育研究中已經比較成熟,但是針對高職教師、具體落腳于“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并不完善、未成體系。為了拓寬研究視野,本文首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有關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再對數量有限的有關“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文章進行闡述。
2.2.1 理論層面 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理解誤區、不同階段的特點等方面。不少研究者對“教師專業化”“教師專業性”“教師專業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概念進行探析。楊啟亮教授著重分析了3個問題,即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教師專業究竟指什么,國外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應該如何借鑒以及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發展應該如何理解,試圖“解讀一種超越形式或符號、超越年齡或教齡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樣態”[2]。陳鳴鳴副教授指出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先后經歷3個階段,即“關注生存階段”“關注發展階段”以及“關注幸福階段”[3],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關注的內容呈現出各自的特點。有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進行研究,如王麗從需求層次理論出發研究教師專業發展,陳強以發展性評價為研究視角,趙月從終身學習理念出發探析醫藥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胡文鵬基于知識流理論視角研究促進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葉小明博士研究指出,“在高等職業院校進行的各種教師隊伍建設活動中,均強調通過學校管理或改變隊伍結構等途徑來影響教師的發展,而缺乏從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角度為教師發展提供條件和鼓勵,因而造成教師隊伍建設似乎成為學校領導和行政的責任,而個體教師成為被動適應者”[4]。同樣,陳本敬在探析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指出,“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出發來考慮教師隊伍建設,側重于教師的使用和學歷、職稱、雙師型教師比例等是否達標,而忽視教師對專業化發展的不同需求以及個性化的專業發展”[5]。本課題研究吸納這些觀點,將教師本身作為主體,從衛生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發展需求與現實處境出發,探索促進“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2.2.2 實踐層面 研究主要是通過個案調查,分析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唐紅梅采用自編問卷法對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154名專任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教師基本情況及專業發展情況。研究指出“高職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發展過程”,需要“從教師教育制度、管理制度、評價制度、評價體系、培訓體制、自我實踐等方面促進醫藥高職教師專業發展”[6],該論文劃分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維度拓寬了本課題的研究思路。
部分學者從不同角度著重探討了促進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如陳雪鳳探究了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元(高職院校、企業和大學)交叉互動模式,李德才闡述了教學科研“雙輪驅動”途徑,阮彩霞研究了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
2.3 高職“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學者對高職“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雙師”教師的階段特點以及促進“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制度等方面。
趙文平闡述了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4種模式,即“學術—理性”模式、“技術—訓練”模式、“實踐—反思”模式和“文化—生態”模式。鄭國富總結了“雙師型”教師發展的4個階段(“雙師”素養發展階段、“雙師”資格發展階段、“雙師”熟練發展階段、專家型“雙師”發展階段),并提出教師階段發展的策略。此外還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幾個問題,即“缺乏對‘雙師型’教師的質性研究”“缺乏對教師個人階段發展需求的研究”“缺乏對‘雙師型’教師動態階段發展的研究”以及“缺乏對高職院校已有‘雙師型’教師的需求和階段發展的研究與調查”[7]。文中提及的問題亦是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
促進“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問題受到較大關注。劉建湘從個人、學校和國家3個層面探析了“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管理策略。楊巧玉具體分析了“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策略。彭高宏從教師個人和學校環境兩個層面,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分析,并提出高職“雙師型”教師“導、學、做、評”專業自主發展模式。李夢卿指出“雙師型”教師職稱是職教教師專業發展的保證,我國職教的發展需要建立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規律,能有效促進職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職稱評定制度。吉文林通過對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3位不同類型專家型教師的個案剖析,探索高職院校專家型教師的成長途徑,為促進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建議。以上研究方法與行文方式對本課題下一階段的質性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通過文獻整理與分析發現,目前有關高職“雙師型”教師的研究主要從“雙師型”教師的內涵、“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以及“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等角度進行。關于“雙師型”教師研究的已有成果未能基于專業建設與發展的背景,無力指導當前學校改革發展實踐,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研究“雙師型”教師的還不多。
綜觀教師專業發展有關文獻,多數是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對整體數據進行分析,注重研究的樣本量和可靠性,而質性研究方法使用較少,或只是作為輔助。質性研究方法注重對研究對象進行詮釋性理解,強調研究過程的自然性,關注對微觀問題的整體把握;量化分析只能看到數據,卻無法看到數據背后更為復雜的情感;應通過質性研究,使“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以動態形式呈現。
當前,學界對“內涵建設”非常重視,大到一所學校、小至一個團隊甚至個人都應關注發展的質量。“雙師型”并非一名教師專業發展的結點,而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在因學校“雙師”比例高而引以為傲的同時,也要思考“雙師”自身的發展及內在價值顯現,關注數據背后的真實性。
以“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為切入點,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量化研究為輔,將“衛生高職”“雙師型”教師和“教師專業發展”三者相結合,進一步探索加強衛生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和措施,這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下一個既定任務。
[1]孫建波.“雙師型”教師研究的六個特點[J].職教論壇,2013(4):68-71.
[2]楊啟亮.教師專業發展的各個基礎性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8(12):1-4.
[3]陳鳴鳴.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階段特點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09(5):32-35.
[4]葉小明.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5]陳本敬.困境與轉向: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環境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126-128.
[6]唐紅梅.醫藥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調查和對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31(10):1457-1460.
[7]鄭國富.“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發展階段與成長策略[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4):40-42,87.
G451.2
A
1671-1246(2016)11-0013-03
2015年度江蘇省衛生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衛生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201507);校級教科研課題(Y201504)階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