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瓊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家長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習習慣的培養應貫穿于課前、課中與課后。
關鍵詞:學習習慣;學習策略;行為方式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是與環境和教育密切相關的,習慣與智力不同,它與遺傳無關,是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培養下才形成的一種活動傾向,習慣的培養是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同時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可執行的教學任務。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幫助和培養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教師,如果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下功夫取得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學生終生受益的事。當然,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件長期的、艱苦的工作,如何做好這件工作,更值得探討,現結合我的工作實際,談一些做法:
一、與寶媽寶爸密切配合,看看你家的寶貝是否具有以下不良習慣
1.邊寫作業,邊吃東西,邊看電視,一心多用。
2.寫作業時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
3.沒有記錄作業題目的習慣。
4.缺乏自己整理書包的習慣,丟書落本的事常有發生。
5.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總希望家長告訴怎么做。
6.家庭沒有嚴格制定出作息時間表,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二、給予寶爸寶媽具體的建議,家校配合共同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
好習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孩子的成功從點滴開始,細節決定成敗。從現在開始持之以恒,相信你的寶貝比你想象的還要出色!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堂,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是他們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是他們自學的過程。而培養預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近年來我主要從事低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作為低年級,識字量少,預習方法缺乏,我采用了“圈點畫”的方法,“圈”即圈出不會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并畫上“?”;“點”即點出重點的詞語。
2.通過培養做筆記的習慣提高審題能力與自學能力。頭腦內原有的記憶和信息加工策略與從環境中接收到的信息相互作用,以便選擇和注意信息并積極構成意義。在這種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維特羅克提出了一系列由學習者采取的旨在促進學習的具體技術,叫生成技術。筆記就是一種生成技術。據統計: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在測驗和考試中成績要好得多。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讓他們在書本上用簡單的數字符號做“批注”。在課堂上,我建議他們圈上重點的詞語,畫上重點的句子,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圈起來畫一個問號。通過培養孩子們的筆記習慣,發現他們的審題能力與自學能力都有所提高。
3.培養復述的習慣,提高記憶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復述,一方面可以進行記憶能力的訓練,強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訓練有序、有節、有理的表達能力,還能把記憶、思考、表達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他們識字量少,注意力、口頭表達力、記憶力都比較差,所以我建議他們從以上項目中任選自己喜歡的進行訓練,內容可以是一個活動、一次旅游、一件趣事,不受書本的約束,選取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孩子與家長都沒有感覺到壓力,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了,學習興趣更濃了。由此可見,復述對于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非常有效。
4.培養寫數學觀察日記、數學操作的習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進一步鞏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新課標要求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數學課堂的活力。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即常說的知識生活化。
5.結合多種元素或活動加強訓練,使他們的良好習慣進一步鞏固。俗話說:“百說不如一練?!薄傲晳T”要“習”才能“慣”,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學生為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我充分利用晨會、班會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訓練,如:禮貌待客的訓練、整理書包的訓練、讀寫姿勢的訓練、看聽說讀的訓練……為了加強訓練效果,有時還采用表演的方式,學生編小品、相聲,利用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把行為習慣的養成落實到學習中、生活中、日常行為規范中,達到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幫助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各種能力。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點滴體會。
參考文獻:
孫世丹.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