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倞倞(瓊臺師范學院海南海口571100)
分析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實現途徑
□張倞倞(瓊臺師范學院海南海口571100)
隨著人們對于教學型本科院校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體育教學性能定位的不斷分析,結合滲透多元化教學回歸的方式,全面揭示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師與學生必須要具備的素養,同時對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進行科學定位。通過有效運用多重對比的形式對其定位進行滿意程度的調查,最終全面陳述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實現途徑。
教學型本科院校 體育教育 功能定位 途徑
當前階段,教育部門將其大學教育科學分成為研究教學型、教育型、教學研究型、研究性等四種類型。我國于1995年開始,陸續進開展了“985工程”及“211工程”等教學工程項目。由國家出資進行重點扶持教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兼備研究性和教學能力的教學院校。現階段的教學型本科院校,普遍都是由一些專科類教育院校破格提升而來的,他們完全區別于過去傳統的“研究型”或者是技術型的教育院校,進而不斷突出教學含義,面向經濟市場進行提供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才。此種教學定位也比較適宜此種教育院校自身的發展,
更加貼合當前我國經濟結構發展的要求。為此,筆者在文中對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實現途徑進行分析。
1.1、數理統計法
通過合理應用SPSS17.0這一統計性質的軟件,結合多元化回歸、多元化比較、卡方檢驗等諸具有可行性的統計手法,對其已經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科學分析,以此來深入挖掘變量之間的存在的內在關聯,進而為本次的科學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數據參考。
1.2、文獻資料法
筆者在細致查閱中國期刊網、維普期刊網等材料后,以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畢業人才的培養方向、體育教學功能、體育教學模式等為主題,查閱了上千篇與之相關的論文內容,進而在充分了解認知高校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分析。
1.3、問卷調查法
其一,筆者借助相關的學術資料得知,當前階段的教學型本科院校中的體育教師與班級中學生所需的綜合素質;其二,精心設計自我意識的感知性質的數據指標,例如目的、滿意程度等,結合五點度量的方法,對教學型本科教學院校體育教育的具體功能進行深度評判。筆者在沈陽市進行發放問卷,共計發放領導層級的問卷30份,學生類型的問卷300份,在回收過程中,收到領導層級有效問卷28份及學生有效問卷291份。任課教師問卷的發放是分成兩個批次進行發放的:第一次共計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到有效問卷98份。通常是針對學生自身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這一話題進行展開的;最后一次發放問卷則發放120份,共計回收到有效問卷114份,此種主要是針對體育教學功能的滿意程度進行劃分。
筆者此次的研究模型如圖一所示
第一步:我們需要嚴格遵照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內部體育認可教師,對班級中學生需要具備的素質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評價,并深入分析體育教育功能定位活動中需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哪一些素質。
第二步:相關工作人員在全部確定教學型本科院校自身體育教學功能的科學定位后,需要以院校內部體育教育相關領導、體育任課教師、學生為主要的采訪對象,對體育教育功能的認可程度進行深入驗證。
第三步:依據相關教育部門領導成績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及素質的綜合評價、體育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科學評價等,來進一步確定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工作中核心發展目標以及具體的實現渠道與方法。
3.1、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人才的具體培養規格
著名的教育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出版了一篇《人類動機的理論》的文章。文章中提及到需要分層次論的這一議題。筆者在此次研究活動中,建立于馬斯洛提出的論點基礎上,將不同層級中的教學需求,以及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進行深入分析。作為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充分理清當前階段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中不同層次教學的根本發展目標,再以此來數據基礎進行科學制定教育方法。教學型本科院校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需要積極開展以生為本的教學活動。在實際培養人才過程中,側重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創新意識、以產學研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教學型本科院校與研究型教育院校或者是各種類型的職業技術學院相比,研究型教育院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具備十分豐厚的理論知識基礎,比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及創新開發能力。教學型本科院校在進行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而更加側重培養學生的實用性,核心目的在于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及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中,只有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保證人才的出入平衡。
從教學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素質結構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其人才培養規格可以科學解析為:當前階段,我國現有的教學型本科院校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具備比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例如,語言表述能力、外在表現力、合作精神、配合意識、交際能力及行為舉止是否文明的相關問題。在實際體育教學功能定位過程中,其學生的行為素質與道德觀念等方面需要具備諸多的素質內容,如思想道德素質、操作能力素質、精神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并具備比較清晰的創新思維、團隊精神、敬業愛崗精神。文中提出的一系列素質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設計活動得以實現的,是其他教學課程無法進行教學的內容,進而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及時提高自身對其的重視意識,并使其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學目標。
3.2、對于體育教育功能的全新認知
對于體育教學活動的教學功能定位,已經成為了落實我國現有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發展目標的主要途徑及教學依據。體育教學功能定位結果的是否準確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認可程度及滿意程度。自20世紀80年代起,教學工作者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起體育教育功能。筆者從現有記載的文獻資料中查閱后得知,有很大一步的教學工作者認定體育教育的教學功能包括:強健體魄、育人、開發智力、素質教育功能等。但是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需要站在全局性的角度進行分析,認定學生社會化人格的養成與體育教學功能的可完成性。學生的性格、素質、能力等特征,學生個體正確價值觀、良好行為品德、權利與義務這三方面的社會化特性,全部都與體育教育功能具有關聯,并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有效整合。
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科學定位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過程中,不僅需要顧及到現階段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自身的辦學能力、未來人才培養的規格,同時還需要側重強調不可以將體育教育功能進行二次異化或者是將其完全融入至教學課程中,進而失去本我。相關教師需要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中,需要科學選擇滲透式的多元回歸模式,結合自身對于學生的綜合評價,來全面定位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及學生需要具備的主要素質。
總而言之,當前階段的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需要進行如下的定位:其一,以班級中學生的健康情況作為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要求,結合精心設計的體育教學課程。整合教學體系,來進一步構建學生需要并認可的素質框架及行為舉止要求,側重進行培養學生刻苦專研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同時還需要側重進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技能。如此科學有效的定位,不僅可以全面滿足體育教學課程自身的教學價值,同時進一步的加強了教育院校自身作為主要教學場所的教學系統的教學職能。
5.1、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
當前階段,學習型組織作為眼下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最為稀缺的一種關鍵教學資源。通過合理有效的構建“學習型”組織,進而科學有效的突破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過去體育教育中守舊的教學模式。采用科學有效的榜樣機制,全面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導向。首先需要從班級中體育學習比較積極的學生作為切入點,進而使班級中更多的人進入到此活動中。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進行到良性循環,進而全面構建一個科學向上的團隊,并將其體育教學實踐經驗全部應用至實際活動中并傳承下去。
5.2、積極塑造“雙師型”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體育教師隊伍
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需要在實際定位體育教學功能過程中,需要通過借助科學引進人才以及人才的內部有效培育等方式,全面構建出一支框架十分科學合理、教研人員固定、具備教學能力及精神文明的“雙師型”體育教育師資隊伍。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還需要及時為其教師進行匹配相關的優質教學內容,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5.3、全面強化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內部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進而全面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內部體育教師的教學培訓工作,作為提升教育院校內部整個體育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及綜合素養最為關鍵及行之有效的一種途徑。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可以聘請相關教學專家、精英級講師,以封閉式性質的模式進行開展教學活動。側重進行選取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具備的培訓內容,使參與到培訓活動中的教師可以在其培訓活動中全部都有所收獲,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作用。
5.4、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需要積極提倡團隊學習的體育教學課程觀念
當前階段,教學型本科教育院校在進行實際體育教學功能定位過程中,需要側重進行倡導團隊合作學習精神的培育。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在班級中進行科學劃分學習小組的形式,以學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學習小組、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的競爭學習,進一步全面培養班級中學生的團隊精神,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構架自我的學習團隊。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制定團隊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嚴格遵循工作規范,進而全面加強學生的學習自律能力,繼而全面提升班級中學生群體適應社會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筆者在文中緊緊圍繞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實現途徑這一主題,從幾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以期可以為我國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教學參考。
[1]秦曼,劉向.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實現途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05.
[2]郭金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5.
[3]楊向陽.應用型文科專業培養模式的思考[J].文化建設,2016 (12).
[4]夏建國.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5).
[5]何成輝.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5(3).
G807
A
1006-8902(2016)-07-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