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勇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那么,什么是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高效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具體地講,從教師角度講,高效課堂教學是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從學生角度講,高效課堂教學是指學生獲得顯著發展的教學。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高中政治課堂究竟應以什么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該如何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課堂呢?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打造高效課堂,需要創新教學手段,激發政治課的吸引力
夸美紐斯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通過感官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感覺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化的政治觀點。以往的政治課教學,一般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從頭講到尾”,有時會掛上一些圖片,以增強感性認識,但手段上比較單一,往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在課堂上無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本應生動活潑的政治課堂變成教師的“獨角戲”。時代在前進,政治課教學手段應該不斷發展創新。現代教學手段主要有幻燈片、投影、電視、電影等,尤其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大大增強了政治課堂的吸引力。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給學生直觀的視覺聽覺感受。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性認識的增強。
在學習“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一節時,我播放了“刻舟求劍”的動畫,生動逼真的畫面配上故事介紹,把學生帶入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抽象的哲學道理擴展為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明白了哲學道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政治課教學,學生愿學、樂學,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政治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成為學生向往的課堂。
二、打造高效課堂,需要設計新穎別致的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開講會充滿吸引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開講的提問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政治課與別的科目有些不同,學生或許已經把教材當故事看,當我們拿著教材走進教室,學生此時最關注的可能是,老師會怎樣講這一課?有沒有新的東西?如果此時老師不能通過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簡短的故事激發興趣,則將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知識的深化理解。例如,講哲學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抽象難懂的哲學觀點時,如果教師只空洞地講述理論,則學生難以理解,又會覺得枯燥。我在講這一問題時,引用了一個故事:有一員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別是文人、做官的、經商的、種田的。有一天,他們在員外家同桌飲酒時,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他們便望雪興嘆對起詩來,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詩句。之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1)為什么他們對下雪的認識不一樣?(2)他們的不同身份,各自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決定誰?學生通過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記憶持久。
三、打造高效課堂,需要點燃綻放
高效課堂的靈魂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課堂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必須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
1.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教師要做的是點燃它,而不是越俎代庖。一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專家經過實驗得出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5%,學生教別人90%。由此可見,課堂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要始終以學生在知識、能力上的發展為目的。在新高考制度下,學生學習政治的壓力相對減輕了,而高中政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實際又聯系緊密,此時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把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自己主動去思去悟,課堂高效必然實現。
2.綻放學生個性的光輝
新課程的學生觀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這種個性在一刀切、一勺燴、一鍋煮的傳統教學中不可能實現,只有在多元互動教學中才有可能實現。高中政治課關注學生生活實踐的特點決定了政治教師要正視學生差異性,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尊重學生不同的個性選擇,對待優等生,期待他有所進步,對中間生,期待他更加優秀,對優等生,期待他多方面的發展。這樣,在學生的獨學期間,他會更認真,對學時會有所互補,群學中有幫助、有進步。這樣的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高效課堂,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高效課堂。
四、打造高效課堂,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施教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由于學生間生活經驗、思維水平及原有知識基礎等諸方面的差異,使得每個學生發展的速度和軌跡不同,發展目標也有一定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應堅持“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的觀念,學會尊重個體差異。一位畢業生曾對我說:“每個老師都有各自的授課方式,我們在聽課時,首先要學會適應這種不同的授課方式。”在政治教學中與其讓學生適應教師,何不主動分析學生的個體特性、心理需要,通過個性化教學滿足他們的個體需求?政治教學中通過多渠道正確了解、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及其發展潛力,注重分類指導,為每類學生提出適合其發展的有針對性的建議,堅持讓每類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如高中女生普遍長于形象思維,而男生一般善于邏輯推理;城市學生知識面較寬,而農村學生知識面較狹。針對差異,充分發揮其所長,適當引導,分類要求,同時有意識地彌補其不足;堅持分層施教,無論從課堂問題的設計、作業的布置及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都要堅持分層要求。如對尖子生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要給他們創造條件,向他們提出更高要求,讓他們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而后進生或學困生,著重從思想上引導,方法上指導,知識上輔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抬得起頭來,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最優秀的自我。
總之,教師只要時時處處站在學生角度思考,考慮課堂結構,努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就能實現高效的目標。讓高效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就能讓學生在精彩的政治課堂中自由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