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孫素云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8)
“訂單式”培養具有中醫服務能力鄉村醫生的研究
李黎明,孫素云
(廈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8)
培養合格的鄉村醫生是保障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根本。本研究在我校“訂單定向免費”鄉村醫生培養模式基礎上,結合文獻研究、政策分析、實地調查等,認識到中醫服務能力對鄉村醫生工作的重要性,以“訂單式”培養鄉村醫生中醫服務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鄉村醫生;中醫服務能力;“訂單式”培養
鄉村醫生維護著廣大農村居民的健康,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核心人力資源,由于歷史原因和新環境影響,鄉村醫生成為近年來社會廣為關注的一個群體。中醫療法作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項目之一,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以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見長,易于鄉村醫生掌握與開展。培養具有中醫服務能力的鄉村醫生具有深遠的意義,現報告如下。
加強農村中醫實用型人才培養,是促進農村醫療發展的重要手段。中醫藥衛生人才是農村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鄉鎮及以下醫療機構中醫人才匱乏,分布呈明顯的倒三角形[1],故建立符合中醫藥服務規律、以能力為導向的中醫人才培養體系十分重要[2]。
2011年《廈門經濟特區基層衛生服務條例》提出“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逐步推行一體化管理”,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我校研究并實施了“訂單定向免費”人才培養方案。“訂單”是根據鄉村醫生崗位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定向”指定向招生與就業;“免費”指學生免繳學費并享受政府政策照顧。根據農村需要和鄉村醫生的工作特點,培養具有中醫服務能力的鄉村醫生,以期在農村衛生事業中發揮中醫藥特色與優勢。
2.1 基層中醫藥服務需求大,中醫藥人才短缺
有研究[3]調查了某省60 102個村衛生室,發現其總診療人次占全省的53.93%,其中中醫門、急診人次占全省中醫門、急診人次的60.38%,中藥處方數占全省中藥總處方數的27.64%,中醫藥在農村發揮了重要作用。另有研究[4]顯示,某綜合醫院中醫科住院患者以60~80歲年齡段為主,多數病患為離退休職工和農民,其中農民患者居多,這表明農村人口對傳統醫療有一定的偏好。此外,有中醫就診經歷的慢性病患者選擇中醫就診的比例較沒有中醫就診經歷者高;同時,有中醫醫生的地區,慢性病患者選擇中醫就診比例比較高[5]。中醫藥服務需求與利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人才短缺問題卻未得到解決[6]。
2013年7、8月,我們針對廈門市農村居民和鄉村醫生開展調研。調研方式以調查問卷為主、實地訪談為輔。其中關于廈門市農村居民中醫藥認知度的調查,發出問卷300份,回收239份,回收率79.67%。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3.96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5.48%,大專占24.69%,高中占8.79%,初中或中專占22.18%,小學占14.22%,不識字或識字很少者占14.64%。46.86%的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多數人就診首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原因是距離近、質量可以信任。在12種中醫藥服務項目中,農村居民對中藥飲片、中成藥、針灸、推拿、拔罐、刮痧、運動療法和藥膳食療相對較了解,許多人想接受中藥飲片、推拿、拔罐、貼敷、刮痧及藥膳食療的中醫藥服務。
關于廈門市鄉村醫生現狀的研究,發出問卷100份,回收78份,回收率78.00%。鄉村醫生平均年齡42.14歲,大專文化程度者占42.31%,本科及以上者占21.79%。專業技術職稱方面,初級職稱者占42.30%,中級職稱者占37.18%,副高及以上職稱者占3.85%。多數受訪的鄉村醫生表示如今最想改善的是工資待遇問題,51.28%的鄉村醫生有學習中醫藥的意愿。
2.2 黨的政策推動了基層中醫藥服務的開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中西醫并重”的方針,明確指出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全面發展的思路。2012年3月國務院通過《“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再次強調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在基層積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2012年國家《關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提出,積極開展基層在職、在崗中醫藥人員中醫專業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開展臨床類別醫師和以西醫為主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鼓勵高等中醫藥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從中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力主扶持中醫藥文化事業發展,不僅給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動力,也為培養具有中醫藥能力的鄉村醫生指明了方向[7~9]。
目前廈門市多數農村居民接受中醫且需要中醫,但是對中醫藥了解并不多,對于相關的中醫藥服務項目多局限于傳統認識。而鄉村醫生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數量嚴重不足、素質較低等問題,基層中醫藥人才缺乏嚴重制約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在黨的政策支持推動下,培養鄉村醫生中醫服務能力是必需且可行的。我校在“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鄉村醫生基礎上,結合廈門市基層中醫藥服務現狀,設置了特色鮮明的中醫藥課程模塊,分為以下3個方面。
3.1 中醫文化模塊
自戰國時期開始,中醫學便逐漸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中醫稱為“仁術”,有著悠久的人文傳統,始終將生命放在第一位,對生命的尊嚴極盡敬畏珍重之心[10]。中醫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中國古代儒、釋、道等文化精華,以及大醫精誠、仁心仁術的道德修養,體現了仁、義、禮、智、信的文化底蘊。在文化模塊教學中設置了醫學倫理學、古典醫著選讀、中醫養生等課程,并以社區實踐、志愿者服務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中醫的魅力,由衷地喜愛中醫。
3.2 中醫思維模塊
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主要特點。整體觀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環境相統一,如五臟系統疾病的發病具有一定的季節規律,故依據時令發病特點預防保健,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11]。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在臨床中常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之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也是中醫以人為本、因人施治的優勢體現。因此,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等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在理論學習與臨床見習、實習中提升中醫思維能力。
3.3 中醫技能模塊
在課程設置中,根據農村居民的中醫藥服務需求,圍繞中醫“治未病”特色,結合一些優勢病種及臨床長期使用的簡便、有效又易于推廣的治療手段,針對性地開設一體化教學課程,包括推拿手法、刺法與灸法、康復治療技術、小兒推拿、針灸治療、健身氣功、中醫藥膳及中醫刮痧等。力求通過一些較簡單的中醫技能,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培養實踐能力。
目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工作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有待進一步探索總結。國家鼓勵農村中醫藥人才培養[12],基層中醫人才培養應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以強化基本實踐技能為主。我校依托人文優勢,結合廈門地區鄉村醫師現狀,開展“訂單式”鄉村醫生培養模式,遵循職業特點素質教育原則、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原則、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原則、超前性和實踐性原則,將中醫課程分為文化、思維、技能3個模塊。教學內容以就業為導向,以與中醫藥專業素質提高相關的通識課程為主,培養既有人文底蘊[13]又有業務素質、符合基層需求的技能型中醫藥人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為其今后在基層從事醫療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1]葉青.關于在農村衛生室發展中醫療法的一些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4):381-382.
[2]郭延東.高專中醫學人才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17):393-394.
[3]許靜,謝世平,喬飛,等.河南省村衛生室中醫服務調查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9):1442-1443.
[4]晏青,汴鷹.某綜合醫院中醫科2008年643例住院病人統計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9):2422-2424.
[5]曹建波,黃志強,張立軍,等.2008—2010年遼寧省鄉鎮衛生院中醫藥服務能力調查[J].遼寧中醫雜志,2013(1):186-188.
[6]2011年基層中醫藥服務監測結果喜憂參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2):183.
[7]周太,彭恩勝.論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現實境遇[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探索,2012,14(6):2260-2263.
[8]郭德欣,趙煥東,張會萍,等.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7):1771-1773.
[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J].中醫藥導報,2012,18(10):1-4.
[10]王金平.論中醫的繼承與普及[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21(6):1-4.
[11]沈明,田蔥,徐丹,等.對地域性農村居民發病與時令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4):450-452.
[1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農村中醫藥工作目標[J].江蘇中醫藥,2011,43(8):77.
[13]駱繼軍,李勇華,許代福,等.高職高專中醫人才培養小議[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2):15-17.
G420
A
1671-1246(2016)11-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