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如何提升醫學職業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水平的分析研究
李江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工作中明確提出了加強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要求,職業院校醫學生作為醫藥衛生系統基層單位的主要人才儲備,在鞏固技能培養優勢的前提下,人文素質水平的提升也越來越重要。如何全面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水平,輸送新世紀職業人才,本文就該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給出對策與建議。
醫學職業院校;人文素質;人文教育
職業院校醫學生是未來奮戰于救死扶傷一線的人員,尤其是在醫療衛生體制逐步改革的今天,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與業務水平已成為醫療單位錄用與考核工作人員的重要標準。當前,職業院校偏向于以培養技術型實用人才為目標任務,然而,如今醫療衛生體系中醫患關系緊張等社會矛盾的凸顯,告訴我們全面加強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本文通過對衛生職業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對如何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水平給出對策建議。
1.1 國內外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學時比例情況
國外醫學院校的課程基本是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生物醫學3部分組成,西方發達國家尤其強調醫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其中美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為20.0%,德國為26.0%,英國和日本約為10.0%~15.0%。我國部分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占總學時的最高比例為9.3%,最低為4.6%,大多數在7.0%~8.0%之間,平均占比為7.5%。由于醫學教育專業知識量大、學習負荷重,進一步加劇了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學時矛盾,故制約了醫學人文課程的合理設置。
1.2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醫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我院有46.5%的醫學生以經濟效益、職業及收入的穩定和社會地位都較讓人滿意為由,選擇就讀醫學專業;有68.3%的醫學生不了解人文教育;有51.7%的醫學生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但不愿意犧牲個人利益;有55.9%的學生認為之所以要學習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是因為受學校紀律約束及應付考試,沒有主動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知識的愿望;有14.5%的學生無明確的政治信仰;有5.5%的學生將大學期間的入黨機會看作是可實現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動,具有較強的功利性。
(1)知識層面。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較普通高校學生而言要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被動學習情況普遍存在,導致其畢業后醫學理論知識薄弱、醫學人文社會常識缺乏。目前,醫學職業教育領域過分注重醫學生專業知識和醫學技能培養,忽視價值觀、倫理觀等人文素質培養,造成了人文知識積累的滯后。當前大部分醫學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設置較多,人文課程課時數遠遠少于平均課時數,從而使人們漸漸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加劇了對人文教育的漠視。
(2)能力層面。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投入的教科研經費在使用上更多偏向于醫學生技能訓練,人文教育經費比例較小。過分關注學生技術培養勢必會縮減人文教育培養時間,出現教育偏差。由于醫學行業的特殊性,我們不僅要求醫務工作者技術精湛,還要求其具備能夠引導和化解醫患矛盾的能力,目前醫患關系的緊張就是人文素質培養出現問題的體現。
(3)道德修養層面。絕大部分學生有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但在實際行動中還是以利己主義、實用主義為宗旨,極少數畢業生缺乏基本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做事馬虎、待人冷漠,忽視病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不愿與病人溝通,缺乏對病人的尊重與責任感,道德缺失較嚴重。在當前呼吁正能量、歌頌善舉的時代,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待人的良善、寬廣的胸懷等都是我們需要重視和積累的。
3.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提高全體師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頂層指導是關鍵。學院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要形成共識、齊抓共管,組建高素質人才培養改革領導小組,探索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將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工作相結合,強化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理念,從規劃制定與實施、制度建設、隊伍建設、環境建設等多個層面做好人文素質教育的頂層設計,在資金、氛圍、人員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支持,同時加以規范化,使之逐步趨于完善。
3.2 全面提升醫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3.2.1 明確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標任務 即必須堅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必須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深入并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努力將我們的醫學生培養成為愛祖國、愛黨、愛人民,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醫療工作者。
3.2.2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陣地建設(1)充分發揮學院黨委、共青團、學生會、社團等層級組織的平臺引領作用。要以活動為載體、以宣傳為導向,根據醫學生思想特點充分發揮活動育人功能。結合技能實習、社會實踐和青年志愿者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人文教育,樹立為祖國、為黨、為人民貢獻青春的崇高理想。(2)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渠道作用。全方位引進先進性、適應性教材,在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的引導下,從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入手,將人文知識良好地貫穿于專業知識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強化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他們成為技術過硬、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
3.2.3 利用并整合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社會性是我們能夠正常生存于社會中的基本屬性,要讓醫學生接觸更多的社會元素,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1)要依托家庭。學生良好人文素質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要充分發揮家庭積極作用,推動雙方合作,在傳統家長會的基礎上,可以向網絡信息化方向拓展,通過家校學生信息互通、網上溝通平臺、實時資訊等方式,讓家長充分了解學生,密切配合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2)要依托社會各類教育基地資源。如國防教育基地、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可采用訓練、講座、參觀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世界、開拓視野、增長學識、提升素質。
3.3 不斷完善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人文素質教育執行落實的保障和依據,完備的制度框架對于職業院校落實素質教育改革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醫學生守則》《醫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基本行為要求為基礎,以抓衛生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安全習慣等為方向,通過細化管理、分解項目、科學研究、建立標準、建章立制、形成考核、樹立典型等手段,最終形成一套較為全面的管理體系,為學生在科學的學習管理中養成良好人文素質打下基礎。
3.4 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3.4.1 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體現著校園文化的方向和實質,包括被全體師生認同的辦學宗旨、辦學方向、文化觀念等意識形態,體現著一個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體表現在校風、教風、學風、院訓、班訓、育人氛圍、人文環境等方面。北京大學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以及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都可以認為是精神文化成熟氛圍的體現,職業院校同樣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這樣的核心精神。
3.4.2 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直接表現在師生所處的環境中,如校園布局、建筑裝飾、教學設施、圖書館藏等。物質文化建設及管理直接反映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從創建和諧的工作、學習環境和建設特色校園環境入手,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氛圍,營造內涵豐富、生動而有意義的校園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塑造學生思想品性、人文素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課堂教學的良好補充。
3.4.3 執行能力建設 加強執行能力建設是提升人文素質的第一要素,要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作用,首先就要進行良好的執行能力積累與培養:(1)根據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引進具有人文社會科學或相關專業背景的高層次人才,提升師資隊伍整體實力,增強人文教育科研能力。(2)加強對現有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培訓力度與科研支持力度,提升人文素質認知水平,通過引導行為、創新教法、增強人文滲透等方式,達到在造就高品行醫學教育家的同時,還推動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最終目的。
總之,當前醫學職業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提升空間很大,職業教育作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必然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如何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問題上,“木桶原理”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即保持優勢、提升不足、均衡發展、全面超越。
G40-012
A
1671-1246(2016)11-0022-03
注:本文系全國第五屆“人衛社杯”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