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峻嶺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省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實證研究
高峻嶺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闡述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內涵,分析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主要形式,研究甘肅省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良好案例,并提出職業教育發揮和提升自身服務社會能力的策略。
甘肅省;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
為貫徹落實《甘肅省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及《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意見》等文件精神,甘肅省教育廳于2013年下發了《甘肅省教育廳落實“3341”項目工程行動計劃》《甘肅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意見》《2013年甘肅省教育廳推進質量振興工作計劃》《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結項管理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文件鼓勵高等院校主動圍繞全省經濟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學科優勢、科研優勢,為區域發展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持,發揮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甘肅省各職業院校積極響應,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瞄準地方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富民多元產業、區域首位產業四大產業方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快培養支柱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還利用工學結合教學、應用性研究優勢,開展了廣泛的生產技術研究、技術培訓、項目生產、技術指導、技能鑒定、公益事業等科研與社會服務活動,努力提升職業院校推動技術革新、產品開發和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實現“辦好一個專業,支撐一批企業,提升一個產業,繁榮一方經濟”目標。由此,在今后一個時期內,職業教育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升自身社會服務能力,投身地方建設是必然趨勢。
職業教育是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最大的教育類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職業教育內涵和形式不斷發生變化,其社會服務功能內涵和形式也隨之變化。在今天,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學校職業教育,即學校對學生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職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為將來從事某種職業做準備。但受終身教育理念影響以及現代人們選擇職業的自由度加大,職業教育內涵不斷擴大,不僅指學校教育,還包括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教育培訓。因此,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除了為國家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外,還包括為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就業、轉崗和下崗再就業需要所進行的技術培訓,以及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發展所做的具體服務性活動[1]。
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生產一線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充分就業,間接為社會服務。(2)職業教育利用自身資源通過面向社會開展教育培訓、提供技術服務、轉化科技成果等方式,直接為社會服務。(3)職業院校校中廠可以直接創造稅收,解決社會就業等問題[2]。
2.1 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李克強總理在接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強調:要把職業教育放在實現中國經濟升級、促進充分就業大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要有效應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產成本上升、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等諸多挑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經濟向中高端升級。也就是說,要將“中國制造”從“合格制造”變成“優質制造”“精品制造”;而且要補上服務業的短板,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有大量的技能人才作支撐。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而改善民生的前提是較充分的就業,這也要依靠職業教育。目前,就業總體較充分、穩定,但也有結構性問題,需要大規模培養職業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在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使我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通過對學生以及待業、轉崗或下崗再就業人員提供教育和培訓,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予以高度重視,采取各種措施加強職業教育,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3]。
2.2 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努力適應并積極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在知識經濟時代,職業教育將由社會邊緣走向核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主引擎”。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一方面,職業教育激發人的潛能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從而實現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類型、規格以及專業和課程設置,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尤其是要根據地方經濟產業調整、就業變化等,適時轉變自身層次結構,滿足經濟發展一線,特別是企業生產一線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另外,職業教育不但要滿足當前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更要著眼于未來區域經濟發展,樹立“適度超前”理念[4]。
2.3 職業院校校中廠模式
職業教育校中廠以學生實訓、實習為目的,這就要求高職校辦企業適應職業教育特點,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兩種育人環境的優勢,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生在校中廠頂崗實習,是提升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此外校中廠還與自然企業同樣創造了稅收,解決了社會就業等問題。
3.1 全方位開展社會服務
甘肅省各職業院校依托相關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師資培訓基地、校內外實訓基地、學生社團組織,積極開展技術推廣、社會培訓、生產項目、技能鑒定、公益事業,培養了“雙師”素質教師和高素質畢業生,為社會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案例一:2011年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示范建設點,作為示范性建設專業之一的ICT類技術專業,根據專業特點與學院實際情況,經過探索與實踐提出了“專業+企業+服務”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甘肅順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由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學團隊創辦的校辦企業(生產性實訓基地),注冊資金500萬,主要經營計算機網絡集成、計算機網絡產品銷售、企業網絡工程師培訓認證等。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學院內部營造一個典型的企業環境,實現教與學的緊密融合。依托企業環境實施項目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學與工程項目實施、項目設計研究等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真實企業環境中進行實戰訓練,學習企業經營與管理經驗。學生“做中學”、學以致用,教師“做中教”、理論聯系實際,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近4年來,我院信息工程系與多家企業積極合作,承接甘肅省高速公路網智能監控系統升級改造工程監理項目,參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網絡光纖升級改造,3G網絡、WLAN網絡優化方案設計與實施,企業工程師培訓及認證等100多項項目。這些項目由信息工程系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實施,不僅檢驗了教學效果,還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研究新課題、尋找新方法,逐步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學生通過具體實踐,把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與真實工程項目相結合,既鞏固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掌握了技能,實現了從學習者向生產者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也為企業培養了大批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有效解決了制約計算機網絡技術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難題[5]。
案例二: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在能源、化工、機械、電子、汽車、土木等行業培訓上取得新突破。融入企業培訓體系,針對社會需求,創新培養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務,如崗前培訓、轉崗培訓、工程繼續教育、職業資格證培訓、技能競賽培訓等。該院全年開展蘭石化軍工崗前培訓班、省石油公司培訓班、重慶長安班、環境監理培訓班、中核404機械班、慶陽石化崗前培訓班、技能競賽強化班、職業資格取證培訓班等各類培訓。
案例三: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學院+基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開展“雙聯戶”脫貧致富,全年組織250余人次干部入村11次,調引種羊187只,做到了“雙聯戶”養羊全覆蓋;為移民鄉學校爭取專項教育資金15萬元,建立了“班班通”信息化教育平臺;為“雙聯戶”無償提供優質蔬菜苗61盤6 552株,教會他們種植技術,促進了農戶庭院經濟發展;定向培訓瓦工、電焊工20名;加大勞務輸轉,組建“雙聯戶”建筑工程隊,當年收入23萬元;發放春節慰問品等。依托胡楊青年志愿者協會,全年累計開展各類志愿服務20余次,參與志愿者3 860人次,志愿服務時間近8 000小時,初步形成了胡楊公益“西部筑夢”助學項目、“讓愛起航”心理援助項目、“大愛無疆”特教援助項目等品牌志愿服務項目;組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和社會實踐小分隊7支113人次,奔赴基層開展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著力打造“胡楊·四季”文化活動品牌,全年完成胡楊主題文化活動23場次。依托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中國西部職業教育與發展中心,面向西北5省舉辦職教師資班27期,培訓學員425人次;舉辦“雙元制”專題講座4期,參加人數201人次。依托實訓中心及甘肅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等,舉辦技能培訓班15期,完成農民工技術技能培訓等841人次、退伍軍人崗前培訓127人次、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培訓90人次、職業技能鑒定1 520人次。
案例四: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隨著實訓基地設施功能的不斷完善,技術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畜禽養殖實訓中心發揮“服務教學,服務社會,示范推廣”的作用,指導涼州區、民勤縣、永昌縣等地新建養殖小區(場)130多處,指導沙漠放養養雞戶500多戶,帶動3 800個養殖場(戶)增收致富;向社會提供優質雞苗100多萬羽,種蛋300多萬枚,種豬4 000多頭,鮮牛奶10 000多公斤;動物醫院共診療各種動物5 000多頭(只),凍配黃牛(奶牛)2 000多頭,人工授精豬2 500多頭。根據社會需要全力做好社會培訓工作,2014年開展慶陽市環縣村級防疫員培訓、畜牧獸醫從業人員培訓、農機從業人員培訓、黃羊河集團機電從業人員培訓、設施養殖新技術培訓、農民工培訓等15期954人次。
3.2 努力開展科技創新
各職業院校制定措施,以產學研結合教學為目標,鼓勵教師承擔、參加科研項目,規范科研過程,不斷提升教師實踐教學和技術服務水平,科研能力明顯增強。
案例一: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酒泉新能源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投資250萬元,實施了太陽能集熱供暖系統、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制氫儲氫及氫利用研究、獨立光伏微網智能控制與能量管理研究3個項目,年內均可完成建設工作。制定了甘肅省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子項目——智能微電網實驗室建設方案,通過了專家論證。爭取資金200萬元,推進了甘肅省新能源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申報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項目12項,完成“固體廢棄物回收配制建筑節能材料”等課題立項2項;申報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7項、酒泉市科技計劃項目6項;與企業合作開展示范項目2項;發表應用型學術論文133篇。申報“奶牛雌性體內胚胎生產技術研究”等科技成果3項,獲評甘肅省教學成果獎3項、酒泉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甘肅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報實用新型專利6項。
案例二: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人才、設備、技術優勢,倡導應用性科研開發,支持和鼓勵教科研團隊和有能力的個人積極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與企業共同攻克生產技術難題,不斷加強技術服務職能。與蘭州匯豐、無錫昆侖富士、蘭州科海、甘肅金福、上海睿亞訓等企業共建了12個校企聯合技術研發機構;主持、參與完成了西北永新硅丙乳液研制、匯豐C9分離、無錫昆侖富士新型波紋法蘭研制、蘭石化關鍵煉油裝置腐蝕介質分析等20余項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校企合作技術發明專利授權和申請受理達9項。煉油團隊申報項目“用對甲酚殘渣制備涂料用樹脂項目系列研究及產業化應用”首次獲得由省總工會、省科學技術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頒發的第七屆甘肅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電子系完成了蘭州路博潤蘭煉添加劑氮壓機的兩套技術改造項目。
案例三: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鑄隴機械廠合作申報的“山地農作物旋耕起壟機具的研制開發與成果轉化”,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多拉菌素納米乳劑的研制與應用”項目被省財政廳、省農牧廳列為甘肅省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計劃項目,獲得經費10萬元。與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綿羊繁育技術推廣站、蘭州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等橫向合作科研項目有4項,獲經費5萬元。院列項目7項,學院資助經費8萬元。
當前,甘肅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到了一個新層次,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一系列措施來保障。
(1)轉變觀念,重構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特征,而這些必須建立在學校服務能力和服務功能基礎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服務社會是職業教育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職業教育是適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基本條件、人才需求和環境氛圍,因此,職業教育必須要承擔起促進經濟社會更好發展的責任。②服務社會是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路徑。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政府、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參與,更需要學校與行業、企業、社會的互動共贏,連接學校與社會的橋梁便是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如果一個學校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產學合作就能廣泛深入,其人才培養目標就容易實現。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轉變傳統辦學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將學校工作重心調整回服務軌道,重構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4]。
(2)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社會服務功能。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存在結構不完整、體系不健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不能充分適應社會需要。職業教育在生源競爭和建設投入上處于劣勢,阻礙了其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當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已成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中心任務。職業教育要準確把握自身功能,即學歷教育和培訓教育。學歷教育主要是滿足體系內部和普通高中生對于提升學歷層次、實現能力拓展的需要;培訓教育主要滿足企業新進人員對崗前專業技能適應和企業文化內涵理解,以及社會在崗人員對順應產品技術更新和行業發展趨勢的能力提升需求。在具體辦學形式上,既可以是全日制教育,也可以是非全日制教育;既有面向適齡青年的教育,也有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既有人才培養工作,也有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6]。
(3)產學研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是我省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職業院校要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派遣教師深入企業,參與企業新產品研發及技術創新,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企業發揮設備齊全、生產經驗豐富的優勢,幫助學校順利開展教學、生產、科研和技術推廣等工作。產學研相結合還要求職業院校建立與各級政府、行業協會、經濟開發區、兄弟院校的聯動機制。圍繞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聯手攻關開發技術、聯合轉化技術成果、聯合共建共享實驗實訓基地、聯合開發申報專利成果等,修訂、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制度,進一步加大行業、企業參與度。擴大二級學院對外合作權限,調動二級學院的工作積極性。完善校企合作委員會,擴大行業、企業人員比例。行業、企業人員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擬定、課程開發與建設、教學實施與考核等。繼續實施訂單培養,加大訂單班建設力度。積極承擔行業、企業的科技攻關及技術服務,主動承擔職工培訓任務,為企業輸送優質畢業生[7]。
總之,國家、政府、社會以及職業院校要統籌協調,合理優化各項資源,推動職業教育健康、合理、高效、可持續發展,使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助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及社會經濟發展[4]。
[1]國家中長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劉一.李克強總理在接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的講話[EB/O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4/06/23/011968350.shtml,2014-06-23.
[4]黃靜.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3):17-20.
[5]張士輝.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師訂單班課程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190.
[6]張士輝.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11):132-135.
[7]張士輝.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1):86-89.
G420
A
1671-1246(2016)11-0031-03
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第二批科研項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GS [2014]GHB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