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通遼職業學院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教學改革研究
張曉暉
通遼職業學院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對醫學教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教學環境、授課對象都加之以往發生了明顯變化,為此我們應當在教學目標上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依據目標將大綱、課程、實驗等環節逐步優化。
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
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歷來為醫學教學的重點領域,以往的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也為這些課程更好的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醫學教學環境和對象的不斷變化,目前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在新的教學形勢下不斷創新。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學改革中尤其要注意考慮學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變化,同時融合最新教學科研成果不斷推陳出新。
1.教學內容融合。傳統的醫學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三個領域分開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系統的學習三門課程,對于增強學生醫學基礎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三門課程在醫學上存在很強的邏輯關系,而且在實踐中也是難分彼此,因此在三足鼎立的體系中學生難以融會貫通,給學習效率帶來不利影響。為此,醫學教學改革中應當考慮將三門課程做逐漸的融合,將三者形成一個更加嚴密和系統的同一學科,對此應當將融合列為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
2.重塑教師知識結構。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中,教師對于授課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更為重要的是將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點結合成一張嚴密的邏輯網,這里不僅是考驗教師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一種授課的藝術。因此教師的知識結構對于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教學改革成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而目前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問題就是教師的知識結構不能與教學改革的目標同步發展,樹立了遠大的目標,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教學能力必定會給教學改革帶來阻力。為此,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應當在這些不同條件下首先對教師的教學知識結構優化和提升做出設計和安排。
3.解剖學授課對象立體化。所謂授課對象立體化指的是本課程的教育對象包含了在校教學、社區教學、大眾科普等等,但就在校教學來講也存在立體化的現象,學生群體是個復雜的系統,學生因為基礎知識,個人專業方向等不同程度的差異存在興趣、知識、年紀等不同方面的差異。
1.課程體系改革。根據教學改革目標設計首先應當將原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3門課程融會貫通,納入有機統一的學科體系和框架范圍內。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教學計劃和安排是有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兩個教研室制定相關計劃,改革后應當將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作為有機統一整體由統一的教學主體做出相應安排,并且在這樣的計劃安排中還可以兼顧原來的兩個教研室協調計劃的可行性。
2.編寫教學大綱。編寫教學大綱應當以衛生部高等醫學教育教學大綱為主要依據,結合本教學改革試點課程的特點,在遵循醫學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原有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大綱做出相應的調整、改革,并對實驗教學大綱做出與之相對應的調整[2]。編寫專門的教學大綱是對整個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的措施,首先在這些方面我們應當以不同的教學改革計劃對教學大綱的科學性做出評估。根據評估效果使之完成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時間計劃和安排。只有解決了教學大綱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有計劃的、科學的安排這些相應的課程。
3.編寫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材。打通了教學改革體系和大綱的桎梏,更為重要的環節就是教材編寫問題。教材是鏈接大綱和學生的橋梁。教學改革必須伴隨教材的重構。編寫新教材首先應當正確的對待的老教材,不能完全否定或者放棄,而是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目標,有計劃的揚棄。傳統教材是一代又一代教學前輩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可取成分,在編寫新教材的過程中應當將這些有營養的知識繼續保留下來,同時還應當融入現代人的思考和創新,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編寫出適合人體解剖和現代醫學發展相適應的教材內容。
1.理論授課內容。理論授課中還是以學科領域融合為主要依據,先將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的緒論部分融合為一章。理論授課內容的主體部分也應當做出融合和改進,主要針對人體的構筑和人體的發生發育、運動系統、內臟學和內臟的發生、脈管學和心血管系統的發生、淋巴系統、感覺器和眼耳的發生、神經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發生、內分泌系統等內容在教學中做出統一的計劃和安排[3],而且在這樣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考慮不同的領域中彼此交融的特性,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才能不斷的完成學科之間的科學性和統一性安排,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完善教學改革大綱和教材之間的關系。
2.實驗教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應當結合理論授課內容,解剖學實驗改革的重點領域應當放到人體標本模型,示教和肉眼的觀察上來,觀察組織切片應當成為組織學實驗課的改革重點。因為這些領域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視,導致學生的理論思維大于實操思維。同時還應當充分發揮實驗室內的顯微示教系統作用鼓勵學生親自上臺演練、觀察、學習,而且電視錄像片、自編圖譜和電子圖譜也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資源,在這些方面我們應當不斷的完成學習的內容和重要理論研究。
3.開放實驗室。逐步開放實驗室對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學習研究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些課程已經成為我們研究人體解剖學一項重要舉措。對于解決授課對象立體化問題具有重要幫助。我們對這些內容的理解以及更成為制約該學科發展的桎梏,逐步開放實驗室的過程就是重新構筑醫學教學思維和學習理念,在不觸及基本教學規律的基礎上使之成為影響和發展的重要改革措施。
綜上所述,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也是該學科發展的重要步驟,教學改革首先應當樹立科學的目標,在此基礎上調整和完善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1]高慧英,李躍.建立多維課堂優化教學模式[J].解剖科學進展.2013(03)
[2]魏佑震,呂伯實.試論人體解剖學課程設置的合理性[J].醫學教育.2012(05)
[3]王瑋,徐劍文.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建立意義的探討[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張曉暉(1970-),女,遼寧省朝陽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