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霖(廣東省湛江衛生學校廣東湛江524037)
淺談信息化應用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張其霖(廣東省湛江衛生學校廣東湛江524037)
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在此大環境下,教育的信息化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引進國際優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教育信息化已成為21世紀教育發展的鮮明時代特征。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等方面,對如何提高信息化體育教學效率提出合理建議。
信息技術 體育教學
目前,信息化體育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為有效地克服傳統教學的某些弊端及教學結構、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更新開辟了一條新路,對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認真探討信息化體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中職體育教學分室內理論課和室外技術課,由于現階段技術條件的限制,教學中的信息化多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需要室內固定的環境,所以目前中職體育信息化主要體現在室內理論課上,圖像、聲音、視頻的運用給枯燥的理論學習帶來活力,為沉悶的室內課帶來樂趣。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只有學生對體育課程有了興趣,才能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并探索相關知識,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現在的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很多,如關于精彩體育賽事、體育明星所知并不比教師少,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成為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傳統的教學借助語言、文字和肢體動作,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這時輔以多媒體手段如精彩的視頻、有趣的動畫、優美的音樂,多種感官共同作用,不僅利于表達,而且可以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奇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進行足球教學前,教師先播放一段足球射門的精彩片斷,分享一些球星們的勵志故事,學生的興趣被一下子激活。在學生情緒高昂時,再進行實踐教學,學習效果更好。
提供合理的直觀感受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建立正確的視覺表象,這樣才能提高運動技能,但有些運動技術不僅結構復雜,需要瞬間完成,而且還是非常態動作(如標槍的最后用力順序;急行跳遠的起跳、騰空和落地;俯臥式跳高的轉髖等動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沒有過的,這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一方面學生很難看清楚教師在瞬間完成的示范,需要對這類動作反復講解示范;另一方面有些體育教師由于年齡增長等原因,完成動作的能力有限,甚至難以完成某些示范動作,這些都影響了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視頻,利用多媒體教學中的圖片、聲音及動畫等,給予學生真實、形象、生動、直觀的感受,幫助學生看清楚每一瞬間動作的技術細節,利用其放大、變快為慢、變動為靜、語言強化等特點突出動作特征,完善教師自身的不足之處,使教學過程中抽象的問題變具體,枯燥的問題變有趣,復雜的問題變簡單,輕松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使學生有更多的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據調查,現在中職生每周上網時間不少于4個小時,對簡單的體育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給學生營造開放的探索空間,開展自主探究式的體育課堂教學不失一種好的探索方法。如涉及體育競賽和生理、心理、衛生知識等常識性理論,如果教師選擇系統講授,可能因為很多學生都會了而浪費時間;如果將要講授的內容提前以專題討論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互聯網學習,然后將學習的成果提交到網絡上,上課時根據學生上傳的作業情況進行交流,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略去學生會的內容,就會節省上課時間。這樣將尋求知識的過程變成掌握知識的過程,既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評價分析信息的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知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大約只能達到15%,從視覺獲得知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大約只能達到25%,但這兩種方式如果同時使用,獲得知識就能夠達到6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從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開始。而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能夠把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加以合成,促進學生興趣的生成,激發學習和探究的欲望,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籃球體前變向運球”的時候,可以首先在電教室播放“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的有關視頻,幫助學生建立動作的整體概念,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然后利用信息技術動靜結合的特點,再由教師對動作進行逐一講解,幫助學生了解行進間體前變向運球的目的、意義及動作連接。最后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操場上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模仿練習,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高運球的技術動作,達到正確掌握運球的要領及節奏。這種教學形式避免了以前那種教師口頭講解和學生枯燥訓練的教學方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節約教學時間,增加學生自主與合作練習的密度,最終實現學習效率提高的目標,達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同時,在隊伍的調動過程中,運用Flash技術動畫,使學生清楚了解了隊伍的變化。
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教學“單手運球上籃”一課時,可把教學中的運球、抖腕、上籃等動作編制成課件,通過創設圖文結合、聲像并茂的情境,把球在空中的運行路線、轉動方向和進籃角度等重點和難點問題,根據需要或快放,或慢放,或進行定格。
這樣不但使學生對運球、投籃的抖腕動作、投籃的角度等細節理解得更加透徹,掌握得更加準確,而且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利用信息技術強化課后練習和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課后練習也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按照心理學和教育教學理論,大多數學生都無法在教師的一次講解中完全掌握新知,需要通過課后練習進行鞏固、補充和完善。如果忽視這個環節,學生的知識體系就不會系統,進而形成斷層,給以后的學習形成障礙。對于體育教學來說,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制作微課程視頻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途徑和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制作各種形式的微課,如PPT式微課程、錄屏式微課程及講課式微課程等,以幫助學生隨時學習、自主學習和反復學習。這樣,影音并茂的視頻,可以讓學生聽得更明白,看得更清楚,學得更透徹。不僅強化了課后練習,而且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滿足了不少接受能力不強的學生的需求,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體育學習的信心學習的動力源于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補充教材外的一些相關體育新聞,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針對性,增強學生體育學習的信心。
一是可以把我國的一些優秀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上努力拼搏、為國爭光的視頻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播放,以及時滲透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積極主動地學習體育知識,增強體質,爭取以后也成為世界冠軍,為國爭光。
二是從網上收集一些著名運動員的資料、圖片等,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向學生介紹這些體育明星成長過程中的艱辛歷程,幫助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精神,克服懶惰和享受思想,刻苦鍛煉身體,努力學習,長大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利用信息技術交流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交互性,可有效地促進教師或師生之間的交流。
一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做到資源共享。在網上,教師之間可以通過留言板、論壇等形式進行教學研究、體育課件、教學經驗等多方面的探討,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在留言板、論壇中向教師提問題或發表意見。實踐證明,這種交流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又能反映出學生對體育課的要求,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主要問題:根據筆者的調查和分析,目前體育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教師的信息化意識不強。不少體育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是其他學科的教學手段,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主要還是靠室外課,因而在上課的時候都不太愿意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
一是把體育教學當作一門副課來對待,不能從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出發,上課時仍以教師講授、示范,學生接受、模仿等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
二是對信息化體育教學的內涵認識模糊。不少教師簡單地認為信息化體育課,就是在多媒體教室中實施教學,把板書換成演示文稿,活躍課堂氣氛。這種做法實際上把體育課上成了信息技術課,為了使用而使用,把信息化等同于技術與教學內容的簡單相加,沒有體現信息技術與體育課教學整合的本質。
三是信息技術水平不高。有的教師信息化基本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對信息技術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認識不到位,對一些常用的信息技術設施和應用軟件研究不夠,使用能力和技巧不高。
解決的方法教師是使用信息化技術的主體,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關鍵,因此,必須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質。
一是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觀。新課改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播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合作者,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與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水平,幫助指導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課件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由學生自己掌握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二是強化信息技術培訓。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可以從抓好兩方面的工作入手。首先,明確目標和任務。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技術理論水平,使教師掌握正確使用常規信息技術設備及常用教學軟件的方法,提高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其次,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
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采取集中授課與自學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法。
[1]邢曉虎,林靜.高校體育信息化發展趨勢的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S1).
[2]申麗君,楊蘭娟等.云計算與網格計算的比較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17).
G807
A
1006-8902(2016)-07-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