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臣
摘 要:學習數學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更好地為生活服務,而生活又是數學來源最為鮮活的呈現,作為師者,要善于將兩者巧妙融合,將生活中的數學融匯于課堂,在課堂中呈現生活的原型,真正實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關鍵詞:數學;生活;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對于數學教師來說,更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將生活中的數學融匯于課堂,在課堂中呈現生活的原型,真正地實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有時候,僅僅是一句話,或一個小故事都是對你心靈的觸動,都是對你思想的震撼。在專業素養提升的培訓中,享受著王曉英老師的“洞察心靈”;劉曉民主任的“質的研究”;王文娟老師的“常規中顯素質”“語過有痕”,使我受益匪淺。宮長海老師是小教數學的專家,他獨到的“數學味”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乘法口訣倒背如流,但就是不會計算,一直以來數學成績也只有二三十分,無形中被同學們視為數學“低能”。
在與這個孩子的接觸中,老師有意地給他出了5+4、6+9兩道簡單的題目,孩子都靈巧地擺弄著他的手指,準確地算了出來。(這個孩子在幼兒園時就受過手指算“訓練”)當老師說出9+8=?時,老師迅速握住了他剛要擺弄的雙手。頓時,孩子像失去了拐棍一樣,不知所措,無法算下去……老師意識到孩子始終是在“手指算”的階段徘徊,機械地數數、計算。難怪啊,在孩子懵懂的時期,就已被施教于“手指算”,“浸入”心靈,其實根本不解其意。想想我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正沉浸在手指算的“樂趣”之中呢?我們是不是也在為孩子準確的計算而“竊喜”呢?……究其根源,老師給予了正確的引導——組數、感知、體驗、理解、計算,漸漸的,孩子感覺到了數學的“味道”。
孩子此時也趣味盎然地提出了下面的問題:一輛灑水車寬8米,每分鐘行駛200米,行駛了6分鐘,一共灑了多大面積?應怎樣算?
老師張開了雙臂,有意用筆在胳膊下扎“眼”,儼然一部待發的“灑水車”,孩子疑惑地問:“這是做什么啊?”
“灑水啊!”
孩子也學起了老師的樣子,張開雙臂,“啊,這就是灑水車的寬度啊,8米。”孩子跟隨著老師“灑”起水來。“這不是一個長方形嗎?200×8不就是它的面積嗎?再乘以6就是一共灑水的面積啊?”孩子興奮地自言自語著。
看著孩子興致勃勃的樣子,他的父母哭了:“孩子,你不是‘低能!”
是啊,孩子不是“低能”,只是思想受到了“禁錮”,思維停留在數學的“表面”上。在老師的數學味中,孩子嘗到了數學的味道。教給孩子的,不是簡單的、停留在表面的、掰一掰手指就能輕松算出的1+1=2,而是要經歷數學的過程,體驗數學的“味道”,習得數學的能力。從動作認知—圖形認知—符號認知這一過程,將抽象的數學符號與具體實物聯系起來理解。
生活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想象為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無限遐想。在“直線”課堂教學中的一幕再次呈現在我的眼前。
看到勞動后孩子們疲憊地“癱軟”在椅子上,心生疼惜。我隨即轉身,酸軟的手指攜著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長長的————
“直線……”
“直線……”伴隨孩子們情不自禁的回應,我微笑著,飽含深情地注視著孩子們:
有感應(我轉身的同時,也看到孩子們齊刷刷專注的樣子,進入狀態了!)
有欣喜(因為他們通過預習知道,這是我要講的內容,他們心中有底了!)
有疑惑(為什么老師,不聲不響地畫完直線,溫柔地注視著我們呢?)
“———”孩子們,它就像你們寬廣的胸襟一樣,不計較、不攀比、不報怨……盡你們有限的力量(我指著“——”用粉筆示意向兩端延展)無限的熱情,給一年級的小學生以幫助、關愛、溫暖。
“———”順勢指著自己,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
“———”隨即又指著直線,張開雙臂,聽到了響亮的聲音,“熱情無限,愛心無限!”
孩子們觀察著、體驗著、感悟著,直線是向兩端無限延伸的,沒有端點,不可度量的。就這樣,我和孩子們愉快地探究著直線、射線、線段的特點、聯系和區別。有時適當放飛孩子想象的翅膀,會讓你的數學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生活的原形,從生活的角度引導孩子學習,從數學中的問題—生活中的情境—數學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問題,這一探索、求知、理解、應用的過程,會使孩子更加切身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也許在你我身上也有過急于追求“成績”而斷層的狀況,“捷徑”只能在短時間奏效,不會走得很遠。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數學學習體驗過程。
生活的情境再現于我們的課本——主題圖。我們往往為了省時、省力,而放棄了這道“風景”,也許就失去了數學的“生活味”,即只在文字和數字上做文章,僅停留在數學的“表面”,孩子得到的也許是對知識膚淺的感知,而不能深入本質、觸類旁通。
也許生活、你、我……就是最好的數學“味源”,多一點時間,多一分耐心,多一分體驗,多一分想象,就會多一分數學的精彩,多一點數學的味道。
參考文獻:
李清豐.小學數學學習生活化小議[J].小學教學參考,2013(0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