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師在課堂上適時適度地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在古詩教學實踐中,筆者將繪畫引入課堂,用“畫”激趣,借“畫”入境,以“畫”悟情。
一、繪畫解詩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它通俗淺顯,卻寓意深刻。詩人抓住野草的生長規律,對野草的頑強生命力給予熱情的贊美。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要想理解“一歲一枯榮”并非易事,說教式的講解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因此,筆者和學生一起拿起畫筆……
教學片段1:一下——白居易《草》
師:野外的小草長得真茂盛啊!綠綠的,一棵緊挨著一棵。(學生按照老師的描述,用綠色的筆,畫出一片綠色的草)
師:你們畫的是什么季節的草?(學生紛紛舉手)
生:我畫的是春天的小草。
生:我畫的是夏天的草。
師:注意看!小草慢慢地由綠變黃,打不起精神啦!(學生照著老師的描述,用綠色、黃色的筆,畫出了黃綠相間,倒在地上的小草)
師:現在你們又畫的是什么季節的草呢?
生:我畫的是秋天的小草。
生:我畫的是冬天的小草。
師:在一年中的春夏季節,小草長得怎么樣,而秋冬季節小草又會變成怎樣的呢?
生:春夏季節小草長得茂盛,秋冬季節小草變黃了。
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一歲一枯榮”的意思,同時還認識了小草的生長規律。
二、繪畫擴想象
學生在讀古詩時,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向進行再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2:四下——《古詩詞三首》之《鄉村四月》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幅畫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他們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生閉上眼睛進入了想象的空間。)
師: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幅畫作。
生:“綠遍山原”我會畫上一大片一大片翠綠的草原,還有一棵棵茂密的樹木。
生:“白滿川”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水,我還要用淡淡的顏色來畫蒙蒙的細雨,像煙霧一樣。
生:因為子規就是杜鵑,所以我要在紙上畫上幾只杜鵑,它們仿佛在樹枝上“咕咕”地叫著。
生:我要畫上農民正挽著褲腿,彎著腰在稻田里插秧……
師:同學們的想象太精彩了,那你們覺得在這幅畫卷上用得最多的顏色是什么?
生:我覺得是綠色。因為是“綠遍”山原。
生:我也覺得是綠色。因為詩中說了是“四月”,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
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繪畫,在筆下流淌出一幅幅不一樣的“鄉村四月”,在畫意中不僅知曉了詩的內在,而且陶冶了性情,擴展了想象,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繪畫破難點
善教應注重授之以漁。古詩文的教學,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應讓學生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即使是疑點難點,教師也不應急于揭曉,而應巧設臺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
《漁歌子》這首詞中所洋溢的對漁家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一個難點。如何使學生體會詩人這一思想感情,筆者嘗試以下做法:
教學片段3:四下——張志和《漁歌子》
首先,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兩句詩畫圖,學生畫出: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河邊,嬌艷的桃花開得正艷,灑落至河中,隨著流水向遠方漂去,只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肥美的鱖魚正在嬉戲呢,真令人神往!
接著,引導學生根據后兩句詩畫另一幅圖:江岸上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身披著綠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著斜風細雨。真是一派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
最后,讓學生把兩幅圖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領會“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是襯托了漁父的悠然自得。漁翁沉浸在垂釣的歡樂和美麗的春境之中,樂而忘歸,更是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學生通過畫圖,受到了感染,不得不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這樣難點也隨之突破了。
四、繪畫品修辭
四下中《望洞庭》這首古詩詞句優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片段4:四下——劉禹錫《望洞庭》
首先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畫出湖水、月亮、江山。初步感知詩中所描寫的景物。
其次涂色。學生根據第一句的意思,用淡黃色和藍色來分別涂抹月色和湖面,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了;根據第三句的解釋,用綠色涂抹君山的色彩。
最后品析。通過畫畫、涂涂后,全詩的基調就基本確定了,但第二句中的“鏡未磨”無法表示,仔細通讀,發現所描繪的是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它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這樣一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一比喻,就有助于全詩意境的領悟。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而辭發”,當學生手捧自己的畫作,傳情達意、馳情其中,學生的心就已經與詩人的心同起同落了。
參考文獻: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