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摘要] 道德認同是以道德來標識自我,以成為有道德的人作為人生追求的一種社會認同形式。實現知行統一是道德認同理論興起的現代背景;與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對道德行為的動力作用說明了道德認同解決知行不一問題的機理。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中,道德認同天然和人生價值相結合,其建構過程中家庭教養和道德機會的提供成為關鍵。
[關鍵詞] 道德認同 自我概念 道德行為
[中圖分類號] B82-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5) 0-1-0044-07
道德認同研究肇始于布拉西,他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把心理學領域的自我發展理論引入到道德發展研究中,創造了道德發展研究走向的重大轉變:由道德認知轉向道德認同研究。認知視野下,道德發展研究強調道德判斷,認為以道德判斷為核心的道德認知能力的提升意味著個人道德能力的發展。認同視野下,道德發展研究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一.認為道德行為能力的發展意味著個人道德能力的發展。同時,作為道德認知發展的道德認同理論,也是對現代社會知行不一道德問題的理論反思。
一、現代語境中道德認同釋義
(一)道德認同的概念
關于道德認同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闡釋,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種類型。
1.道德認同的本質是德性對于個體自我的重要性或中心性。阿奎諾認為,“道德認同是圍繞著一系列道德品質組織起來的自我構想”,道德認同作為自我圖式,如果居于自我的中心或重要位置時,那將是一個習慣可及的圖式,容易在相應的情境中被啟動。哈迪認為,道德認同是個體在道德向度上對自己的理解和定義。也有學者把道德認同界定為:道德認同與自我意識相關,與持久品質相關,受社會環境影響。
2.道德認同是激發道德行為的一種自我規約機制。埃里克森認為認同就是在行為中成為真實的自我,這一觀點得到道德認同領域學者們的認可和發展。布拉西等學者認為道德認同是激發道德行為的一種自我規約機制。哈特指出,道德認同是“和自我意識相關的一種承諾,它推動和保護利他行為”。多蒙和哈特主張,“有理論和經驗兩方面的理由認為,德性居于自我核心或許是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和諧的唯一的最有力的決定者……那些自我概念圍繞著道德信仰展開的人們,極有可能把自己的信仰貫徹到與自己的生活相一致的行為中去”。
3.道德認同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實現。何建華認為,“所謂道德認同是指道德主體在原有道德圖式的基礎上不斷同化社會道德規范于自身的道德結構,同時又不斷改變自身的道德結構以順應社會道德發展的過程。它是社會成員對社會道德所采取的自覺接受、自愿遵循的態度”。大部分中國學者采用了這一界定,楊韶剛在《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新發展》中指出,“道德認同是指道德主體在原有道德圖式的基礎上不斷同化社會道德規范于自身的道德結構,同時不斷改變自身的道德結構以順應社會道德發展的過程”。陳旸、張惠貞、王耀華、梅萍等學者都從社會化的角度對道德認同進行了界定,盡管說法有所不同,但都表達了相同的道德認同內涵。
從道德認同現有的研究可知,道德認同以自我概念為存在的依據,它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是社會認同的一種形式。因而,單獨圍繞道德行為或道德自我的重要性來進行概念界定,都不能全面說明此概念。本文認為,道德認同是以道德來標識自我,以成為有道德的人作為人生追求的一種社會認同形式。
(二)影響道德認同的因素
自從布拉西開啟道德認同研究以來,道德認同成為學者們共同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在這個研究領域中,道德認同的影響因素是學者們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眾多研究成果中,哈特的道德認同形成模型(如圖1)最為系統,且得到了學者們的認可。
從圖l中可以看出,影響道德認同的因素包括五個方面:人格、社會結構、道德認知、自我一認同、道德行動機會。其中,“人格、社會結構是背景性的、相對穩定的、不可控的兩個因素,對道德認同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影響;道德認知、自我一認同、道德行動機會是影響道德認同形成的直接的、相對可塑的、相對可控的三個因素,也是人格和社會結構影響道德認同的中介,而且三者與道德認同存在交互因果關系”。
二、現代語境中道德認同的彰顯
在傳統社會中,道德認同天然蘊含在人的功能性存在之中?,F代社會中,人擺脫了各種天然的社會關系成為孤立的個體,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分裂,道德認同問題突出。
(一)傳統語境中的道德認同
麥金太爾在《德性之后》中對傳統道德體系進行了較為權威的說明。道德體系是由“未受教化的人性概念”、“合理倫理戒律的概念”和“認識到自身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性概念”三個要素組成的有機統一體。這是一個天然蘊含道德認同的道德體系。其一,倫理化的人際關系保證了人的一生是不斷道德化的一生。在傳統社會中,人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關系而存在,“成為一個人也就是扮演一組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目的:家庭成員、公民、戰士、哲學家、上帝的仆人等。因為個體寄居于一定的社會角色中而存在,社會角色賦予個體以一定的價值要求,個體的一生也就是不斷追求社會角色要求的一生,此過程就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形式中。其二,成為人就意味著成為“好人”,因而道德在自我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傳統社會的道德體系中,人是一個功能性概念,“人”是自發狀態與理想狀態的統一,且蘊含了由自發走向理想的途徑。由自發走向理想要依賴道德,這一過程在保證道德存在合理性的同時也說明道德之于人的核心價值。傳統道德體系所蘊含的這兩點恰是道德認同的兩層含義,因而道德認同天然蘊含在這一道德體系中。
梁漱溟通過“中國人的向上心強”說明了中國道德體系中道德認同的運行機理。梁氏認為,“一切生物都盤旋于生活問題(兼括個體生存及種族繁衍).以得生活而止,無更越此一步者;而人類卻悠然長往,突破此限了”。人類不同于其他生物之處在于人類有向上的觀念,即要求生活的合理性。對合理性的追求過程是人類不斷糾錯的過程,對于錯誤人類有不甘心的情懷,這是人類的“向上之心”所致。因為有向上之心,所以在行為中追求“至善”,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實踐“理”的一生。人類的“向上之心”、“至善之求”在人與人的關系中體現為追求人倫關系的“應是”。同時,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體依賴家而存在,“所有的人,不是父,即是子。不是君,就是臣。不是夫,就是婦。不是兄,就是弟”?!拔鍌悺睒嫵闪酥袊纳鐣Y構,任何一個人都要放入這“五倫”中才能得以界定,處于一定位置上的人必須遵循那個位置所要求的責任,這個責任要求也就是道德規范,梁氏的這一思想和麥氏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國人的“向上之心”與“五倫”的社會關系相結合,道德認同自然發生。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社會中的道德神圣性保障了道德認同的實現。道德在傳統社會中具有“絕對命令”的意味,“它(義)是絕對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這種絕對性是通過道德起源的神圣性得以保障的。在中國文化中,周王用“以德配天”來說明白己得天下的合理性,確立了道德的至上地位。在西方的傳統文化中,“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人類智慧的產生是一個錯誤,人的一生是贖罪的一生,自我修行(道德)是死后走向天堂的唯一通道,因而道德是人類得到救贖、通向美好生活的階梯。
(二)現代語境中的道德認同問題
對外力的依賴和社會結構的保障使得道德認同在傳統社會中是一個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進入現代社會后,自然科學的長足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使道德認同的保障體系蕩然無存,道德認同問題彰顯出來,道德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其一,道德失去了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支持?!皫缀跛鞋F代性的解釋者都強調個人主義的中心地位。從哲學上說,個人主義意味著否認人本身與其他事物有內在的關系,即是說,個人主義否認個體主要由他(或她)與其他人的關系、與自然、歷史、抑或是神圣的造物主之間關系所構成?!爆F代社會是以打破傳統的自然血緣關系為前提的,人們擺脫了“始發紐帶”來到城市、進入工廠工作,業緣關系代替血緣關系成為社會的主要人際關系類型。業緣關系是一種再生性人際關系,它并不天然具備像血緣關系一樣的倫理特征,道德生活被經濟生活所替代,道德認同不再是一個與生活緊密相聯的過程,它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問題。
其二,道德失去了“絕對命令”的地位,道德失去了神圣性。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破除了一切外力的影響,人們只相信科學不相信外力,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神靈,“神”、“天”、“鬼”、“佛”等觀念被摒棄,道德失去了外在的威力支持,道德的威懾力蕩然無存,隨之而來的是對人類自身的信仰、崇敬,道德的生存依據由外力移到人自身,“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沒有上帝的情況下渡過的”。
簡言之,在傳統社會中,踐行道德是一種“絕對命令”,是一種無須追問理由的必然;在現代社會中,踐行道德的依據由天上走入人間,沒有“絕對命令”的權威,僅剩理論論證的合理性。失去了傳統語境要素支撐的現代道德,必須在現代語境中尋找其存在的依據,進而重拾其價值。在這一背景下,道德認同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界。
三、現代語境中道德認同的價值
當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失去了天然的聯系和統一的保障之后,道德成為困擾社會的問題,道德的價值受到質疑。自此,學者們開始了重建道德的努力。道德認同的提出是為了填補“道德鴻溝”,即由道德認知并不必然推出道德行為的困境。道德認同被學者們認為是道德行為的動力,并且說明了道德認同引發道德行為的作用機制。
(一)道德認同喚起道德行為
1.理論說明
布拉西認為,人具有自我一致的追求,愿意過一種與自我概念相一致的生活。自我一致性理論是道德認同動力功能的理論基礎,為此需要說明自我概念、道德認同、作用機制三個問題。
(l)自我概念?!白晕腋拍睿⊿elf-concept)是個人對自己所有方面的覺知,它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有組織的結構,具有評價性且可以與他人區別開來。”伯恩斯把自我概念理解為自我態度系統,把自我概念劃分為認知自我、理想自我和他觀自我三個維度。衛斯波爾建構了包括數學學業自我概念、語言學業自我概念、身體/人際自我概念、道德自我概念、藝術自我概念、情緒穩定性和自尊等內容的自我概念理論模型。從本質上講,自我概念是一種對于自我形象的反思性建構,是對自我的認識。
(2)道德認同的內容。道德認同以自我認同理論為基礎,埃里克森的自我認同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含義:第一,自我意識層面,時間維度的自我內在一致性地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第二,自我潛意識層面,對自我意識層面內容的潛意識層面追求;第三,意識層面,意識和潛意識層面統一,這種綜合統一發生在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認同自覺的關鍵時期;第四,社會層面,自我一致性的認同在社會層面上體現出來,個體認知和行為、自我和集體達成統一。從埃里克森對自我認同的說明中可知,自我認同包括內在統一、外在的統一以及內在與外在的統一,且這三種統一形態隨時間的變化呈現出穩定性和連續性。道德認同是自我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指當道德居于自我概念的中心、道德追求成為人生目標時所發生的自我認同。它也包括道德自我內在(知、情、意、信)的統一、道德自我外在(行為)的統一以及道德自我與社會的統一,且這三種形式的統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3)道德認同的作用機制。在道德認同概念中蘊含了個體保持與自我概念一致的追求。布拉西認為,人們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想要成為某種人,所以道德的行為往往受到維持個人的自我形象支配而不是服從道德標準,他把道德認同作為道德自我的核心。布拉西認為道德調節的自我模式結構主要包含道德責任判斷、自我同一性和自我一致性三個要素,道德認同對于行為的動力作用通過這三個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實現。首先,道德行為建立在責任判斷的基礎上,責任判斷強調對自己判斷善的行為負責。道德責任判斷引發道德行為,即當人們認識到自己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時,才會選擇道德行為?!叭绻赖聝r值對于一個人的自我或認同非常重要,那么他就會感到一種高度的道德責任去實施道德行為?!逼浯危赖伦晕沂秦熑闻袛嗟囊罁?。當道德居于自我形象中心時,成為有道德的人是人生價值的目標,阿奎諾認為,“有道德的”人的實質是在自我系統中道德認同居于核心地位并引領個體做出道德行為。同樣,如果居于核心的是其他的認同,那么個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與它所信仰的價值或目標相一致的特征。這種行為和價值、信仰統一的支配力量是個體的需要,是個體維護自我一致性的需要。魏長領、喻嵐就認為,道德價值與人生價值在個人的人生終極目的和生活意義上具有同構性,道德信仰的確立與人生信仰的確立往往是同一個過程。道德信仰作為人生信仰的一個組成部分,調節著人們的道德行為[20];最后,自我一致的保持使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一全面實現。這是指個體會圍繞著自我概念,形成內在與外在、此時與彼此道德行為的統一。
2.實證研究
道德認同對于道德行為的動力作用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道德認同的測量主要是基于道德特質概念的認同,其思想來源于埃里克森的自我認同觀點。阿奎諾和里德對道德認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編制了道德認同測量問卷( Moral IdentityMeasur. MIM).對道德自我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國內學者基本上都采用此量表,或者在此量表的基礎上加以改動。近年來國外學者主要進行了如下實證研究:道德認同能預測道德行為意向(Aquino,K.,Freeman,D.,Reed.A.,Lim.V.,&.Felps,W.2009)、慈善捐獻(ReedA,AquinoK.Levy E.2007)、社區志愿者服務(AquinoK,Reed A.2002)、對外群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Reed.A, Aquino K.2003)、對恐怖分子的人道主義態度(Aquino K.Reed A.Thaus,etal. 2007)、學術誠實(Wowra S人.2007)、組織公民行為(McFerran B, Aquino K. Duffy M.2010).這些研究初步驗證了道德認同的動機力量。反之,道德認同與個體的說謊行為、學術欺騙行為、攻擊行為有顯著的負相關(Aquino, Freeman.Reed, Felps&.Lim, 2009; Barriga et al. 2001;Revnolds &.Ceranic,2007)。國內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大學生道德認同與志愿服務動機的關系、“90后”大學生道德認同現狀與應對舉措(潘紅霞,2013);親社會行為的道德認同培育(何艷麗、王鴻、劉漢利,2014);大學生道德認同現狀分析及培育策略(丁盛芳.2014);道德推脫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王興超、楊繼平,2013)。
中西方理論和實證研究相互印證,說明了道德認同對道德行為的價值所在。道德價值重拾的關鍵轉化為現代道德認同的培養。
(二)道德認同激發道德補償
道德自我認同機制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人生自我發展階段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青年階段是道德認同自覺的關鍵期。關于道德認同的發展,布拉西也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首先,道德認同的內容會發生變化。這意味著不同的個體、相同個體在不同情境中都會產生不同內容的道德認同。其次,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并不必須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這說明,在不同個體的身上,道德所處自我概念的層次不同,有些居于中心、有些居于邊緣、甚或有些不存在,這也可以說明道德認同有高有低。
道德認同水平不同,對于不道德行為后果的反應也不同。一個人做了不道德行為之后,究竟是繼續不道德還是對不道德行為進行補償呢?馬爾德和阿奎諾的最新研究表明,“道德認同是上述分歧的關鍵因素,即道德認同水平高的個體,在做過不道德行為之后更傾向于做出補償行為,而道德認同水平低的個體,在做過不道德行為之后,會做出后續不道德行為”。其作用方式如圖2所示。
不道德行為在不同個體中引發不同的后續行為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認同水平的不同。依據道德認同的動力機制理論,高道德認同的人之所以在不道德行為之后有彌補行為,是因為一個具有高道德認同的個體做了不道德行為后,這種行為和他的反思性自我概念相違背和沖突,引起心理的不安和良心的自責,這樣個體會做出更多的道德行為來彌補之前的不道德行為,彌補之前不道德行為的惡、尋求良心的安慰,最終使行為和自我概念達到一致,重新實現道德認同。而道德認同水平低的個體,不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作為人生追求,道德之于他沒有價值或者價值更低,此時個體的不道德行為并不會影響他的自我概念,也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自我不一致的困惑和迷茫,因而會繼續做不道德行為。
可見,道德認同是道德行為的動機,這種動機源于人們希望過一種與自我概念相一致生活的需求。當道德認同居于自我認同的核心時,道德認同和自我認同重疊,道德認同居于自我形象的核心地位,道德認同引導和協調自我認同的各種形式,自我行為受到成為有道德人意識的規約,道德行為便會發生。
四、中國語境中道德認同的特殊性及其理論建構
道德認同作為社會認同的一種形式,必然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語境中,道德認同會顯現出不同的特征和訴求。
(一)中國語境中道德認同研究的特殊性要求
如果說全球化、多元價值文化和網絡社會是道德認同興起的全球普遍原因,那么對人生意義的再思考是道德認同在中國興起的特殊原因。在中國,對人生意義的再思考以1980年的“潘曉來信討論”為起點,此次討論所蘊含的人生意義問題一直持續到現在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而它也成為道德認同研究的一個中國語境。
以反思“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性、人道主義問題為背景,以“潘曉來信討論”為爆發點,國內關于人生自我價值問題的探討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 1980-1986年,人生自我價值的遮蔽階段。此階段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人生的意義是“為己”還是“利他”、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其本質是新時期人生信仰的確立問題。討論在1980年8月走向極端,個人主義傾向在社會上抬頭,“潘曉討論”被迫結束。此次討論結束后.剛剛覺醒的主體意識又一次被壓抑,人生自我價值被遮蔽.學者們基本上認為個人價值是依附于社會價值的.不存在獨立的自我價值.討論的初衷并未得到解決。第二個階段,1986年至今.人生自我價值的彰顯階段。1986年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了道德的層次性,強調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的思想,至此,個人自我價值得到了認可。遺憾的是在這一階段學者們把討論的重點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生自我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形而下”問題上?!芭藭詠硇庞懻摗钡闹髦迹磦€體的自我價值如何在社會價值中得到實現的問題)并未得到說明,人們的困惑并未得到解決。
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家所思所議,三分之二都是關于人生問題的。世界上關于人生哲學的思想,實以中國為最富,其所觸及的問題既多,其所達到的境界亦深?!敝袊岁P注人生價值問題,以實現人生價值為人生追求。遺憾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顛覆了傳統的人生價值觀,20世紀80年代的人生意義討論又未真正解決新人生觀確立的問題。中國的具體情況加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價值觀并存、網絡媒體的介入、市場經濟的推力,在人生價值觀上,中國人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迷茫和困惑,生活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道德問題,政府出臺了這樣那樣的推動道德建設的政策,合力加強道德建設也成為學者們的共識,可問題仍舊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回顧歷史、放眼當下,從人生價值的層面確立道德的價值,使道德成為人生價值觀系統的核心,是中國道德認同興起的特殊背景。道德認同的確立成為解決人生道德困惑的首要任務。
(二)中國語境中道德認同路徑的理論建構
依據道德認同的影響要素模型,道德認同的建構需要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共同作用。具體到當下的環境,應特別關注道德信仰的培育和道德環境的凈化。
1.道德信仰的培育。在道德信仰的建構中,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是基礎,道德價值的說明是重點。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從小學到大學已形成系統的道德教育體制,且多項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不存在問題。我國學生不踐行道德的原因在于不信仰道德,認為道德無用。這說明道德認同的自我價值是確立道德信仰的關鍵,耍說明此問題需要對道德認同視野下的人生自我發展模式進行說明。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諾爾在對信仰管理進行說明的過程中所提及的道德認同視野下的人生自我發展模式理論對我們有啟發作用。讓·梯諾爾認為,當個體關注自身的道德追求時,人生的目標體現為追求人生尊嚴,人生評價標準是追求自我升華,實現方式是通過參加培訓、自我反省等達成精神的升華。當個體關注物質利益時,人生追求的目標是身份地位,人生評價標準是物質財富占有的多寡,實現活動是消費奢侈品。讓·梯諾爾最終指出,關注道德價值觀是推動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依據此思維,若在道德信仰培育的過程中,我們著力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說明道德認同對個體發展的價值,道德認同如何協調自身與其他認同形式的和諧共處,對于道德信仰的培育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道德環境的凈化。道德認同是社會認同的一種形式,個體不是封閉的個體而是開放的個體,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形成自我概念。因而,道德環境的凈化有助于道德認同的生成。具體到當下中國的語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和道德機會的提供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道德認同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的道德認同狀況首先受到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家庭影響在青少年的道德認同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影響是通過父母教養風格、父母期待和角色榜樣、青少年認為對他們的人生有重要影響的價值觀等來實現的。哈特等人的道德認同形成模型說明,家庭影響是道德認同生成的直接影響因素,特別是對青少年道德認同的發展而言。Pratt等的研究證實了一個理論:家庭對于青少年的發展模式有強烈的影響。那些認為家庭有權威的青少年更易于和父母在價值觀上達成一致,而且易于把這些價值觀融入自我身上。因此,與家庭價值觀的一致、情感敏感、總體的父母一青少年關系品質影響和沖擊青少年道德認同。其二,道德機會的提供有效地推動了道德認同的形成。哈特等強調提供給青少年加入群體并積極活動的機會。在群體中青少年可以和同輩或成年人發生關系,這會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在這些群體活動中,青少年會體會到承諾、規范的價值.因此行為機會或者在活動中和其他人合作的機會是提高道德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哈特說:“認同經常發生在限制行為中,這些或者通過和他人交往或者通過根植于社會機構而得到證明?!笨梢?,提供社會活動、社團活動的機會確實有助于青少年道德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