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佺仁
(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
陜甘寧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建設的法制保障
張佺仁
(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醫藥衛生;法制保障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在醫藥衛生事業建設中,制定和實施了與邊區衛生工作實際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并促進了邊區醫藥衛生事業迅速發展,為邊區建設做出貢獻。
1.1 邊區醫藥衛生工作起步
陜甘寧邊區大部分地區是土地革命時期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領導下建立的革命根據地。由于戰爭影響和社會經濟條件落后,這些地區的醫藥衛生條件極差,僅陜甘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建有隨軍醫院。1935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里,先后在陜甘蘇區建立了4個部隊后方醫院,陜甘寧根據地的醫藥衛生工作統規中央軍委衛生部管轄。1936年初,為了培養衛生人員,于瓦窯堡恢復開辦了紅軍衛生學校。當時醫藥衛生機構主要在紅軍部隊,但紅軍部隊每到一地,部隊醫藥衛生人員都積極主動地為群眾免費治病,宣傳衛生知識,幫助群眾防病治病,邊區醫藥衛生工作逐漸發展起來。
1.2 邊區醫藥衛生工作的開展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邊區醫藥衛生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1937年3月,按照黨中央指示,中央軍委衛生部做出擴大衛生學校、培養衛生干部、開展衛生防疫等規劃;同年9月,邊區政府成立后,創辦了陜甘寧邊區醫院,并成立了邊區衛生委員會,隨后改名為邊區政府民政廳第三科,主管邊區及各縣醫藥衛生工作,邊區醫藥衛生建設開展起來。1939年1月,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通過了《建立邊區衛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等議案,提出注意公共衛生、提高人民衛生知識、培養衛生干部、破除迷信、取締巫醫、保障人民健康等工作措施。會后不久,在延安召開的衛生干部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做了《發揚民族革命中衛生工作的精神》報告,闡明醫藥衛生工作在民族革命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這兩次大會后,邊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醫藥衛生工作建設的法律法規,并設立干部休養所,建立延安中央醫院,籌建邊區衛生材料廠等,邊區醫藥衛生建設工作開展起來。
1.3 邊區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1939年11月,在邊區第二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關于開展衛生保健工作的決議》中,提出了建立健全各級醫藥衛生工作管理組織、普遍設立醫藥合作社、提高人民衛生知識、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建立衛生模范鄉村等綱領,在決議精神指引下,邊區醫藥衛生建設得到迅速發展。為了推動邊區衛生防疫運動,1940年3月,黨中央在邊區召開了防疫工作會議,成立了邊區防疫委員會,建立了邊區政府衛生處,并根據邊區衛生工作實際,頒布和實施了《健全邊區衛生組織辦法》等條例,促使邊區各級衛生委員會的建立和各級衛生行政組織的健全。
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以及各項醫藥衛生法律法規的保障,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邊區各級醫藥衛生機構、醫藥衛生管理組織和團體紛紛建立;邊區衛生職業教育迅速發展,邊區各地群眾性醫藥衛生合作社廣泛建立,群眾性衛生運動迅速開展起來。邊區政府還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醫藥衛生事業建設的發展,堅持持久抗戰。
2.1 邊區醫藥衛生事業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
抗戰時期,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十分重視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為改善邊區人民生活條件、保障群眾身體健康,建立規范有效的醫藥衛生工作制度,促進邊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黨和政府先后制定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法令、條例。毛澤東指出,應當積極地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醫藥衛生事業[1]。邊區政府工作報告決議中也指出,發展衛生保健事業,以增進人民的健康[2]。因此,保障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成為邊區醫藥衛生事業法規建設的基本原則。
2.2 規范邊區醫藥衛生組織建設的行政法規
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建設行政法規,是規范邊區各級醫藥衛生組織機構行為的基本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大多是由邊區參議會和邊區政府制定的,不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具有行政強制性,對于促進邊區各級醫藥衛生組織機構的建立健全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邊區政府先后頒布實施的《陜甘寧邊區衛生行政系統大綱》《陜甘寧邊區衛生委員會組織條例》《關于健全各級衛生組織的指令》《陜甘寧邊區防疫委員會組織條例》等。這些醫藥衛生行政法規使邊區醫藥衛生組織機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推動了邊區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2.3 保障和促進邊區醫藥衛生事業的具體法規
邊區醫藥衛生基本法規,是邊區政府以黨中央頒布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和邊區參議會決議的基本精神為基礎,從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建設實際出發,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具體法規。這些具體法規既有對基本法規條文的補充和完善,如1942年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醫務人員管理規程》《陜甘寧邊區醫師管理條例》《延安市各防疫分區委員會組織暫行規劃》等,也有按照基本法規條文針對邊區醫藥衛生建設中的個體而制定的具體法規,如為促進和完善邊區群眾性合作醫療保健藥社的發展,邊區政府于1940年3月修訂頒布的《陜甘寧邊區保健藥社暫行條例》《陜甘寧邊區保健藥社章程》等,對群眾性醫藥衛生工作進行規范管理,更好地推動群眾性醫藥衛生工作的開展。
2.4 邊區醫藥衛生事業法規建設的特點
(1)法律法規數量多。據統計,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制定的有關醫藥衛生事業建設的專門法規、條例、命令等共63項,在邊區頒布的基本法和行政法中也有許多與醫藥衛生相關的法規條文。(2)法律法規涉及面廣。這些法律法規涉及衛生組織行政、衛生醫療機構、醫藥技術及人員、群眾衛生及防疫、醫藥衛生事業建設與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法規體系。(3)黨中央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決議起著基本法規的作用。在當時的環境下,邊區處于法制建設起步時期,黨的相關政策和決議對醫藥衛生事業建設發展至關重要,實際上也起著基本法規的作用。
3.1 建立健全邊區各級醫藥衛生行政管理機構
邊區醫藥衛生法制建設,為邊區各級醫藥衛生行政管理機構的建立健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為改變邊區落后的醫藥衛生狀況,改善邊區人民生活,邊區政府將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作為重要任務,確立了邊區醫藥衛生工作的政策方針和法規建設的基本原則,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符合實際的政策與法律法規,為推動邊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3.2 保障并推動邊區群眾性醫藥衛生事業發展
邊區醫藥衛生法律法規的制定,為推動和促進邊區群眾性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邊區醫藥衛生法規的實施,對于建立和完善邊區各級醫療衛生組織管理機構,規范衛生醫療組織工作程序,促進邊區普遍建立群眾性保健藥社和衛生保健合作社的發展,推動群眾性衛生運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3.3 保障并規范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邊區醫藥衛生建設事業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保障了邊區中央系統、部隊系統和地方系統3種衛生醫療機構系統的有序建立,使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促進了邊區醫藥衛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還創辦了一批衛生學校,不僅為邊區培養了大批醫藥衛生人員,也為各敵后抗日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醫療人員。邊區成立了各級地方醫院和衛生所,一些群眾性衛生醫療合作社、保健藥社紛紛建立,使得邊區醫藥衛生事業迅速發展。據統計,1942年,邊區地方醫藥衛生系統各醫院和衛生所共接診病人43 000余人,治愈率達99.8%[3]。
3.4 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做出貢獻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醫藥衛生法規建設,適應了邊區醫藥衛生工作的實際需要,保障和促進了邊區醫藥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邊區醫藥衛生法規建設,不僅是邊區新民主主義法制建設的組成部分,也是邊區新民主主義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組成部分,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貢獻,也為新中國建立后醫藥衛生法規建設提供了經驗。
[1]李忠全.陜甘寧邊區醫藥衛生史稿[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199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匯輯[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3]邊區衛生處所屬各醫院去年門診43000人[N].解放日報,1943-2-23.
D9
A
1671-1246(2016)11-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