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成蓮
摘 要:抓好朗讀訓練的主陣地——課堂,不僅要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而且要有效指導朗讀,讀悟結合。豐富的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語感。家校互動讀中生趣,增加學生閱讀量。
關鍵詞:朗讀習慣;讀悟結合;培養語感;讀中生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并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因此,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得出,多方面的訓練、熏陶才能有效促進并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抓好朗讀訓練的主陣地——課堂
1.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低年級新生朗讀上存在的問題五花八門,需要教師的發現,也需要教師有效地指導。糾正種種不良的朗讀現象,對學生進行良好朗讀習慣的培養,是進行有效朗讀教學的起點,也是關鍵所在。正確的朗讀姿勢是培養良好朗讀習慣的首要;端正的朗讀態度是培養良好朗讀習慣的關鍵;熟練的朗讀技巧是培養良好朗讀習慣的助推劑;濃厚的朗讀興趣是培養良好朗讀習慣的原動力;入情入境的朗讀體驗是培養良好朗讀習慣的豐碩成果。
2.有效指導,讀悟結合促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朗讀往往成為課堂的匆匆過客,學生的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經過若干遍的朗讀感悟之后,仍然讀不出課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讀效果干巴巴。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空泛和缺乏實效性,只是籠統地“要讀出感情”或“把……感情讀出來”,而沒有就如何讀出這種感情提出具體的指導,忽視相應的朗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所以,低年級的學生,如果純理論地對其講解朗讀的方法和技巧,產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來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就以《坐井觀天》這一課為例,首先教師范讀,聽完范讀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接著,教師給學生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讓學生對課文再次進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生動的情境畫面加之規范的課文朗讀,為下面課文的進一步講讀做了很好的鋪墊。老師和學生一起認識了課文的主角小鳥和小青蛙,找出小鳥和小青蛙的三次對話,(1)指名讀第一次對話。指導孩子讀出小鳥又渴又累的語氣,并且加上適當的動作。淺顯易懂的內容讓孩子們充分地讀,以讀代講,并在讀中感知。(2)自讀第二次對話,畫出青蛙小鳥各自的觀點。(3)分角色讀第三次對話。孩子們通過聲情并茂地讀,根據自己的獨特體驗,創造性的再現了課文。通過這樣的朗讀方式,學生的思維、理解、想象、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綜合訓練。又如,《荷葉圓圓》是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散文詩,語句優美、輕快活潑,很適合朗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從層次上,讓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讀;從形式上,為了讓學生喜歡讀,讀出趣味,先安排了個別朗讀、同桌互讀、小組讀、表演式朗讀、全班齊讀、師生交替讀等,老師作了指導和示范。教學片段:讀悟結合,相互促進。
師:在朗讀中,我們已經發現原來荷葉中藏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呢!(出示四幅圖。)多有意思啊!那么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都把荷葉當作什么呢?快到課文里找找吧。
(請同桌一起再把課文讀一讀。)
生:四個調皮的小伙伴分別把荷葉當作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
師:那么,它們是怎樣在荷葉上玩的?
生:讀出課文中的四句話。
師:再指名用完整的話回答,做動作、貼卡片。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教師評價低年級學生的朗讀時,也以鼓勵為主,多發現閃光點,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如:“讀得很好,聽得出你已將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也可以請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讓他體會當老師的成就感。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揚學生,在學生確實讀得不夠好的時候,還是應該明確指出的。只不過形式上可以活潑一點、輕松一點。幽默的評價就能調節課堂氣氛,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中得以發展。
二、活動中潛移默化培養語感
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豐富的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1.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朗讀機會(每天保證一節課的朗讀時間)和朗讀量(每天完成一個字數約100字左右的朗讀材料)
2.結合信息技術課及其他學科活動開展朗讀比賽或經典動畫配音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朗讀水平、發展創造性思維
3.利用雨天的大課間和午間休息時間,或學校廣播或班級錄音、電腦,播放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感的朗讀片段,讓朗讀成為學校、班級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語感的熏陶
三、家校互動,讀中生趣
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是課標對低年級段提出的要求。閱讀量大,閱讀要求高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艱巨的一個任務。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拓寬朗讀途徑,培養朗讀能力。那么,僅僅靠學校教學還遠遠不夠,家校互動才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學校首先應結合課文預習,提出要求進行朗讀。這時,家長就是老師。查閱資料,拓寬朗讀。激發興趣,自主閱讀。學生給家長讀講故事,家長給孩子讀講故事,多么生動和諧的一幅畫面。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多方入手,促進朗讀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李鑫林.巧用多種方式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J].吉林教育:綜合,2014(10S).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4]GHB054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