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亮(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貴陽550001)
?
貴陽市少數民族中學生有氧能力狀況的對照性研究
□郝亮(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01)
摘要:(1)目的:通過了解貴陽市內的少數民族中學生的耐力素質狀況并與漢族學生進行對比,以分析在同樣的健康行為與鍛煉和營養環境下少數民族青少年身體素質發育與漢族是否存在差異;(2)方法:貴陽市內初、高中學生進行隨機分層篩選(其中包括了一定比例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了最能客觀反映有氧能力的最大攝氧量測試,然后少數民族學生為對照組,漢族學生為標準組進行對照;(3)結果:最大攝氧量成績顯示對照組與標準組并無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少數民族中學生最大攝氧量有氧能力差異性發育
2007年中央七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當中明確指出了: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加快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考試評價制度,發揮其對增強青少年體質的積極導向作用。同時國民體質監測顯示的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連續下降的結果,也使系統科學地分析研究青少年的體質狀況,提出相應的對策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貴州省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體質健康狀況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一些指標相對滯后。2005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反應,貴州省國民體質綜合指數為93.7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低6.98個百分點,僅排在青海和西藏之前,位于全國倒數第三。這是貴州省居民體質健康狀況的整體反應,至于貴州省青少年的狀況也不容樂觀。貴州省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近20年變化趨勢,以及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具有復雜的原因。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遺傳學因素還有學校體育衛生的普及有緊密的聯系。
貴州省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地區,一方面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另一方面又是少數名族聚居的地區。貴州省擁有苗、侗、彝、土家、布依等53種少數民族,全國56個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外在我省均有分布。少數民族人口達1255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6.11%,為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大省。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相對經濟滯后地區,其中少數民族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以及健康行為的情況更加具有調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對象
從貴陽市初、高中分別隨機抽取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總共6個自然班級并且篩選了體質健康良好,無家族遺傳病史、無心臟病、哮喘等病史的學生其中完成了實驗并獲得了有效實驗數據的一共244人,其中男124、女120人。漢族學生199人為測試標準組,少數民族學生(包括:苗族、侗族、布依、土家族、彝族5個民族)共55人為測試對照組。
1.2、方法
采用最大攝氧量(VO2max)直接測定法。
(1)測試設備。
德國Cortex運動心肺功能測定儀
瑞典Monark 839E有氧功率自行車
芬蘭Polar心率接收器
(2)測試過程。
受試者在經過檢查調試完成的功率自行車上進行蹬踏,起始給予功率為25W,蹬踏速度保持在50r/min,功率負荷的提升為+25W/2min,功率增加直至受試者力竭無法承受測試自動停止。力竭的判斷有測試人員進行評估,評估標準為氣體交換率大于1,或者最大心率達到185次以上。以測試出受試者最大攝氧量相對值。測試過程全程有醫務工作者進行監督評估。
1.3、統計學數據分析
對244名受試者有效的最大攝氧量測試結果顯示,測試對照組與標準組均無顯著性差異,尤其女性的對照組與標準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標準組男女生最大攝氧量成績比較(±S)
組別 性別 人數 統計值 最大攝氧量(L·min-1)對照組 男 28 2.75±0.29標準組 男 96 2.74±0.33 P值 0.336對照組 女 27 1.92±0.35標準組 女 93 1.93±0.28 P值 0.511
3.1、結論
(1)通過對貴陽市內重點中學的初、高中生的隨機抽樣進行的有氧能力測試,發現少數民族中學生同漢族學生在有氧能力方面并無顯著的差異性。
(2)但是本次研究中無顯著差異性的前提是受試者無論是否少數民族均擁有貴陽市戶籍,也就是說明其生活環境和健康行為模式是基本相同的。
3.2、分析
多年前我國開始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指標的監測,我國又屬于多民族國家,56個少數民族由于遺傳因素、地域因素、氣候緯度因素、以及飲食結構因素的多樣化,導致各名族的身體素質會有明顯的差異性表現。
而青少年人群由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期也是身體素質發育的決定期。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其成年后的體質狀況,也關系到人口素質,以及勞動生產能力、社會醫療負擔等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問題。故現在對少數民族青少年體質健康發育的關注尤為重視。早期研究更多的是采取各種數據的研究方法,如健康水平因子分析法,通過各種項目測試、身體指標測試等因子的采集導入模型而得到一套評分標準以評價健康水平。但這種傳統的評分體系逐漸顯現出一個客觀問題,就是本文測試中所反映的,現隨著城市人口流動性增加,很多少數民族完全脫離了原有的生活環境、甚至改變了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那么有學者開始將少數民族青少年的體質發育狀況開始和生長環境、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進行研究,并指出少數民族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的影響是長期性的,是不易控制的因素,且與遺傳和其它環境因素混雜在一起。還有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表示:我國大學生體格和身體素質差異主要由成長的
家庭環境、家庭經濟收入、生存環境這些因素造成。其中觀點也正與本文測試結果不經相同,成長環境、生活習慣、健康行為方式相較遺傳因素對青少年體質發育的影響更加巨大。
可以得知,目前對青少年生長發育、體質健康水平的差異性研究已經涉及延升到多因素多層次的研究范疇。貴州省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名族最多的省份,以此為研究少數民族青少年體質差異性發育因素的樣本極具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S].2007,05.
[2]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 (9).
[3]何江川.我國十七個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水平的因子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
[4]張天成,白晉湘.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生長速度的動態變化及其環境影響因素[J].中國體育科技,2008,44(6).
[5]伊小儉,黃超群,孫輝等.我國大學生的體格與家庭社會經濟因素及自然環境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