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芳
摘 要:目前我國7歲以下重度聽障兒童數量龐大,每年還有很多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出生。這么龐大的聽障兒童人群都渴望得到高質量的言語康復訓練,渴望得到聽覺、言語和語言專業人員的幫助,幫助他們走出無聲世界,回歸主流社會。從“早”字出發,闡述了“早期干預”的內涵、早期干預的重要性、早期干預的方法以及游戲和家長配合在聾兒言語康復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其中對早期干預的方法作詳細闡述,最后以腦干植入裝置可以重建聽覺的報告作為結束,給人類挑戰無聲世界又添新路徑。
關鍵詞:聾兒語訓;言語康復;干預
本文從一則公益廣告說起:曾經于2013年12月底在CCTV-1黃金時間播放的《無聲的世界》,以關注聽障兒童為主,以愛貫穿始終,展現了父親對聽障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用真實的情節引發眾多聽障家庭的共鳴,用濃濃的父愛打動億萬觀眾,最后打出字幕“上天對他按下靜音鍵,但他依然能發出最美的聲音”,以呼吁更多的人關愛、幫助聽障孩子們,用愛打破無聲的藩籬。
作為從事聾兒語訓多年的教師,這則廣告深深地打動了我,廣告的播出,足以說明聾兒語訓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這則廣告宣傳了聾兒語訓早期干預的重要性,給聽障孩子帶來了康復的希望,給聾兒家長帶來了幫助孩子全面康復的信心。
一、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語訓的目的:訓練聾兒恢復聽力,發展有聲語言,學會與人交流,并回歸主流社會。
1.什么是早期干預
早期干預是指嬰兒在出生后3個月進行聽力學及醫學評價,并對已確診有聽力障礙的嬰兒在6個月前實施的康復措施。其內涵包括早發現、早診斷、早配助聽器以及早期教育等內容。干預期一般不超過3年,早期干預能夠明顯改善聾兒認知和聽覺言語發育水平,干預越早,康復效果越好。
2.早期干預的指導原則
聾兒康復的早期干預是一項搶救性的社會系統工程,依靠政府的領導,以醫學手段為“先導”,以康復手段為跟進,建立最大限度地滿足嬰幼兒和家庭個性化需求的社會服務保障運行機制。成功康復的例子證明醫教結合是聾兒康復的成功之路。
二、早期干預的方法
以聽力訓練為基礎,把聽力訓練、發聲訓練、功能訓練、言語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以語言獲得進程為步驟,結合語言環境幫助聾兒理解語義,最終達到預設的效果。
1.評估
為了進行有效的早期干預,首先對聽障幼兒進行醫學、語言學和心理學方面的評估。
醫學評估:純音聽力檢查和佩戴助聽器后的助聽效果。
語言學評估:是否會有意識聽音,對聲音的反應,生活中和別人交流的方式。
心理評估:維克斯勒兒童智力測驗,測得聾兒在年齡組中的發展水平,未來對其有效的早期干預達到的智力條件。
2.早期干預訓練步驟
(1)熟悉環境
孩子每到一個新環境,都是陌生的,這就需要康復老師幫助聾兒消除陌生感,帶孩子參觀上課、活動場所,通過和小伙伴做游戲等方式與輔導老師、小伙伴消除距離感,逐步建立親密關系。
(2)感知聲音,分辨聲音
孩子剛接受輔導教師時,對聲音基本上沒有認識,更不能有意識地傾聽聲音,鑒于此,輔導老師可根據聾兒的認知特點,選取孩子感興趣的、色彩鮮艷的、能發出不同聲音的兒童玩具吸引聾兒的注意力,慢慢引導聾兒感知聲音,到熟悉聲音,最后到分辨聲音,以達到有意識聽音和辨音的目的。這時孩子模仿發音將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期間要對聾兒適時適度地表揚和鼓勵。干預過程中配上多媒體和網絡的使用,聾兒既感覺新奇又感到有趣,從而激發了聾兒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很樂意配合老師一起走上聾兒語訓的征程。
輔導老師要有意識地訓練聾兒的呼吸器官和構音器官,采用孩子們喜歡的游戲,比如聞花、聞帶香味的手絹、吹氣球、吹口哨等,讓聾兒的氣流控制得到鍛煉。聾兒的構音器官由于不能正確運用會出現僵硬的問題,為此輔導老師可每天帶聾兒練口舌操,使孩子的唇、舌、齒等構音器官變得較靈活。
經過以上發音基本功訓練,聾兒基本可以分辨生活中常見的聲音:如汽車聲、火車聲、動物叫聲、自己的名字,甚至老師簡單的指令等。
(3)語音訓練
此時的孩子有發音的意識但沒有發音的習慣,有時自己表達有困難就用手比劃,這時教師應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孩子現有的水平,結合華東師范大學聾兒學習語音的一般規律,給聾兒制定學習聲母的一般順序,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學習發音,慢慢過渡到拼讀,再拓展到字、詞、短句的理解、運用和正確表達。
聲母習得參照正常兒童聲母音位習得順序,結合聾兒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確定聲母音位的習得順序如下:
第一階段:b m d n h
第二階段:P t g k
第三階段:f j q x
第四階段:l
第五階段:z s
第六階段:r
第七階段:c zh ch sh
比如,學習讀音節bɑ及其四聲訓練,出示b,訓練者發b音,出示ɑ,訓練者發ɑ音,反復發b和ɑ音,語速慢慢加快,快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bɑ音就發出來了。
練習bɑ的四聲讀法,聾兒最先掌握bɑ的一聲和四聲讀法,二聲和三聲有難度,要舍得花時間幫助聾兒巧練,接著用游戲的方法進行bɑ的四聲辨聽,既訓練聾兒的聽力,又復習和鞏固了bɑ的四聲讀法。接著出示聾兒爸爸的照片,學習叫“爸爸”。看到自己爸爸的照片,聾兒既興奮又親切,又有一定的語音基礎,很快就會讀會用“爸爸”這個詞語了。
接下來是學習短句:我的爸爸,他的爸爸。各自指著自己的爸爸,學說短句:我的爸爸。指同學的爸爸,學說短句:他的爸爸。結合問句,鞏固短句的用法,問:他是誰?我的爸爸或他的爸爸。這一過程中聾兒既理解了爸爸、我的爸爸、他的爸爸的含義,又練習了用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當聾兒掌握了音節bo、bu、bi及其四聲的讀法和相關詞語后學習短句,指自己的脖子會說:我的脖子。指自己的鼻子會說:我的鼻子。搖搖頭或擺擺手會說“不”。
語訓過程中要將表揚鼓勵和適當的獎勵穿插其中,多種感官參與,手腦并用,游戲的巧妙穿插,能增強訓練的趣味性,消除疲勞感,適時的表揚鼓勵會增強聾兒的成就感,使孩子們輕松愉快地參與到訓練過程中。
學習音節的同時出示與音節相關的圖片或物品,使語音和語義相結合,而不至于出現語音和語義脫節的情況。在語音和語義都能掌握的基礎上可以創設情境幫助鞏固練習,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進行辨聽訓練,培養孩子們聆聽的習慣和對音節、詞語的復習鞏固和理解運用。
(4)學以致用
聾兒語訓的訓練過程本著由易到難、聲韻結合、先音節、再詞匯、再短句、再短文的路子進行,詞匯是語言的基礎,而聾兒掌握詞匯的一般規律是以名詞為主,然后是動詞,最后就是形容詞。名詞的選擇首先是與教學的聲母和韻母相關的,易于發音并且使用頻率較高的、聾兒感興趣的詞,比如卡通形象的、顏色鮮艷的、小孩子喜歡吃的物品。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幫助聾兒理解掌握。
如果語訓方法對路,加上家長的全力配合,大約經過10個月的康復訓練,聾兒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繼而轉入主題課的教學。
(5)主題課教學
聾兒經過一定時間的康復訓練,掌握了一定的發音技巧和語言基礎,這時除了對聾兒進行常規的發音基本功訓練和詞匯的學習外,還可以進行與其接受水平相當的主題課教學。
(6)培養和發展聾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交往過程是聾兒主動運用語言的過程,是課堂語訓的延伸和拓展。由于聾兒的言語發展滯后,嚴重阻礙了交往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對聾兒進行言語康復訓練的同時應注重與小伙伴交往能力的培養:與小伙伴一起上課,一起游戲,一起分享零食,互相幫助,互相愛護,老師像媽媽,班集體就是他們的家。經過培養,聾兒融入班集體中并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在以后的訓練過程中更能積極配合教師,訓練效果事半功倍。
三、游戲在聾兒語訓中的調節作用
陳鶴琴說:“兒童是以游戲為生活的,他們除睡眠生病以外,無時不在動作,不在游戲?!眱和谟螒蛑蝎@得運動技能,發展認知能力,學習社會交往方式,體驗積極情感,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和自主實踐活動。認知過程中聾兒無意注意占優勢,但有意注意穩定性差。所以語訓中,從內容的呈現到內容的訓練再到內容復習鞏固和延伸拓展,不能簡單機械重復,而應設計聾兒感興趣的游戲參與其中。發音訓練應采取孩子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游戲形式,避免枯燥乏味的強化訓練。游戲反復進行,訓練孩子們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聾兒語言發展水平。
四、言語康復訓練中家長配合的作用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兒童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聲語言環境和語言習得場所。聽障兒童康復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康復的好壞。
前世界聾人聯合會主席伏可第奇曾說過:“家長是聾兒最重要的老師。”父母是聾兒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好的課堂。聾兒康復教育過程中,家長配合與康復效果相輔相成。
1.啟蒙作用
家庭是人生路途的第一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教育伴隨著每一個人生命的開始,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項奠基工程。
2.引導和示范作用
家長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堅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用堅定信念、愛心和恒心幫助聾兒走上康復之路,勇敢地將孩子介紹給社會,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孩子與外界交流,形成自信樂觀的個性品質,適時表揚鼓勵,幫助聾兒產生成功的滿足感,激發與外界交流的興趣和熱情,并將康復成果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3.充分利用聾兒的無意察知,適時適地現場語訓,讓孩子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
首先,家長應通過家長培訓、或咨詢康復教師、或向康復機構索取或購買有關聾兒康復培訓輔導資料,獲取聾兒聽覺言語康復訓練的科學知識,幫助孩子接受科學的訓練。
其次,掌握聾兒的生理心理特點,科學地利用孩子的殘余聽力,充分利用其他器官的代償作用,建立有聲語言體系,鞏固和發展言語康復效果。根據遺忘規律,家長科學有效的輔導,能大大提高康復效果。
最后,家長更有機會捕捉生活中的有利時機,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吧罱逃碚摗笔俏覈逃姨招兄壬逃枷氲睦碚摵诵模逃蜕钍峭贿^程,教育包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所以生活中家長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與孩子交流,讓孩子聽懂并回答家長的問話,將康復成果融入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理解運用,并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其多聽、多看、多說,在運用中發展語言,自如地運用語言,最終讓聾兒走出無聲世界,回歸主流社會,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鄭紀東.聾兒語訓過程中的幾點體會[J].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0(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