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湖北武漢430000)
?
武術文化傳播構建國家形象的戰略對策
□易鵬(武漢理工大學體育部湖北武漢430000)
摘要:隨著中國功夫電影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武術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逐步提高,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高我國的核心競爭力,還能夠建構我國的國家形象,武術文化傳播因此成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國家形象的良好途徑。武術不僅有別于其他的文化傳播形式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對外國友人認識和了解中國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本文就旨在分析武術本身的特色,并分析在以后傳播過程中的注意點,以更好的發揮武術文化在國家形象建設方面的價值。
關鍵詞:武術文化國家形象戰略對策
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已不是未來發展的難題,而是明顯滯后的國家形象。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擁有著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文化儲備量,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我國的文化傳播在世界上并無太大影響力。未來國人如何看待中國,外國友人如何看待中國都與國家形象有著極大關聯,未來必須要將國家形象建設提上重要位置。而作為中華民族軟實力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武術文化在建設中國形象上擔當著重大使命,作為體育人,必須要抓住當今的機遇,積極利用武術文化自身的優勢投身到國家形象的建設當中,使我國的軟實力跟上硬實力。
我國的崛起理念是以和平為主的,但近些年里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我們需要讓世界人民理解中國的深層次文化內涵,我們的文化理念是中庸、無為的,是講求道義的。而武術很好的承載著這種理念,他還能通過體育里共同的規則和體制起到其他方面起不到的交流作用。
1.1、中華武術基本準則
在中華武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追求純粹的功夫,不尚武力,越來越弱化了它的使用功能,更偏重對人的情操、品德的鍛造。雖然武術本質上而言是一種護命殺人的技術,但隨著中華文化的引入和融合,武術不再單單是一種技術,更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知天命、問天道、修本心的理念,這使武術形成了以武正心,以武見性的哲學思維。武之一字又是由一止一戈二字組合而成,講究的是停止戰事,而非挑起戰事,從根本上體現了武術不挑事的理念。
1.2、從武術技術特征看中華文化
從中國武術的技術特征上講,它講究以柔克剛,而非一味剛強,它常以防守為主,但能很好地將防守和攻擊有機的結合起來,適時地退步以調整進攻的態勢,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在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時找尋到取勝的主動進攻點。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太極拳講究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后發先至,盡量避免正面的對抗,以更好的保存實力。在內家拳里這種精神更是其核心理念。中國功夫還以和為核心,強調守弱、貴化、尚柔,反對爭強、斗狠、頂抗,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爭之爭的哲學理念。在武術的練習上注重單個技巧的熟練和到位,但更追求整體的和諧統一,武術是一種實力的展示,但更是品德的修煉。在思考問題時,武術講究先改變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其次才是改變環境提升自己;在處理事情時,武術講究順應自然,和而不同,順而不屈,絕不固執己見,堅持禮節;在立身時,武術講求自力更生,返求己身,突出自身和主體。所以,中華民族對待異族的方式往往是同化,而非戰爭征服,這和我國的文化內涵是分不開的。
2.1、堅持展現中國特色
要想構建中國的國家形象,改變以往世界人民對中國的錯誤看法,就必須將中國的文化、語言、醫學等特色結合起來以形成中國特色,向世界人民展示不同一般的國家形象,讓世界人民真正的體會到何為中國文化,有何深刻內涵。而在這些文化里,武術以其修身養性的文化內涵充分闡釋了中華民族頑強奮斗、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要想真正的解釋武術就必須彰顯其在五千年的發展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對民族精神的深遠影響。在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上中國憑借獨具特色的活字印刷術、擊缶而歌等節目很好地改變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認知,可見,在建設國家形象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讓世界人民真正的從武術文化中尋找到中華民族的內涵和精神文化。
2.2、堅持突出中國特色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人們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基礎,決定著人們思考的朝向。而思維模式具有能動性、歷史性、時代性和相對的穩定性等特點,他控制著人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在這個趨向和平的時代,大戰的可能性已基本為零,世界的大背景不會出現大的變化,各個國家雖然都擁有不同的背景,但是每個民族的發展都已到達了穩定狀態,如何在這種僵局下擺脫掉曾經的思維模式,創新性思考成了我們建設國家形象過程中急需面對的問題。古代人習慣于以謙讓的思維行事,而近代根據發展的需要則演變成了求真、革新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都是在中國特色的思維體系下形成的。武術要想實現長久傳播就必須保持住這種思維模式,構建擁有我國特色的國家形象。最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的思維模式是中國有別于外國的核心所在,是保證中華民族能夠長久發展的持續生命力,是保證中華兒女能夠頑強拼搏的能量源泉。所以,能夠明確的突出中國特色是在建設國家形象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在中國的思維體系中,一直強調天、地、人的統一,而武術自古以來就將天人合一作為其基本理念,既注重人和自然的聯系,又強調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理念和中國特色的思維體系有著靈魂上的統一,所以,突出武術文化特色就是在突出中國特色思維,這能夠很好地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區別開來。
3.1、武術文化傳播能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
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實現長足發展的綜合國力的全面體現。雖然近幾年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相對而言有了一定提高,但這主要是經濟發展的刺激促進了我國競爭力的提升,相對美國、英國這些老牌的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我國在許多方面仍舊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文化傳播方面,競爭力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而武術作為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武術不同于文字、藝術等文化類型,它是一種身體的文化,能夠反映文化的意義,具有明顯的民族內涵和長遠的發展價值,能夠擔當起國家形象建設的重要任務。武術文化在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而且經過幾千年的總結、提升,一輩輩人的傳承、發揚,已經完美的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到了武術當中。武術講究從身、心、息三個方面對人體進行調養,在提高人們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精神境界,這使得武術具有極高的傳播價值。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武術的優勢使世界人民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的文化,從而喜歡上中國,為我國的國家形象建設貢獻積極的力量。
3.2、武術文化傳播能增強民族凝聚力
凝聚力原本指的是同一物質內基本粒子間的內聚力,如今指的是個體、集體間的凝聚能力。這種凝聚力對國家政治體制和執政水平、運行能力、民主法治等都有著積極作用。而政治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社會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對推動我國的經濟進步、政治穩定、社會和諧都有著重大意義。從黨的十六大開始,我國就把建設政治文明作為了當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十八大里,黨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重要地位,努力建設文明和諧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長久發展。從政治文明建設方面來看,武術文化的傳播不僅加快社會文明建設,快速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還能豐富我國的社會文化和大眾文化生活,從而促進社會政治文明。
3.3、武術文化傳播能提升文化創新力
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在2011年已經進入了世界前列,然而現今的產業競爭力結構并沒有得到明顯優化,未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必然會面臨經濟增長瓶頸的問題。相對于美國這些文化競爭力強的國家,我們在走出去,引進來方面存在巨大的不足,尤其是美國利用功夫熊貓和花木蘭等中國耳熟能詳的故事成功的占領了中國市場,使人深思。要真正的實現中國文化產業繁榮就必須連接好消費者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通道。武術經過我國幾千年的提煉、總結有著中國獨有的文化內涵,借助著這種獨特的文化優勢我國可以改革產業形態,創新文化特色,形成新的文化傳播態勢,維護我國的文化主權優勢。隨著我國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和發揚,與之相關的武術服務和武術產品也得到了相應發展,這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理念向實物價值轉化。這一變革明顯的減弱了消費者與產業文化間的屏障,對縮小我國武術文化和國外先進的文化創意有著巨大作用。
3.4、武術文化傳播能提高國家軟實力
國家形象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而軟實力主要由體制機制、價值觀和文化等要素構成,在這其中除漢語文化、中醫文化、餐飲文化外,武術文化也作為一大文化領域,共同的支撐著我國的國家形象,不斷提升著我國在世界上軟實力的競爭力。武術不僅具有體育屬性,更加具有文化屬性,其體育屬性能夠使武術向奧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邁進,而文化屬性可以使武術的內涵得到充分展示,顯現出東方人獨特的思維體系和思考方式。武術文化作為我國向外宣傳的平臺,可以更加直接的通過身體接觸來進行體會,這更加深了外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武術文化的傳播能夠促進文化的融合,使中西方文化朝著穩定長久的方向發展。
3.5、武術文化傳播能提高民族生命力
民族是社會不斷進步而產生的聚集體,是人類實現長久發展的基礎,大家以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風俗、共同的信仰為統一體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逐步演變為國家,并以國家形象的形式向外傳播自身的集體意識。然而,如今的現代化進程和社會變革使民族的內聚力逐漸減弱而且這種影響日趨明顯,要想保持一個民族的長久發展和持久活力,國家就必須保證好能維持民族凝聚力的軟實力,將民族傳統文化長久的與社會進步聯系起來。如果說民族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精神面貌的體現,那么民族凝聚力就是一個國家身體素質的集中反映。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武術研發史。他有機的與民族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相結合,承載著整個民族的生命力。武術文化傳播不僅僅是傳統體育的傳播,更是民族生命力的延續。面對當今全球化的浪潮,我們必須要將武術文化發揚出去,并充分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
在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我國不僅要保持經濟的發展,更應當使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上來,唯有如此我國才能維持根本,才能建立起獨具中國特色的國家形象,實現國家的長久發展。而武術經過祖輩人一點點的革新完善已經完全能承載起中華文化,它融百家之所長,和中華文明史相符相成。它止戈的思維理念更是深深的影響著我國的處事方式,在構建國家形象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展示武術的文化內涵,使世界人民真正的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郭玉成,范銅鋼.武術文化傳播構建國家形象的戰略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5).
[2]方國清,駱紅斌.中國符號:武術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24(1).
[3]郭玉成,范銅鋼.國家形象構建視域下的武術文化傳播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4).
[4]駱紅斌.武術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J].搏擊·武術科學,2011,08(5).
基金項目:(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國家形象視角下武術國際化傳播路徑研究》,基金編號:2015VI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